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珍稀动物,既有观赏、科研价值,又有食用、药用等价值.随着大鲵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殖养殖的成功,大鲵养殖热不断升温,目前,这一品种的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中的一个"热点".大鲵稚鲵期是指刚孵化出苗到脱鳃的两年时间,稚鲵期管理不善,导致稚鲵及脱鳃变态后的幼鲵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差,感染病害死亡,最终影响养殖成活率及经济效益.笔者通过对稚鲵养殖的实践,总结出了影响稚鲵成活率的原因,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稚鲵养殖的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2.
<正>稚鲵,即从大鲵胚胎脱膜而出到外鳃消失的时段,依据稚鲵体的外部形态分化、内部器官发育以及生理机能不同,可将稚鲵分为两个阶段:卵黄囊吸收期(内源性营养阶段)和开食至脱鳃期。整个稚鲵期属大鲵生活史中的脆弱期。针对稚鲵生理阶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试验总结了稚鲵家庭养殖条件与技术要求,提高其养殖成活率与生长率,以供相关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稚鲵阶段培育技术及培育期间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解决一些培育技术问题的经验,其主要目的是让广大大鲵养殖者在日常养殖中了解、重视稚鲵培育工作,从而提高稚鲵的成活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秦岭北麓渭南市华州大鲵驯养繁育基地分别对4000尾稚鲵相同饲养条件下的增重、肥满度以及58尾亲鲵的产前、产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幼鲵在一龄时增长速度最快;亲鲵在产前、产后的体重一直在增加;同时,通过对试验阶段饲养条件和技术的探索,提出了更为准确、合理的科学养殖方法。为大鲵规模化养殖生产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类重点保护动物。由于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对烫伤、癫痫等疾病有一定疗效.同时也是一种珍稀的观赏动物,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大鲵的人工养殖在全国迅速兴起。但长期以来.由于未能解决好稚鲵的开口饵料.虽然可孵化出苗却不能成活,最终导致繁育失败。稚鲵能否顺利开口成为了大鲵繁育成功的关键环节。笔者就如何解决稚鲵的开口饵料,促使其顺利开口摄食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鲵幼苗饲养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工养殖大鲵幼苗100尾,分5组每组20尾,饲养时间从稚鲵开食至1龄末,共一年时间。在适宜的饲养环境下,幼鲵体重从出膜的0.27-0.33g经过1年的饲养达24.68~30.42g,1龄净增重达24.41~30.09g,1龄增重率达8826%~9118%。1龄内的幼鲵生长态势极为迅速,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主要产区位于长江、黄河以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大鲵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属于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因其叫声似幼儿哭声,故称其为"娃娃鱼"。太阳峪娃娃鱼养殖基地就是利用迁西县潘家口水库天然的水资源条件,常年依靠抽取山涧水实施从稚鲵到成鲵的养殖。基地于2011年建设完成,地点位于迁西县汉儿庄乡太阳峪村,基地依山而建,上游有3 000m2塘坝一处,能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8.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密闭环境下运输时长和运输密度对稚鲵成活率的影响,在水温14℃条件下,采用容积约20 L的塑料袋带水封闭充氧的方法,进行了2批共计5 500尾,规格为6.5~8.0 cm的稚鲵的运输试验,结果表明:稚鲵平均密度为167尾/L,密闭时长6 h,运输时长5 h,运输成活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模拟生态繁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主要介绍大鲵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还有人工模拟生态繁殖方面的内容,如繁殖基地的选择、基地的建设、亲鲵的选择、亲鲵的培育、亲鲵的配对、产卵、胚胎发育及变态等.  相似文献   

11.
提高寄苗阶段黄颡鱼成活率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产业的发展,对蚌苗的需求日益提高。三角帆蚌规模化育苗技术已经突破,但蚌苗生产仍然利用宿主鱼人工采集钩介幼虫,待其变态成稚蚌时从寄主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发展,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从产卵到稚参附着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病率很高,极易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就浮游期及稚参阶段如何提高变态成活率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8~29℃、盐度24~25条件下,研究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选育系的早期发育及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受精卵经50 min发育至卵裂,经22~24 h发育至D形幼虫,经11 d发育至眼点幼虫并出现足,进入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的胚胎发育时间和浮游幼虫前期壳长、壳高与对照系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幼虫后期及至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与对照系的壳长和壳高差异显著(P0.05)。选育系的附着变态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系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且优势明显。本研究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发育前期缓慢,幼虫后期、稚贝期生长迅速;壳长和壳高的生长速度不同步,幼虫前期壳长生长快于壳高,后期壳高生长快于壳长,并于第28~30天时壳高超过壳长。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在幼虫和稚贝阶段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及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4.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15.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隶属于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大鲵属(Andrias)的有尾两栖动物,具有两栖类共有的变态发育过程。大鲵脱鳃期又称变态期,是指大鲵孵化出膜后生长到1龄左右时外鳃开始萎缩脱落,逐渐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的阶段。变态期除全长、体重增加外,最主要的特征是外鳃逐渐脱落,转变为以肺呼吸为主,皮肤辅助呼吸。笔者在同一批大鲵养殖过程中,发现10余尾大鲵年龄接近4龄而外鳃仍未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从自然海区诱捕的4307个方斑东风螺为亲螺,在体积分别为22 m3和45 m3的室内水泥池以及体积为18m3的室外水泥池(水体总体积为4218 m3)中共获得变态2~4 d的稚螺3785.4万粒,培育出变态稚螺8975粒/m3.收集刚变态稚螺于未铺设砂层的育苗池内暂养9~12 d,暂养后存活稚螺共计2281.8万粒.暂养平均成活率60.3%.暂养后稚螺再放养于铺有约3 cm细砂层的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41~88 d,共培育出壳高0.6~1.8 cm的螺苗1318.3万粒,暂养后稚螺培育成螺苗成活率57.8%;从变态2~4 d稚螺培育成螺苗的成活率34.6%.  相似文献   

17.
对野生中国大鲵幼鲵和成鲵驯养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见解,内容包括苗种培育(苗种的运输、挑选、消毒、日常管理、饵料、幼鲵脱鳃期的管理、幼鲵的病害)和成鲵养殖(养殖模式、日常管理、饵料、病害),还有野生大鲵从自然环境条件进入人工养殖环境条件后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陈远 《水产科学》1998,17(2):18-21
本文报告了采用聚乙烯网衣作为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稚贝附着基的附着效果,对变态幼虫至稚贝斯的生长和成活稚贝及附着期中间育成率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网衣队基变态幼虫附着速度比棕帘慢,变态幼虫至稚贝的附着率及其日生长平均值分别为:采用网衣附着基,虾夷扇贝稚贝附着率为51.9%,平均日生长为18.28μm,棕帘为54%,19.0μm,而海湾扇贝网衣为49.98%,21.4μm,棕帘为59%,21.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聚乙烯网片与棕帘作为海湾扇贝稚贝附着基,就变态幼虫到稚贝期的生长和成活率及中间育成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变态幼虫在棕帘上的附着速度比网片快。但稚贝的中间育成率及单位水体出苗量网片分別比棕帘高1.07%和16.2万枚/m~3。因而,网片作附着基效果优于棕帘。  相似文献   

20.
施学文 《福建水产》2011,33(5):48-51
利用长200m、宽5.2m、高4.5m的山洞,在6m^2和0.48m^2的养殖池中用石板材和鹅卵石搭设人工洞穴,以人工养殖的Ⅴ-Ⅶ龄的子二代大鲵作为亲体开展人工繁殖研究。亲鲵培育水温19.0~20.5℃,pH7.2—7.3,DO5.8~7.4mg/L,光照〈300Lux;催产选择在7月上旬进行。激素选用LRH-A2+HCG,剂量LRH—A2 10-20ug/kg+HCG1000~2000IU/kg,雌雄同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受精卵孵化温度18~18.5℃,pH7.2~7.3,DO6.0—8.0mg/L,光照〈100Lux。2010年7月催产雌鲵26尾,雄鲵24尾,催产后第4d,4尾雌鲵产卵3800粒,获受精卵962粒,受精率25.32%。受精卵经35—38d的孵化,共孵出稚鲵172尾,孵化率为17.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