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基于遥感因子与地形因子构建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非线性混合效应估测模型,提高高山松地上生物量估测精度.[方法]以2015年和2018年Landsat 8 OLI与对应年份样地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二元生物量模型计算出高山松地上生物量.提取植被指数、纹理等遥感因子.将地形因子按照一定等级进行划分后作为模型因...  相似文献   

2.
6种地形校正方法对雷竹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Landsat 5 TM影像,分析6种地形校正方法(Teillet -回归,Cosine,C,SCS,SCS+C和Minnaert)对雷竹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Cosine和SCS方法存在校正过度现象,其余4种地形校正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2)6种地形校正方法均可提高TM4,TM5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且RVI,NDVI和SAVI这3种植被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也得到改善;3)与原始影像相比,6种地形校正后的遥感数据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雷竹林生物量估算精度,以Teillet -回归校正后所建雷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最高,相关系数从0.441提高到0.687,RMSE降低17%左右;4)尽管Cosine校正最大程度地提高了TM4,TM5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但Cosine方法存在校正过度问题,Cosine校正后雷竹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精度反而略低于Teillet -回归校正;5)虽然地形校正可提高植被指数与雷竹林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但所选5种植被指数均未入选雷竹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的变量,这与雷竹林较高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TM影像纹理与光谱特征的红树林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红树林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方法,提取了广西和海南红树林TM遥感影像的光谱及纹理特征,结合地面调查所得126个样地生物量数据,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生物量估算模型通过相关检验,可以高效、快速地进行红树林生物量的估测。  相似文献   

4.
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是评价泥炭沼泽碳汇能力的基础工作,本次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先通过访问护林员和影像大致判断泥炭沼泽分布地点,得出泥炭沼泽分布地点的摸底数据。外业调查时根据摸底调查数据、卫星影像和现地地形情况对可能是泥炭沼泽斑块的边界进行踏查,观察泥炭沼泽常见植物的分布,钻取土样,观察土样颜色、植物残体等。然后通过平板电脑上的软件构绘确定泥炭沼泽斑块的范围边界,并计算出斑块面积。植物地上、地下和枯落物层生物量及其碳库调查均采用样方—收获法调查取样。土壤碳库调查采取测量泥炭层厚度并采集土样化验的方法进行,最后将乔木、灌木、草本、蕨类以及土壤等生物量碳库汇总,得到泥炭沼泽碳库总量。  相似文献   

5.
高寒草甸是高山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本文在综述有关高寒草甸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海拔变化的关系、地上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变化的关系,以及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提出对于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的研究应结合中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和...  相似文献   

6.
精确估测森林生物量是分析森林碳动态和碳循环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汝城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结合Landsat 8遥感影像,分析了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并选取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因子,分别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绘制汝城县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通过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样地生物量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不容忽视。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相比,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减少空间效应对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的影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过高或过低估计,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精度最高,决定系数达到0.756,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分别为17.288 t·hm~(-2)和-8.542%。因此使用Landsat 8遥感影像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在改善森林地上生物量的估测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并测定其生物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草本层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3.41 t·hm-2)根(3.19 t·hm-2)叶(2.10 t·hm-2)枝(1.41 t·hm-2),干和根的生物量比例较大;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则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灌木层与草本层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滇中地区主要灌丛生物量空间分布的格局及特征,采用收获法,选择滇中地区10个县市共8种典型的灌丛植物进行分析,探究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结果表明:滇中地区灌丛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介于47.17~68.94g/m~3之间,地下生物量介于49.67~72.10g/m~3之间,根冠比(R/S)介于0.87~1.27之间。滇中地区灌丛群落与物种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拟合的斜率分别呈异速分配关系,植被的根冠比较其它植被类型的根冠比更小,说明滇中灌丛植被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以实现对滇中地区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体总数等因子,并将样方内草本齐地面刈割,获取地上生物量数据。结合样带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拟合二者之间的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与距河道垂直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均显著负相关(P0.05),总地上生物量、乔木层和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均随距河距离增大而减少,草本地上生物量则呈"先小幅度增加后持续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样带内乔灌草总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埋深4 m(距河0~300 m)范围内,地上生物量可达855.06 g·m-2;当地下水埋深在4~5.5 m(距河道300~1 000 m)时,地上生物量为321.08 g·m-2,减少62.45%;当地下水持续降到5.5 m(距河道1 000~2 000 m)时,地上生物量只有110.19 g·m-2,比河道附近减少了87.11%。【结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也反映出河道作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水源控制荒漠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体现出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的特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利用2008年四川省草原地面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对2008年四川省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四川省草地总面积约为20.38×104km2,2008年四川省草地总有机碳为2 302.97 Tg,其中地上生物量有机碳为15.54 Tg,地下生物量碳为104.45 Tg,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多,四川省草地土壤有机碳为2 182.98 Tg。土壤储存的碳是植被的19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