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师圣孔子在被问及为政之道时说,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者,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各自明确各自的身份、职责。但是,由于社会存在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所以正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都想往地位高、利益大的名分靠,  相似文献   

2.
“政者正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它包含着“平正”、“公正”、“中正”等意蕴,关键在于正己正人。它既是对执政者群体道德品质、行为表率作用的要求,也是对普通百姓修身立德、立身处世的期望。“正”包含了“正名”、“正身”、“正心”、“正性”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二语习得偏误中发现,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两种常用格式应用不当。对这两种表达格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的适应范围远远超过表示起始义的“V起来”。对此进行分析,归纳出若干相关限制性条件,益于认识现代汉语起始义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名实论》作出了新的诠释与分析。认为公孙龙的“名”即事物的名称。他提出的“正名”原则 ,正确地揭示语词符号 (名 )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性 ,而其所论名实关系 ,已不限于语义学方面 ,而且涉及到了语用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义利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形成了先义后利、求利循义、义利统一的伦理价值观,即以“重义轻利”为特征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哺育、养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等民族精神。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我们当代和未来社会的义利关系的调整与规范也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11-111
“工”与“功”发音均为“gō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而且有人还给“功夫茶”正名日“工夫茶”。今为“正名”而正名,披露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孔子说管仲是个无礼之徒,但是他又认为管仲是个仁德之士。这样看来似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这正是孔子对管仲所做的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政绩观正是以“利民”二字为核心,在这个前提下,“仁”和“礼”相比较,宁可舍“礼”也要取“仁”。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方式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被视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开山鼻祖,在西方孔子被称作东方的苏格拉底,而在东方则称苏格拉底为西方的孔子。作为教育家,苏格拉底首创了“产婆式”教育法,而孔子则发明了“启发式教学”,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界对两人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进行过方方面面的分析,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文献习见中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櫽”,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为“父为子櫽,子为父櫽”,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也要替父亲矫正错误”,是完全可能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并非血缘至上主义者,社会公德与父子私情有违时,他们主张的是“不成人之恶”、“从义不从父”。因此,“其父攘羊”,孔子是不会主张子为父隐匿的。从上博简《內礼》篇的文义看,“而任不可”与子女为父母隐瞒错误并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将简文“任不可”补入《论语》“子为父隐”章中,说儿子不但要“替父亲隐瞒”,而且要“自己承担责任,承认是自己顺手牵羊”,这就违反了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  相似文献   

10.
“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还是读了书为人民服务;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牛”,从来是教育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为那个阶级服务,集中地表现在为那个阶级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孔子——这个反动奴隶制的卫道士,顽固地站在反动的阶级立场上,为挽救和恢复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不仅是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善于休闲的大家。孔子一生有着丰富的休闲活动,且其休闲活动蕴含着颇有价值的休闲理念。孔子认同并践行休闲活动,并在休闲实践中用礼制教化和休闲淡然的方式规范休闲,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休闲理念,继而在休闲中发展了休闲的美学、哲学意境。孔子的休闲活动及休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休闲有着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We reexamined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Tertiary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for the Pacific plate using 27 paleomagnetic poles from seamounts dated by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he path shows little motion from 120 to 90 million years ago (Ma), northward motion from 79 to 39 Ma, and two groups of poles separated by 16 to 21 degrees with indistinguishable mean ages of 84 +/- 2 Ma. The latter phenomenon may represent a rapid polar wander episode (3 to 10 degrees per million years) whose timing is not adequately resolved with existing data. Similar features in other polar wander paths imply that the event was a rapid shift of the spin axis relative to the mantle (true polar wander), which may have been related to global changes in plate motio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ruptions, and a shift in magnetic field polarity state.  相似文献   

13.
风景道作为一类线性景观空间,对于打造城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引导旅游带游憩空间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风景道选线是评估城市景观印象、游客游憩体验的重要指标。以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为导向,选取水域因子、地形坡度、绿地斑块、旅游资源、交通道路5个因素作为风景道选线的指标因子,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结合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适宜性及其效益研究,得出风景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立旅游带风景道最优选线的普适性思路,为环巢湖风景道旅游空间的上位规划及其他相关环湖区域布局分析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利用滑动相关系数描述两市波动溢出强度基础上,实证选择了马尔科夫体制转换ARMA(1,1)刻画我国股市和债市的体制转换特征;接着利用LR检验等验证了MS-ARMA(1,1)整体及各类参数结构变化的显著性;然后利用概率外推法预测了短期内两市的波动溢出强度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两市体制转换非对称,正相关状态持续期更长,体制转换中存在交替的逃离效应和传染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日常讲学承担了书院的主体教育职能,无疑成为书院最主要的儒学传播途径。其特点是“半教半学”,非常重视师友砥砺、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生徒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藏书、刻书是书院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作为书院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精神信仰层面传播儒学。此外,书院还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多种环境熏陶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浮屠、黄老为一家,神仙家异常活跃,而佛教初来乍到,社会影响小。牟子皈依佛法,又三教并重,十分重视孟子。《牟子理惑论》有实名涉孟语句6例、显性——匿名涉孟语句11例、孔孟并称4例,不仅文献学指标高,而且思想史分量重。孟子的许多思想及语句,尤其是距杨墨、辨夷夏、权时地等核心观点,得到《牟子理惑论》智慧的理论阐释与有效的实际运用,并藉以服务于佛教的自立及其中国化;牟子不仅以孟援佛,还多次并称孔孟,试图在大思想史上提升孟子的地位。《牟子理惑论》既是东汉重要的孟子学作品,也是交州孟子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其在孟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7.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获得感是检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数据库中,以“获得感”为主题的841 篇文献为研究样本,梳理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关于获得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对获得感的时代内涵、测量维度、生成机制和提升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已呈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但大多是以心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支撑的定量研究,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定性研究还有待加强。基于此,未来研究要在科学开发获得感量表的基础上,借助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不同群体的获得感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不同情境下居民获得感的多重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广征《明实录》、《皇明进士登科考》、《明清进士题名录》、《国榷》以及有关地方志的史料,在山东大学教授黄云眉《明史考证》之外,对《明史·选举志》中的另外七条错误作了订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以礼说《诗》的因缘、源头在于《诗经》反映周礼的客观实际。《左传》可以证明以礼说《诗》的阐释实践早在孔子之前,孔子的言论不是以礼说《诗》的源头。以礼说《诗》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