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甘肃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36个开发区为例,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协调度模型能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和各子系统的协调度,还能根据单个指标的功效值分别找出引起系统不协调的具体指标及其实际水平;三种类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高低不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最高,经济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相对较低;部分开发区发展范围与评价范围不一致,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开发区实际,应考虑调整部分开发区四周范围。  相似文献   

2.
定西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现阶段国内外众多农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定西市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建立了该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系统协调度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计算得出定西市农业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协调度,并确定各系统在不同年份的协调等级。定西市农业系统协调度主要是受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度变化的影响。系统内部要素协调度低,严重影响农业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实施有效协调控制,实现良性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立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析评价2001~2010年间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研究表明: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研究结果对找出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意义,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促进土地协调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安徽省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借鉴耦合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安徽省皖北地区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等级较低,区域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以支撑高速公路建设;(2)皖中地区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等级较高,二者相得益彰;(3)皖南地区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等级最低,表现为高速公路规模超前、闲置率高,给区域经济发展增加负担。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河南省环境与城镇化相关数据,采用功效函数和耦合度模型对2014年河南省18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中有15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3地市处于耦合度极低,存在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越高;河南省18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354~0.508之间,低协调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南部,中协调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协调度只有郑州市。  相似文献   

6.
梁云奇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903-1908
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江西省的立地环境,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江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过程,最后通过AcrMap 10.2软件实现空间可视性。结果表明:在2010—2016年7年间,江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表现为良好协调的只有新余市、景德镇市和南昌市,剩下8个地级市都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位于江西省中部和南部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地区始终处于低度协调—城镇化滞后型。未来江西省应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特别是要加速中部和南部城镇化的发展,注意江西省东北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各市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趋向优化,发展状态由失调衰退阶段进入基本协调阶段,且同步发展型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两大子系统明显得到改善;(3)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旅游外汇收入、每万人国际互联网户数、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是阻碍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和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和协调度的变化范围和协调度等级,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进行了农业生态系统自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1990—2002年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1990—1998年呈弱度失调在5级以下、1999—2002年呈弱度协调在6级以上;系统协调度的变化主要受子系统影响,1990年的系统协调度低主要是因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太低,1998年系统协调度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太低;从研究时段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协调度主要随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变化而改变,通常表现为经济子系统是提升协调度、生态子系统是降低协调度,揭示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了评价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涵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5个层次,共计3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河北太行山区1995—2003年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近10年来农业总系统的协调度在2000年以前是上升的趋势,系统的发展从不协调逐步走向协调;但2000年后,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到2003年协调等级下降到4级,为低度失调状况。系统协调度的下降,表明该区系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减弱,这将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6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考察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各省份在考察期内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不高,重庆、四川和陕西属于农业现代化滞后型,其余8个省份均为科技创新滞后型;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偏低,整体呈现出波动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濒临失调类、轻度失调类、中度失调类和严重失调类等4种耦合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概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较为客观的因子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分析1979年以来鞍山地区防洪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指数,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进而对鞍山防洪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协同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学观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开福区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进行分析,全面揭示长沙市开福区土地现状的总体协调程度及潜力度。发现开福区在2008-2012年间开福区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呈现正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选取山东省2011—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和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生产与农民收入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绿色生产系统与农民收入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过程,探索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农业绿色生产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度耦合,其耦合协调程度历经中度、高度、极度耦合协调阶段,其协调发展态势良好,未来有望达到优质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行,重庆市全面建设乡村地区任务艰巨。因此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运用2010-2020年重庆市市级数据,建立乡村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测算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1)乡村生产条件有待提升,涉及乡村生产条件的各方面问题需进行甄别解决,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乡村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2) 2018年后重庆市乡村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两系统初步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状态。(3)在乡村经济与乡村环境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外力影响乡村经济还是乡村环境,都将打破之前的协调状态,使之重新磨合。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2000—2011年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区域协调度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粮食协调水平总体不高,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2000—2011年各市协调度C值随着时间的延续呈波状起伏变化,协调关系稳定性较差;从空间序列上看,协调度等级在地域上呈不规则分布,地域差异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关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解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含义,认为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重大现实问题,近代城市文化景观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通过构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景观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视觉协调度、功能协调度、文化协调度3个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全面客观地评价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景观的和谐程度。得出太阳沟物质文化景观的协调度较高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沟物质文化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玲  贾启建  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3-19735
根据京津冀农业系统的特征,选取人口压力、资源利用、建设能力为一级指标,下设人均耕地、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制品、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复种指数、耕地有效灌溉率、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比重等14项指标,建立了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理论体系,对京津冀农业协作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处于初期,应执行思想意识是前提、各项规划要先行、交通运输是基础、提升品牌是重点的协同发展策略。提出了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增强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的战略定位意识;推进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规划工作;构筑现代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产品档次。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长沙市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了适于该市的土地利用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模型计算出长沙市2003~2009年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因子得分,并对评价结果的协调程度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由2003年的-1.29增加到2009年的0.83,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朝着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是旅游大省,将广东省以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地区分别是珠三角、粤西、粤东以及粤北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产业、社会生活情况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测评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3者在2009—2018年这10a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化差异.研究表明:在这10a间,研究区内的旅游业、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生...  相似文献   

20.
梁辰  袁春  周伟  李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06-8608
将协调度定义引入耕地系统,构建耕地系统集约指标评价体系,引入12个评价因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获得各评价因子的影响频度。依据2004-2008年兰州市相关数据,利用评价因子影响频度进行耕地系统协调度分析,得到兰州市下属三县耕地系统的协调系数。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分别提出提升耕地系统协调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耕地系统协调度研究可以在众多评价因子中筛选出对整体系统影响频度最大或较大的因子,可为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