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人物塑造、文化修养、语言风格及创作心态四方面对金庸小说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求真、以现代的观点诊释历史、对传统的白话文加以发展及将自由写作的精神与严肃的态度相结合是金庸小说沟通雅俗、超越古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茶与戏     
周春兰 《农业考古》2008,(2):199-203
"茶"代表着优雅、沉寂、隐逸,"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位列雅的品位范畴;"戏"代表世俗、喧闹,不入流的"小道",属于俗文化.一雅一俗,二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又如何扯上关系的? 其实,茶文化与戏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关系还极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3.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4,(2):173-176,189
唐云(1910—1995)现代著名画家,字侠尘,号频罗、药翁,浙江杭州人。因曾隐居于富春江大石山,故自号大石居士,画室取名“大石斋”。1937年移居上海,卖画为生,山水、人物、花卉、竹石无不精通,尤擅花鸟,画风醇厚泼辣。凡作画,落款必署“杭人唐云”。  相似文献   

4.
5.
黄志浩 《农业考古》2007,(5):95-99,111
一、关于“分茶”的解释分茶,是宋代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在宋元时代的诗、文、戏文中常常出现。但关于分茶的解释,在宋代诗文中含义尚较为驳杂。譬如作为名词,它专指食品店,这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和吴自牧《梦粱录.面食店》等条中,所述甚明。作为意义的延伸,它也可以作为面食的代称,如宋释惠洪所撰《冷斋夜话》中有“绍圣初,曾子宣在西府,渊材往谒之……与余过兴国寺河上食素分茶,甚美”之记事,这里的“素分茶”,即素面也。然而作为动词,它往往特指一种泡茶的技艺。最典型的例子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  相似文献   

6.
李德裕与茶     
李德裕,唐赵州赞皇人,武宗朝贤相,其文治武功著于史册,此不赘述.他出身名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加之聪慧好学,所以博学多通,而于茶及茶道,缘契至深,尤为精通. 李德裕之祖、父均是知茶之人.其祖李栖筠,肃、代朝名臣,与茶圣陆羽曾有交往.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九云:"右《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云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记载,徽州商帮始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茶叶贸易是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区的茶文化资源伴随着茶叶外销而传播至世界。徽商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其中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等方面都与茶文化有着共通之处,促进徽商精神与茶文化的交融。茶和天下,徽茶千年,徽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徽茶文化的传播光大得益于徽商的诚信和拼博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前,四川正处于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茶叶、核桃等五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关键时期。四川茶业历史悠久,茶叶种植面积广,而川茶品牌凝聚力低、品牌价值不高、品牌知名度与认知度模糊等问题,给川茶品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茶品牌建设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蒙顶山茶品牌建设现状,从品牌意识薄弱、品牌文化缺失与品牌影响力弱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川茶品牌建设不足的原因,并探讨了利用茶文化促进茶品牌建设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在欧洲早期的传播主要通过航海家、传教士、商人、医生、植物学家、贵族等多元主体在东方探索中的茶事活动展开,总体上呈现出闻茶、食茶、识茶的历史进路。在此过程中,人们对茶的印象主要发轫于各类通信游记的文献传播和口口相传的见闻想象,一度存在着对茶的神圣化和污名化的认知偏差与误读,茶叶成为东方想象和集体记忆下的意向符号。随着茶叶商品进入欧洲,精英阶层在饮茶消费时尚的形成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普通大众基于身体关切的茶健康需求日益扩大。在各国对中国茶的认知需求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茶作为异域文化的他者误读被逐渐澄清,并在茶植物学、茶医学、茶化学等方面得到了在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潮龙起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4,(4):157-158,171
清代中国的社会,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渐趋解体,产生了庞大的游民群体,他们在正统社会之外,另立秘密组织--会党,名目多达一、二百种,(1)其中以天地会、哥老会等最有影响.这些秘密会党主要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危胁着清政府统治的稳定,因而它们受到了清朝统治者严密的搜捕和严厉的镇压.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政府的追捕,清代秘密会党以茶馆、寺庙、会馆等为活动场所,特别是茶馆,在秘密会党的往来交接、ⅱ信息传达、组织传播及日常娱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帮会色彩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的文化萌动应该开始于汉代,逐渐从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发展到饮用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饮茶在人们生活中角色的加重,茶叶也逐渐被赋予各种文化内涵,形成茶文化,并进而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出现茶文化学.  相似文献   

14.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体现,囊括了元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对元曲作家创作的特点与倾向做了论述,包括元曲作家民族构成,以及元曲中参与茶文化创作作家的地域分布以及生活和创作时期的特点。文章分析了元曲中茶元素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与前代茶文化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较,重点总结元曲中的茶文化元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还与中国古代商人形象作对比。本文试图对元曲中的茶文化创作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概括,同时论述了前代的"茶酒之争"在元曲茶文化创作的表现,尤其是在文人和百姓生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于萌 《农业考古》2015,(2):185-187
茶,作为古老而文明的饮品,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当前已成为世界闻名胡三大无酒精之一。禅宗(即汉族佛教)的发展的风盛正是唐朝茶叶兴盛的基础,而禅茶文化正是在河北大兴。本文通过对禅茶文化起源发展的论述,阐释禅茶文化所带来的茶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据说长于歌唱的蒙古人"他们的善饮,似乎只是为了使他们有更多的放歌豪兴;他们的嗜肉,似乎是为了使他们体魄更为健壮厚重,更容易在胸腔内灼烤出西方式的美声和共鸣。"我想,那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定是长于歌唱的天才!元曲,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能与唐诗宋词鼎足三分,是不是也和蒙古的长调有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7.
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在清代真正合流了,形成了一种清官破案、诸侠客辅助的特定小说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清代的侠义公案小说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寄托着大众市民的理想,有着广大的接受群,同时由于独特的思想内涵、社会影响、艺术特色,在人情小说和神魔小说被人们冷落的时候,侠义公案小说吸收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成分,到清代达到了顶峰;清代,中国内外忧患交织,人们渴望清官和豪侠出现,侠义公案小说恰恰符合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的理想和要求;同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也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到来,中国的印刷业迅猛发展,侠义公案小说的续书、版本大量增加,成为其繁荣的最明显的标志。为侠义公案小说的繁荣具备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成为了"近代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探讨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20.
茶在我国是一种史前即饮的饮料,尽管其发展历史如此久远,但关于饮茶和茶题材的画卷,却迟至唐朝才见提及.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与茶有关的画作,是唐朝的《调琴啜茗图卷》.那么,唐朝以前,我国究竟有没有出现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画作呢?本文试从分析我国早期的绘画艺术入手,进而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早期茶画可能更早出现的时间做一个大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