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溯源编码与标识技术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的关键,参照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通过研究EAN/UCC-13码和EAN/UCC-128码,建立了基于EAN/UCC-128编码方式的鲆鲽类产地溯源的编码方案;在研究确定标签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尾部捆扎、不同部位嵌挂等不同标识方法,建立了单尾标签标识技术,系统的建立了产地标识方法,为鲆鲽类产品进行产地追溯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方法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养殖到消费终端的全程可追溯。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标识标签脱落率小于2%,标签浸泡30 d条码信息识别准确率可达到近100%。 相似文献
2.
一种联排升降式鲆鲽鱼类网箱系统的构建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鲆鲽鱼类特别适宜于在浅海沙质海床上底栖的生活习性,研制了一种HDPE联排升降式鲆鲽鱼类专用养殖网箱,其特点是既能沉入水底为鲆鲽鱼类营造一种近于海底的生态环境,又能抵御强风暴袭击和躲避赤潮灾害,并且升降操作简便,可多个箱体联排升降.经在海上实物网箱的重复升降试验,结果表明,联排升降式试验网箱的平均沉降时间为11.67 min,平均上浮时间为11.83 min,显示出了稳定快捷可靠的升降性能,是一种适合鲆鲽鱼类养殖的新型网箱.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国沿海鲆鲽鱼类的进化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53种中国沿海鲆鲽鱼类以及3种国外沿海鲆鲽鱼的COⅠ基因,采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之处:舌鳎科的东方无线鳎(Symphurus orientalis)和多线无线鳎(S.strictus),它们同鳎科聚为一个大的分支;冠鲽科的三斑沙鲽(Samariscus triocellatus)同舌鳎科聚为一支;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并没有与牙鲆科的其它鱼类聚为一支,而是同鲽科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5.
对2003~2010年《中国水产品、渔船渔具进出口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梳理,分析了近些年我国鲆鲽类产品的进出口状况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鲆鲽类国际贸易规模总体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对外贸易长期维持逆差状态,进口额占贸易额比重超过80%;贸易产品集中度较高,主要为冷冻形式的鲽鱼、格陵兰庸鲽、庸鲽和鳎鱼,冰鲜及鲜活产品数量极少;贸易对象相对集中,主要进口来源地为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等国以及格陵兰,主要出口地则为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文章还结合我国养殖业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养殖鲆鲽类产品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鲆鲽类等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产养殖生产中出现了一种危害鱼类的敌害一刺激隐核虫,该寄生虫寄生鱼类引起的鱼病一旦暴发,常常会造成大批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笔者在2005年、2006年的生产中对鲆鲽类、河豚刺激隐核虫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该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是世界鲆鲽类养殖大国,近年来产业开始由开放式流水工厂化养殖向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转变,但是受病害问题的困扰,产业转型提升受到巨大的制约,为此探讨疾病有效防控方法成为水产界的紧迫任务之一。目前,鱼病防治仍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生态预防、免疫预防的研究与应用刚刚起步,渔用疫苗具有无残留、不会造成耐药性并能保证环境安全等优点而备受业界的关注。本综述分析了鲆鲽类疫苗的研制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初步预测,以期为鲆鲽类养殖技术的转型提升,也为工业化养殖建立一条安全、高效的鱼病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全球鲆鲽类的生产特征,认为过去20年资源量和捕捞量相对稳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发展鲆鲽类养殖是大势所趋。重点研究了全球鲆鲽类的国际贸易状况,结果表明:鲆鲽类的流通和贸易主要是欧盟的区域内贸易和美加贸易,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是鲆鲽类主要的进出口市场;亚洲是鲆鲽类重要的进口市场,中国和日本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鲆鲽类的净出口国有冰岛和印度尼西亚,净进口国有日本和意大利,而鲆鲽类产业内贸易活跃的国家有加拿大、德国和法国。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鲆鲽类的国际贸易状况,从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对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鲆鲽类主产区养殖户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养殖户所关心的技术问题,包括海水资源利用、鱼苗、鱼药和饲料等关键投入要素,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和行业协会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应该参与的程度,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我国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制和运行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封闭式海水循环养殖系统,是当前国际上先进养殖模式的代表,也是未来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备受世界关注。我国最早走上工厂化养殖道路的海水鱼类是鲆鲽类,现正由开放式向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向迈进,目前各项技术与工艺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根据对国内循环水系统装备的研制及其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循环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存在着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等问题急待研究解决。本文在分析循环系统主要配套装备和工艺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几家典型养殖企业的运行特点进行了分类剖析,针对现有装备和系统中发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改进、提高的对策,可为今后鲆鲽类全循环养殖系统的升级、定型和走向国产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不同规格鲆鲽类的生化组成并进行了营养价值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的鲆鲽类鱼肉氨基酸都符合FAO/WHO公布的氨基酸理想模式:EAA/TAA含量在40%左右、EAA/NEAA在60%以上,重金属含量都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所以鲆鲽类蛋白质都属于理想安全的优质蛋白质。不同规格鲆鲽类的FAA/TAA的比例都相近,而1~2kg的鲆鲽类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普遍高于0.5kg的大菱鲆。 相似文献
17.
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醇激素、生殖相关功能基因内分泌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表达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鲆鲽类生殖相关组织的结构及其内分泌系统特征、性腺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激素诱导的关系、性类固醇激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温及光周期调控关系等.旨在为鲆鲽类生殖活动的精准调控和建立苗种繁育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数码技术测定鲆鲽类体表面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快速、准确测定鲆鲽类体表面积的新方法,利用数码相机拍照获取带有标准坐标纸背景的鲆鲽类鱼体数码图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llop CS2和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分别获得单位背景面积和鱼体图像的像素数,通过两者的比例计算出体表面积.30尾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表面积的实测表明,与传统计数方格面积法的测量结果相比,Photoshop法相对误差为-4.40%~3.08%,Acrobat法相对误差为-1.83%~1.30%.统计分析显示,2种图像处理软件所测数据与传统方法测量值间差异都不显著,测量1尾大菱鲆体表面积,传统方法约耗时15 min,Plaotoshop和Acrobat法分别只需3 min和1.5 min.新方法可以迅速和准确地测定鲆鲽类体表面积,便于鲆鲽类养殖生产中对养殖密度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0.
双层网底鲆鲽网箱的网底结构在水流作用下会发生倾斜与转动。为确保网底结构的安全,需对其耐流特性进行动力分析。为此,根据有限元法建立了流场中双层网底网箱受力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对双层网底的最大位移与倾角进行研究,并将双层网底的计算结果与单层网底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流速的增大,上层网底与下层网底的倾角逐渐增加,并且两层网底的倾斜方向恰好相反。研究发现,当实际海区流速超过93 cm/s时,双层网底网箱的上、下两层网底会发生接触碰撞,从而影响网底的稳定。此外,双层网底网箱的下层网底位移要大于单层网底网箱,但其倾角却小于后者,这可能与双层网底网箱的上层网底设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