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曼  张进波 《农业考古》2022,(5):156-164
本文着重通过禅门最早典籍《祖堂集》,辅以《景德传灯录》一书,对禅门“吃茶”和“吃茶去”进行源头考析,发现“吃茶”与“吃茶去”最早出自永嘉玄觉禅师和归宗智常禅师的话语中。不论是“吃茶”还是“吃茶去”,两者既有相同禅机,又有不同妙义,都是中国式佛教深具本土特色的禅悟媒介。一经流传,绵延不绝,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吃茶去来碑     
照片上这块“吃茶去来碑”是1999年7月15日建在韩国釜山海印寺范围内的最高处。 关于“吃茶去”的禅案,凡是好茶的都知道就不必再说。 1989年9月 9日,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后来启功先生也题过: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茶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我的理解是他们二位既不崇道也不扬佛,而就是着眼在“吃茶去”三个字上,以一颗平常心去喝茶,这是人生的得趣和享受。 “吃茶来”是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98岁的茶星崔圭用先生提出来的,时间在19…  相似文献   

3.
谈茶     
<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我总是怀疑,这"茶"指的应该是水,白开水,而并非茶叶的"茶"。茶水,茶水,南方人茶水不分,无论饮水或喝茶,都叫"吃茶"。不像北方人,饮水是饮水,喝茶是喝茶,饮水和喝茶不是一回事。茶可以不喝,水是一定要饮的。我一直把"吃茶"当作"饮水"解,活了六十多岁,真正爱上喝茶〔茶叶的"茶"〕,还是近十来年的事。小时候,我家境贫穷,家境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兄弟  相似文献   

4.
一次,陪一个北方朋友到长沙铁路文化宫看电影,影片中一组镜头:毛泽东在喝茶后,摄一把茶叶放进嘴里大嚼特嚼起来。边位北方朋友好生奇怪,我向他解释说,湖南人喜欢饮茶后将茶叶一并吃掉,这就叫“吃茶”。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省昆山市的水乡周庄,流传着吃“阿婆茶”的风俗。在解放初期,此风在农村仍广为流行,而且颇具特色。每当田里农忙结束后,村里的每家每户的妇女都要喊吃茶,今天这家、明天那户。一家一户地轮流转。可是吃茶的人,不是男人,尽是女人,而女人也不是年轻少女,而是一些婆婆、妹妹。她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东道西,有的做针线话,有的拉家常,嘴吃于了,喝口茶润润喉……所以当地称此为“阿婆茶”。不过,吃“阿婆茶”还是有讲究的。水是要用河里提来的活水,用明矾打过;水壶往往是祖传下来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  相似文献   

6.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赣芝10号”属单秆型品种,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的沙质壤土田块种植,外观商品性好,适用于芝麻出口与加工,于2013年1月通过了江西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赣芝10号”茎秆直立粗壮,成熟后期植株、叶片、蒴果均为绿黄色.花朵为白色,单株蒴果80.7个,每蒴67.4粒,蒴果为不裂蒴.种皮纯白色,千粒重2.58克.平均生育期为83.8天,正常年份,江西赣中地区作夏芝麻种植生育期为87~90天,作早秋芝麻种植生育期为82~85天.  相似文献   

8.
正茶叶,在闽南语中被称之为"茶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米并列,可见这一神农之饮在传统茶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空腹喝茶有伤胃之嫌,但许多闽南人的一天,往往还是始于清晨的一杯香茶。而后便汤水不绝,直至夜间。待客时可吃茶,读书时可吃茶,听戏时可吃茶;有事由吃茶,没事由也吃茶。在廊顶高高挑起的闽南骑楼下,常可见  相似文献   

9.
舒曼 《农业考古》2001,(4):259-267
唐朝有僧到赵州观音院 (今柏林禅寺 )拜从谂为师。师问二新到 :“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 :“不曾到”。师云 :“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 :“曾到此间否 ?”云 :“曾到。”师云 :“吃茶去 !”院主问 :“和尚 !不曾到 ,教伊吃茶去 ,即且置 ,曾到 ,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师云 :“院主。”院主应诺。师云 :“吃茶去 !”———本文题记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方丈诗云 :“燕山修水隔天涯 ,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 ,逢人且说赵州茶。”金秋十月 ,正是燕赵大地硕果累累的大好时节 ,也是河北省民间一年一度自发组织举行金秋茶会的日子 ,更是千年古刹赵…  相似文献   

10.
在圆悟克勤评唱的《碧岩录》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吃茶(去)"的禅语,而且圆悟克勤在灵泉禅院驻锡期间,手书"禅茶一味",奠定了夹山禅茶祖庭的地位。在其评唱的著作《碧岩录》中出现的"吃茶(去)"语汇,一方面是出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典故,另一方面也是禅门世俗化的应接语言。与此同时,在禅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具有宗教仪轨程式的"吃茶"礼仪。笔者以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具有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即凡即圣意味,而禅门形成的"吃茶"礼仪则具有凸显的宗教神圣性质。笔者将从即凡即圣的角度来讨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与禅门茶礼仪关系中的宗教性向度。  相似文献   

11.
(六 )“吃茶去”和“圆”搞茶道的人没有不知道“吃茶去”一语的。这句话一般和赵州联系在一起 ,佛门还有“赵州吃茶去”的公案。不过“吃茶去”作为佛门用语 ,倒也不是赵州的独有之物。《禅语录》中还有相当多的其他用例 ,其中也有关于归宗智常的。该用例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 :师戋刂草次 ,有座主来参 ,值师锄草 ,忽见一条蛇 ,师以锄便。座主云 :“久响归宗 ,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 :“是尔粗是我粗 ?”主云 :“如何是粗 ?”师竖起锄头。主云 :“如何是细 ?”师作斩蛇势。主云 :“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 :“依而行之即且置 ,尔…  相似文献   

12.
遂川出名茶,茶事也盛,可茶馆之盛当属草林镇为最,仅圩场就有二十余家茶馆,且家家生意红火,久盛不衰。草林老表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这一句:吃茶会!吃茶去三字让我想起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据《五灯会元》记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日:曾到。师日: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会,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曰:院主!主应师:喏。师日:吃茶去。”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这则排宗公案无涉,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赵州大师的吃茶是不相同的。大师的吃茶是一种玄虚与高妙,透出急智与禅理。就这点…  相似文献   

13.
以“协青早A”为母本 ,自育恢复系“C1 42 9”为父本进行配组 ,成功选育出杂交晚稻新组合“协优赣 2 6号”。 1 998、1 999年该组合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试 ,平均产量分别为 6 .87t/hm2 和 6 .94t/hm2 。在推广和应用中 ,“协优赣 2 6号”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综合抗性强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适合江西中南部地区作二晚种植。提出了“协优赣 2 6号”的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北面斋茶话     
(四) 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公案”而广肆流传颇具影响的,当首推“赵州茶”或叫做“吃茶去”公案。这桩“公案”的创作人就是赵州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载: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相似文献   

15.
“赵州茶”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一书,说的是1100多年前,有两位僧人风尘仆仆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进得山门,拜见方丈。这老方丈法号从谂,因长期住持赵州观音院而被称为“赵州和尚”。只见这从谂问其中一位僧人:“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位僧人:“曾到此间么?”僧言:“不曾到”,从谂又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他:“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从谂叫道:“院主!”院主回答:“在!”从谂又说:“吃茶去”。“赵州茶”曾被后人视为是一则难以参透的公案,其实,它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16.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17.
吴远鹏 《农业考古》2019,(2):149-154
"吃茶去"是中国禅宗历史上一句著名的机锋话头。本文依据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禅师编撰于南唐保大十年(952)、现存最早的佛教灯录和禅宗史料总集《祖堂集》,通过对以法语"吃茶去"开示的禅师法脉渊源及生平行止的考证,明确认为:"吃茶去"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祖堂集》;"吃茶去"禅机话头最早始于洞山和尚;著名的泉州籍禅师雪峰义存和尚是"吃茶去"禅机流传的重要人物;赵州和尚关于"吃茶去"的禅机话头应该是通过云居和尚间接承袭自洞山和尚。  相似文献   

18.
《江西农业学报》2022,(4):42-43
“赣豆6号”是利用高产、早熟、适应性广的“82N10”作母本,质优、抗逆性强的“8415-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秋大豆新品种。通过参加江西省秋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赣豆6号”平均产量为2477.18kg/hm2,比对照“赣豆3号”增产5.47%,全生育期95d左右。  相似文献   

19.
舒曼 《农业考古》2002,(2):277-281
有朋参加国际茶文化大会 ,有代表问 :“哪里人 ?”“石家庄。”“啊 ,来自‘吃茶去’故乡呀。”与会代表露出非常惊讶而高兴的神色。———名片题记  相似文献   

20.
秋大豆新品种“赣豆6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赣豆6号”是利用高产、早熟、适应性广的“82N10”作母本,质优、抗逆性强的“8415-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秋大豆新品种。通过参加江西省秋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赣豆6号”平均产量为2477.18kg/hm2,比对照“赣豆3号”增产5.47%,全生育期95d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