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深入探索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规律,利用我国2000—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基于门槛模型对市场化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受市场化水平的严重制约,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存在双门槛效应,2个市场化门槛值分别为4.465及8.540。2)到2013年为止,我国已经有10个省份进入高市场化行列,19个省份为中等市场化省份,但是仍然有西藏、青海2个省份没有迈过低市场化门槛。3)财政支农支出的粮食产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高市场化省份,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系数为0.393,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等市场化省份,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粮食产出,其影响系数为0.031,但是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在低市场化省份,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系数是-0.087,其效应显著为负。认为应该在市场化水平比较低的省份加快其市场化进程,进行制度创新,以更有效地实现财政支农促进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计算出2009-2013年5年间湖南省14个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三种效率值,分析出湖南省各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所处规模报酬阶段,并对反映卫生支出资金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的外部影响因素加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湖南省各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效率水平整体水平偏低并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长沙以外的其他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非充分效率水平.湖南省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及城市化水平对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人口密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湖南省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定量的描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用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进行说明,采用计量经济学内蕴线性模式分析该三项指标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金融相关率变动1%时,会导致人均GDP增长0.086 631 2%,当存贷款比率增长1%时,会导致人均GDP增长3.141 833%。这说明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桑蚕茧产业的高效发展对我国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超效率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4年中国15个桑蚕茧主产省份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并从城镇化率、农林水事务支出水平等宏观角度明确了影响各主产省份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东部省份桑蚕茧生产效率普遍低于中西部省份,且15个桑蚕茧主产省份中的大多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应该加大生产规模;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对各省桑蚕茧生产效率起到负向作用,各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桑蚕茧生产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桑蚕茧生产效率,本研究从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林水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合理规划农业和非农业发展关系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DEA方法计算出2009-2013年5年间全国31个省份财政民生支出资金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种效率值,分析出各省份政府财政民生支出所处规模报酬阶段.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的政府财政民生支出DEA得分在0.9以上,说明虽然效率没有达到最优水平,但是总体来说效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各省市财政民生产出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综合产出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效率最低,改进空间最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8~2012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广义矩(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财政分权、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特殊性,财政分权、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成正相关性。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基于财政分权的双门槛效应,当财政分权水平较低时,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当财政分权高于一定水平时,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10~2013年地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是调节效率提高的有利因素,人均GDP、人口密度是调节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总体地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效率较低;东、西部地区的平均综合效率始终高于中部地区,效率分布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基于中国民族八省区200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政策对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发展差距的影响。通过计算GDP的泰尔指数,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如果能提高公共收入预算将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距;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拐点在20669元的人均公共支出水平上。除西藏外,财政支出政策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效用并不明显。基于此,中央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Jeffrey Gurgle提出的模型,利用1991~2014年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样本数据,研究了银行信贷对不同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的开放程度高和经济发展活跃,因而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高;我国地区信贷总量与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正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显著性较弱,说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影响。另外,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影响,其中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而财政支出水平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2—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贸易开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进一步以地区GDP为门槛变量研究贸易开放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发现贸易开放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在低GDP水平地区,贸易开放对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积极影响最强,其次为高GDP水平地区,最后为GDP中等水平地区。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作用逻辑进行研究,建立以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业技术进步均正向影响农民收入,对工资性收入的提升效果强于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效果。农业技术进步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民增收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为4.5%,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在粮食主销区中最大,远远高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实现的技术进步更容易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整体上,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随着人均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总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提升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而服务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不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当人均经营土地规模跨过一定门槛后,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增收效应的发挥。因此,目前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与产销平衡区,进一步重视并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服务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劳动替代性技术的引入,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全程托管等形式的规模经营来缓解人多地少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利用武汉城市圈2009—2019年财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再用Tob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整体农业生产效率虽未达到完全有效,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核心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解释变量中,农林水支出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有效灌溉面积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对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实施推动转移人口的土地脱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完善外部机制等措施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财政支出的视角,依托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将1985~2013年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差异变化。经统计发现:自1985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处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采用spss模型实证检验支农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作用,而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可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模型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评价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有助于了解财政支农支出的实际效果,发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以2008-2013年湖南省14个市(州)财政支农支出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分析全省和市(州)层面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探讨各地区提升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整体较高,6年综合技术效率均值都在0.8以上,且逐年略有提升。从市(州)层面看区域间差异较大,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0.637,且大部分地区纯技术效率较高而规模效率较低,这在湘中和湘东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需要在维持现有支出规模的基础上调整支出结构和整合支农资金;还有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湘中和湘西地区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不高,规模报酬均呈现递增趋势,这些地区既需加强资金管理,更需加大财政支农规模,以提升综合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对于财政支出亦是如此。文章以人口流动为出发点,考察人口流动对于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通过将教育、医疗等财政支出作为代表性财政支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流动对于医疗、交通运输等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显著,且为负向影响。因此,地区政府应更合理配置财政支出来提高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2000—2017年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与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实证发现,(1)新疆农业碳排放存在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为门槛的农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以经济发展为门槛变量时,技术进步作用于农业碳排放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614和1.084;以城市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农业技术进步作用于农业碳排放也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514和0.563。(2)以城市化水平为阈值时,农业技术的进步对新疆农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具有双重阈值效应,两者呈倒“U”关系。(3)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阈值变量时,技术进步对新疆农业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小于第一阈值时,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跨过第一阈值后,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起促进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第二阈值时,其促进农业碳排放的能力削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国家稳增长、防风险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重新成为了学界热点话题。贵州省作为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矛盾最突出的省份,虽然保持着10%左右的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在保持经济高增长速度的背后,贵州省面临着较大的债务负担,其负债率在全国审计中为79%,居于各省市之首,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亟待探讨。通过对贵州省各政府层级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占比最高的县级及以下行政区的债务数据收集,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存在着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地方政府负债率在14.226%以下时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子旋  梁腾飞  梁栋栋  吴旭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4):117-124+132
利用DEA模型测度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效率,运用ESDA模型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GTWR模型从时空维度探讨了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均大于0.9,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时间变化波动起伏,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耕地利用效率H-H集聚区从空间上由合肥市向西北逐步迁移,L-L集聚区分布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为山地、丘陵区;(3)人均GDP、灌溉指数、复种指数、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其中灌溉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解释力最大,复种指数、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GDP的解释力次之;(4)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是事关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选取80个地级以上城市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定量测度了中部6省的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中部6省的环境效率值偏低,且存在环境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曲线,6省环境效率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2)湖南和湖北为典型的高环境效率-高差异省份,安徽为典型的低环境效率-低差异省份.(3)中部6省的全要素环境效率发生了由衰退到提升的演变,其诱因由技术进步的单因素驱动演变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升兼有的双因素驱动.(4)产业结构和人均GDP对环境效率有促进作用,财政支出、研发投入强度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效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朝  韩瑞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4):748-755
[目的]研究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明确农业人力资本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阈值,从农业人力资本水平视阈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构建以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健康水平和技能水平为门槛变量,以农业GDP、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耕地面积和机械总动力为影响因素的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3~2014年的数据对上述3个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6~8.36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影响最大;健康水平存在单门槛效应,当家庭健康支出占农村家庭支出大于5.64%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科技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从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027~0.045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建议]各地区应通过合理渠道优化本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