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德专区今年普遍引种早粳青森五号(以下简称早粳),湖区各县要种得多一些。因为濱湖地区是水稻栽培的重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试种的信心很大,但对粳稻栽培还没摸到它的生长特性。为了提高产量,争取两季丰收,有的农业社在育秧和田间管理阶段,作到早播早插,插好田,插肥田,加强田间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因而获得产量高的如常德县河洑乡青林岗高级农业社3.52亩,每亩平均产量624斤。常德专区河洑农业试验站(以下简称我站)试种的30.17亩,平均每亩产量469斤,其中有两亩产量比较高的,每亩收干谷562斤;而早秈南特号719.26亩,每亩平均产量455.5斤,早粳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一季中粳和双季晚粳平均亩产分别超过700 kg和600 kg,中粳比杂交籼稻亩增100 kg至150 kg以上,双季晚粳比杂交籼稻亩增50 kg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几个水稻品种再生力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們从一九六○年起,連续三年作了再生稻品种观察試驗,茲将初步結果討論如下。 試驗经过 一九六○年利用一季中粳(粳24)施肥試驗田及与四川农学院合作的37个粳稻品种繁育試驗田。面积共4.1亩,在第一季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获得肥料試驗田最高肥料处理亩产再生稻525.7斤,加上前季稻,合計亩产1,488.7斤,同时在品种試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鍾山县五权公社是一个半山区,水利条件較差,全公社水田面积413亩,旱田435亩,适宜种晚黃豆的砂坭田(旱田)有250亩左右。过去曾有人在旱田种过晚黃豆,但由于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定,以后就不种了。1963年遇到几十年未有的奇旱,县委号召抗旱改种,这个公社在旱田改种晚黃豆6.5亩,共收得黃豆638斤,平均亩产98.1斤。1964年又改种14.1亩,总产黃豆1,878斤,平均亩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50年代中期湘鄂等地大面积引种吉林青森5号失败的教训基础上,80年代初,南北协作,重新开展“北粳南引”的研究。将沈阳农业大学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的粳稻引至安徽筛选、试种,经10余年的目标选择,获得了适宜在江淮一季中籼地区的生态、生产条件下种植的中粳564一系。1993年累计种植60多万亩。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赣南毗邻广东,气候以赣州为例:年平均温度19—20℃,年雨量1500—2000毫米,无霜期达250天以上,最适宜于双季连作稻栽培。全区590多万亩稻田,一季晚稻田占120多万亩(江西全省一晚田约有1000多万亩),这些一晚田,大都分布于山区,一般水源较好。许多事实证明,逐步将一晚改种双季连作稻,不但可能,而且是目前粮食(水稻)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合安庆地区推广的粳稻新品种,为安徽高产、优质的粳稻新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以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新育成的12个优质高产新品系为试材,以当粳8号和宣粳2号为对照(CK)开展筛选试验,试验采用中、晚2季种植,对参试品系在一季中粳和双季晚粳种植中的生育期、田间抗性、产量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徽香粳77在作一季中粳种植中产量为781.3 kg/亩,较对照当粳8号增产11.84%,在作双季晚粳种植中产量为669.5 kg/亩,较对照宣粳2号增产9.40%,作中粳和晚粳种植中其综合性状表现均较好,可作为优质香粳稻新品种在安徽示范种植。徽粳糯115在作一季中粳和作双季晚粳种植中产量相当,在晚粳中产量居第一,并且作晚粳种植米质比作中粳优,因此可作为优质高产的双季晚粳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籼稻改粳稻的讨论,除会议代表外,并有中国农学会武汉分会的代表参加。第一天有七个报告,谈到对于华中地区籼改粳的意见,湘、鄂、赣三省1956年改种粳稻增产减产的情形与原因,以及有关粳稻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的结果等。第二天进行讨论,发言踊跃,对于去年早中粳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今后如何进行试验研究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兹将讨论结果,综述如后。  相似文献   

10.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下放农场师生和农工,今年经过四个多月的苦战,认真的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夺取了早稻丰收,繁植区67.78亩双季早稻,实收稻谷49841斤,平均单产735.3斤,(有芒早粳平均751斤,南特号726斤,莲塘早600斤。)比去年平均单产650斤增产13%,其中4.98亩有芒早粳平均亩产1102斤,比去年最高单产890斤增产23.8%。今年早稻的栽培措施,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苏粳8号(原名苏3—28,组合为碧风/L鉴9//常农粳1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性为产量高、米质优、食味较佳、生育期适宜,适宜太湖稻区及周边地区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用肥,合理灌溉,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2.
1956年陕西省从天津引进100万斤银坊粳稻种子,在汉中专区推广了35万5千斤,种植面积5万多亩,平均产量500斤/亩,其中两万亩的产量低于当地籼稻约10.28%。同时各县又都出现银坊粳稻千斤丰产的事实,如褒城县17.62亩千斤丰产田中,籼稻占3.8亩,粳稻却占13.82亩,甚至在较大面积上如南郑县百花农业社16.26亩银坊粳稻平均亩产947.6斤,南郑县农场77.9亩平均亩产720斤,都大大高于籼稻平均产  相似文献   

13.
季中籼稻改成一季晚粳稻,是湖北省农作制改制提高稻田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的措施。1956年曾在16万亩的面积上,获得了平均亩产777斤的高额产量,1957年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一季晚粳稻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中稻,它的生育期比较长,阶段异质性也比较比明显,并且在湖北省推广不久,因此,在施肥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前三位品种产量要素的比较可知,杂交中粳的大穗大粒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低于常规稻。利用常规粳稻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发挥杂交中粳的杂种优势,是提高江苏省粳稻产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孝感县长风社,有40多亩荸荠苗,多死马干土的坏田,群众裕称“塌畈”,后来又叫“台弯田”。这一畈田,在合作化以前,亩产稻谷不过130斤;合作化后,随着水利、施肥、耕作等条件的改善,逐年有所增长,到去年也只收个六、七百斤,比全社平均单产要少收四百斤。 去冬在各地跃进形势的推动下,社的党支部越来越感到这一片“塌畈”如不被消灭,是不可能实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武运粳8号系武进市运村农科良种场复合杂交育成的迟熟中粳新品系。我市于1997年引进,经两年15万亩的示范种植,表现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熟相清秀等特点。据1999年全市48块田测产,平均亩产608-4kg,最高田块达807-3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0-1%。1998年全市61块田测产,平均亩产648-5kg,最高田块达823-7kg,比武育粳3号丰产方增产8-7%;1997年全市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已成为我市粳稻的主体品种。1 生育特点1-1 感光性中等,属迟熟中粳1997年武运粳…  相似文献   

18.
随州市是湖北典型的稻-麦两熟制中稻高产优质生态区,稻瘟病和倒伏是制约现有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两大难题,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稻米产业健康发展.中籼稻品种收获后有一个月左右空闲期,是水稻形成产量和提高品质的最好时期.随州市温、光、水资源完全能满足一季中粳稻生长需要.多年试验、示范筛选的中粳稻品种特别是籼粳杂交品种丰产性、抗稻瘟病、抗倒伏和米质都比现有杂交中籼稻有明显的优势."籼改粳"还可以科学解决冬秋播因种粮效益低和农村劳力转移而引起的摞荒难题,实现绿肥-粳稻配套、种地养地结合、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无公害稻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石娄)寨公社一大队位于新洲县东部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好,肥源多,人多地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5亩),劳畜力充足。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为双季稻、小麦和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一年三熟制。近几年来双季稻、小麦的面积占水田面积的28—30%,产量逐年都有所提高。1964年平均单产早稻573斤,双晚555斤,小麦为305斤,全年三季共收1433斤。1965年三熟制的小麦实收面积266亩,平均单产450斤,比1964年增长47.55%比1957年  相似文献   

20.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