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究育雏阶段番鸭肝脏中外泌体携带miRNA的种类及其涉及的功能,试验采集3周龄雏番鸭肝脏制备原代肝细胞,培养3 d,离心取上清,试剂盒法分离肝细胞外泌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和粒径,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CD81蛋白表达丰度。提取外泌体总RNA,miRNA测序后进行注释、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雏番鸭肝细胞外泌体为直径30~100 nm的囊泡小体,呈“杯托”状;标志性蛋白CD81免疫印迹结果呈阳性表达;miRNA测序共获得了59个新注释miRNA,GO功能富集结果主要涉及单有机体过程、刺激应答、多细胞有机体过程、定位、细胞器、胞外区绑定分子功能等;KGEE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主要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肌醇磷酸代谢和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系统等通路。研究表明番鸭肝脏外泌中的miRNA种类丰富,涉及多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3.
4.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新模式,通过其携带的miRNA、mRNA和蛋白质等活性因子调控生理和病理下的多种生物学过程。miRNA是外泌体发挥作用的主要因子之一,长19~25 nt,是非蛋白质编码的单链RNA。成熟miRNA通过与靶基因结合,导致mRNA翻译抑制或转录物降解,对脂质代谢具有调控作用。外泌体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可作为miRNA运输的良好载体将其运输至受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外泌体miRNA的调控作用可能是一种新的组织间通信。脂肪组织是畜禽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对调控机体代谢稳态有重要作用。脂源性外泌体miRNA作为一种新型脂肪因子,通过体液运输至其他细胞或组织,并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影响其功能,在维持体内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脂源性外泌体miRNA在脂代谢中的分子调控作用和相关机制,旨在为研究脂源性外泌体miRNA的作用机制、预防和治疗代谢相关疾病等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血液中外泌体miRNA的表达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来源于相同个体的猪血清和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谱。结果显示,血清外泌体中提取的RNA浓度显著高于血浆外泌体(P=0.02),从2个文库中共检测到187个成熟体miRNAs,对应165个前体。鉴定出了在2个文库中丰富表达的17个miRNAs,暗示这些miRNAs在血清和血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筛选出99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54个在血清外泌体中高表达,45个在血浆外泌体中高表达。通过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解分析,丰富表达的miRNAs广泛地参与到机体的生理学过程中。本研究对猪血清和血浆外泌体miRNA进行了鉴定及比较,为深入研究外泌体miR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由细胞产生并胞吐到胞外的纳米级颗粒,能够传递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大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外泌体在各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播感染物质的作用,也有诱导免疫反应和治疗作用。本文就外泌体在病原感染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包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发挥信号传导、免疫调控、代谢物清除及凝血等功能。外泌体可能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纽带,寄生虫与宿主间存在复杂的信息交流,寄生虫可以通过分泌外泌体将生物活性物质转移到宿主细胞中,调控宿主免疫,介导寄生虫的免疫逃逸。以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阻断寄生虫在宿主细胞内的转移或增强宿主的免疫能力,为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契机,进而打破目前化学合成药物在畜禽生产中滥用的现状,减少药物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笔者综述了外泌体的形成、组分以及不同寄生虫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学作用,以期为畜禽养殖业中以外泌体作为研究切入点的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线粒体自噬是选择性自噬的一种,线粒体通过自噬途径被选择性清除。线粒体自噬对于细胞内环境稳定来说十分关键,细胞利用线粒体自噬机制消除功能障碍的线粒体或减少线粒体数量等来适应应激,维持胞内内环境的稳定。因此,对于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理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介导线粒体自噬,如PINK1/Parkin、Nix和FUNDC1途径。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的失调或障碍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在多种癌症中存在着不同水平的线粒体自噬,包括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等,从而也反映了线粒体自噬与癌症的密切关系。论文介绍了线粒体自噬作用和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着重总结自噬与癌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