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娇  祖立闯  李峰  沈志强 《养猪》2019,(3):119-120
A型塞内卡病毒(SVA)是小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成员,该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病毒感染十分相似,主要引起猪的口鼻部形成囊泡并破溃,蹄部形成水疱,该病毒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巴西、泰国等国家均有流行,于2015年首次传入我国,目前SVA在我国呈现出零星散发性流行趋势,而且发病情况逐年增多。文章主要阐述SVA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断和防控常识,希望引起广大养殖单位对该病的关注和重视,防止SVA在国内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新发现的一种影响养猪业的RNA病毒,现已在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哥伦比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被发现。2015年SVA首次在我国广东省发现后,已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报道检测到该病毒,表明SVA已在我国不同地域广泛分布。猪感染SVA后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泡病及水泡性口炎等类似,难以鉴别。SVA的实验室诊断多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对于该病目前仍无商品化疫苗可用,但已有研究出重组活疫苗候选株和油佐剂灭活候选疫苗的报道。SVA未来的流行态势目前难以预测,因此需密切关注SVA在全球的流行现状,并深入研究SVA的致病及免疫机理,同时尽快研发有效的疫苗和诊断试剂。通过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状况、诊断方法、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综述,本文为我国SVA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为微RNA病毒,属于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成员。SVA感染可导致母猪水疱性疾病,症状与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感染相似,需要注意的是SVA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且死亡率高,给养猪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SVA的病原学特征、感染发病机制、国内流行情况、防控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防控塞内卡病毒病。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A型猪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 SVA)基因组保守区域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了快速检测SVA的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以构建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的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达0.9974;特异性良好,与口蹄疫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不存在交叉反应;对SVA核酸最低检测下限为3.75 copies/μL,而普通PCR最低检测下限为3.75×103 copies/μL;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为均小于5%,重复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SVA 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检测猪水疱性疾病病原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为开展SVA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能够引起猪水疱性相关疾病的病毒,该病毒在我国流行范围越来越广,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以SVA感染性克隆为基础,将猪源GM-CSF-T2A基因通过融合PCR方法插入到SVA的2A和2B之间,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SVA-GM-CSF,将其转染BHK-21细胞进行病毒拯救及传代。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BHK-21细胞可以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经RT-PCR扩增与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入;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表明外源基因GM-CSF在该病毒中成功获得了表达。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在BHK-21细胞中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并且该重组病毒在传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已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GM-CSF的重组SVA,该重组病毒的构建为进一步明确SVA致病机制和研制新型疫苗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最近新出现的可引起猪水泡样病变的单股小RNA病毒。为了解SVA的流行状况,采集对2016—2018年从我国辽宁等省份猪群的164份病料和2018年从我国福建等7省份35个屠宰场的458份组织混合样品和95份血清样品,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进行SVA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2016年的48份样品中,从3个省份检测出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4.6%。2017年的32份病料中,从5个省份检测出7份阳性样品,占比为21.9%;2018年的84份病料中,从3个省份检测出19份阳性样品,占比为22.6%。屠宰场组织样品中,从6个省份检出55份SVA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2.0%;血清样品中,从1个省份检出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7.4%。结果表明,我国猪群SVA感染年份至少可追溯到2016年;SVA在我国流行面相对较广,且猪群中存在隐性带毒,因此须重视猪群的SVA监视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成年母猪水疱性病变,并导致新生仔猪死亡。为建立SVA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对NCBI发表的40株SVA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较,选择保守区域设计了3对引物P1、P2和P3,从中筛选出最佳扩增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长时间、循环次数进行优化,成功建立了SVA的RT-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检测SVA、脑心肌炎病毒(EMCV)、口蹄疫病毒(FMD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检测限可达1TCID50,比国外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灵敏性更高。用该方法检测山东省的100份猪组织样品,阳性率为2%。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靠性好,为SVA的快速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猪塞内卡病毒病是由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A型塞内卡病毒最早在2002年由美国遗传治疗公司科研人员从人胚胎视网膜细胞(PRE. C6)培养腺病毒的病原体污染物中分离得到,并以其为原型毒株命名为"塞内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1])。201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该病毒更名为"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归至塞内卡病毒属~([2])。虽然早期的SVA分离株被认为是非致病性病毒,对猪没有明显致病  相似文献   

9.
<正>塞内卡病毒病是由A型塞内卡病毒(SVA)引起的一种主要感染猪的病毒性传染病。A型塞内卡病毒又被称为塞内卡山谷病毒(SVV),是小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的唯一成员。2002年SVA原型毒株由美国遗传治疗公司科研人员从人胚胎视网膜细胞中首次分离[1],2015年我国首次在广东地区爆发猪原发性水疱病(PIVD)猪场的样品中检测到SVA,母猪表现为水疱病临床症状,感染仔猪急性死亡[2]。另据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该病毒,可导致猪的口  相似文献   

10.
A型塞内卡病毒(SVA)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塞内卡病毒属(Senecavirus)。SVA作为猪水疱病的一种新病原体,在多个国家传播和发展迅速,引发猪不同程度的水疱性疾病,尤其以巴西、中国以及越南等多个国家病情较为严重,给当地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原导致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且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猪均易感,可引起感染猪的鼻吻、蹄冠部出现水疱性病变,仔猪急性死亡。因此,需要对SVA的流行和发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一系列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监测以防止该病毒的传播。本文对目前A型塞内卡病毒检测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情况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A型塞内卡病毒检测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