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代诗乐关系、诗声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在明代诗学整体重声的背景下,郝敬提出了“诗主声”.其“声”有别于近体诗的声律辞采,是一种本质论意义上的诗学观点.它要求诗的声符合儒家温柔敦厚、平和中正的诗教观,与“音本色论”是互为表里的.“诗主声”实质上是区别于“诗言志”、“诗缘情”两种传统本质论的新本质论,但它与“诗言志”有较大联系,也有一定区别.“诗主声”的提出,一方面推动了晚明反宋经学思潮的发展,另一方面批判了朱熹解诗的主要观点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空疏思想,具有重要的文论价值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曾几,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是宋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有诗集《茶山集》八卷传世。茶山诗的艺术风格,上承黄庭坚、陈师道和吕本中,下启陆游和杨万里,开“诚斋体”的先声,后人把曾几列入江西诗派。近年一些文献,以讹传讹,误将曾几的《茶山集》归属为宋代茶书。《茶山集》是宋代茶书吗?谨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8,(1):120-12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曾对它进行过整理。西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被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代由町人(生活于城堡附近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兴起的主流文化思潮对日本《诗经》学有重大影响。江户前期的《诗》学独尊“朱传”,理论创新的源动力严重乏力。町人文化崛起之后,情势大变,新见迭出。以人情《诗》学为契机,不仅涌现出大量新《诗》著、新观点、新派别,而且促成了日本《诗》学自觉时代的全面到来,开辟出一个崭新的《诗》学时代。  相似文献   

5.
宣炳善 《农业考古》2002,(3):134-137
唐代李绅的《悯农》诗,由于收入了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因此凡是读过书的人,对《悯农》诗都十分熟悉。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文字十分浅显,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深入分析,但正是因为这首诗浅显易懂,大家都不予深究。一般人都以为李绅的《悯农》诗只有一首,其实,李绅的《悯农》诗有两首,而且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这在本文后面还要谈到。收入全国小学教材的只是其第二首。……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7.
曹操《短歌行》一诗千古流传,然而诗句“乌鹊南飞”中“乌鹊’,指什么又比喻谁,历来颇有争议。本文从语言、文学、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这一命题,认为“乌鹊”泛指鸟类,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鸟雀”,在此诗中比喻东汉末年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  相似文献   

8.
谈《碧潭飘雪》诗三首饮茗《碧潭飘雪》,为成都新津徐公茶名品·此茶是以“芽茶”为茶坯,选用白色茉莉花窨制的。目前,咏及此茶的诗作计有三首。第一首,见于《餐饮娱乐报》,题目和作者不详。诗曰:碧岭拾毛尖,潭底吸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这首诗合声韵(押...  相似文献   

9.
考证《毛诗补传》,从释诗特点来看,戴氏解《诗》讲求实证,尽可能以史实、风物民情、俗语以及各种名物制度诠释诗语,力求还原诗语之本义;从诗学观点来看,戴氏解《诗》重诗旨。围绕“旨”之传达,戴氏考析诗人之“意”与作品之“辞”的复杂关系,以及诗的“喻象”、“借比”对“诗旨”的表现意义,提出“托”于表象以见“旨”的诗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10.
慷慨悲凉的边塞之声──简析王昌龄、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姚桂玲王昌龄、李益均为唐人中的“七绝妙手”,所写的边塞诗在唐诗中独占一席,他们的创作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和(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边地风光,蕴...  相似文献   

11.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农事诗话     
农事诗话湖南省娄底地区农机学校林蒲田吟诗话插秧“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谷纹生。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这是宋人范成大的《插秧》诗,吟出了插秧与丰收的关系。提高插秧质量,是促进禾苗早生快发,增加每亩有效穗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14.
国计民生谁为宗.江山万代赖“三农”。大地不语五谷证,沧海桑田任人评。这便是《乡村风采》一书的作者曹永钦同志在该书扉页上的主题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农”事业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5.
《明诗话》传本罕见,甚为宝贵。辑本采辑诗家130余条。所录诗作有的是苏之琨在游历探访中随手采集而得的,为诗人遗落乡间郊野之作,所以苏氏有拾遗补缺之功。苏氏录诗崇尚高格,钟爱淡雅,倡导“性情”,重视“意似”,对“雅”、“郑”诗风演变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明诗话》也有明显缺陷,诗歌理论探究不深,所录诗歌涉及面比较窄,还有徇私之嫌。  相似文献   

16.
九头鸟 《农业考古》2002,(2):198-199
鲁迅先生曾把灵活利用古典诗词的音韵、格式和文字 ,剥去原来的内容 ,代之以新内容———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 ,名之为“活剥” ,其诗为“活剥诗”。被剥的诗词大都是长期广泛流传 ,为一般人所熟悉的名诗词 ,所以“活剥诗”易为读者接受和传诵。鲁迅先生是“活剥”的能手。如他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是“活剥”东汉张衡的《四愁诗》 ;《伪自由书·崇实》中的《吊大学生》 ,是“活剥”唐朝崔颢的《黄鹤楼》 ;《华盖集·咬文嚼字 (三 )》中的《替豆萁伸冤》 ,是“活剥”魏·曹子建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诗人咏建茶福建省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方彦寿“琴棋书画诗酒茶”,乃文人七大雅事。宋代,建州贡茶风靡一时。许多诗人在品尝之余。纷纷援笔作诗,留下许多华美的诗章。“古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是宋初诗人林通的《...  相似文献   

18.
黄瓜诗话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2,(1):230-230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咏《黄瓜》的诗。说的是黄瓜为北京蔬菜中的佳品,那绿油油的黄瓜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善于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音乐。大致说来,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声喻乐,即以自然界的声响来比喻音乐;二是以形喻乐,即以视觉形象比喻音乐的形象;三是以典喻乐,即以关于音乐的各种传说来表现音乐的效果。《听颖诗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均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表现音乐的技法,但又各有侧重:白居易的《琵琶行》长于以声喻乐,韩愈的《听颖诗弹琴》长于以形喻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长于以典喻乐。  相似文献   

20.
拟想是文学中的一种艺术手法,这是一种从对面落笔的方法,表现为由人及我的“发送—接收”式和由人及我再及人的“发送—接收—融汇”式这两种方式,具有三种艺术效果:反面着笔,不落俗套;空间扩大,曲折有致以及虚实结合,由实入虚。这是对《诗经》以来的思乡怀亲诗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扬,并且对中唐之后的诗和词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