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瓷器品种和独具匠心的装饰技艺,为瓷器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异彩。这个时期的彩绘瓷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阐述了明清时期彩绘瓷茶具及瓷茶具装饰图案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并从表现方式、装饰技法、美学特征上论述了明清时期彩绘瓷茶具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考古学家去刻意地关注到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和鉴赏问题,更不会引领我们走向古代茶具历史的深处,让我们抚摸到古代茶具历史的脉搏,把其间意味深远的茶的文明和文化,融会到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茶具应运而生。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茶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制作茶具的材料并非一成不变,它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渊源,不仅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体现出设计与工艺的发展历程。利用竹木作为茶具的制作材料,从外表特征上看,具有朴素、平和的韵味。本文分析了竹材质茶具的特点和发展背景,罗列了在竹材质茶具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对竹材质茶具产品造型创新设计方法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明确竹质茶具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胡付照 《农业考古》2012,(2):191-195
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结合其它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比对,钩沉抉隐,发现并确认:在盛唐时期的开元至天宝年间,京都长安出现了若干造型新颖、制作精良的成组、成套专用茶具.以此为契机,追寻其背后蛛丝马迹的联系,有可能揭示出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尘封了1250余年的一段历史梗概.  相似文献   

6.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6,(5):142-148
中国的茶馆从历时态看,大体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历程。从两晋南北朝时茶馆的雏形——老姥卖茶水,到唐宋时的茶肆、茶坊、茶楼,到明清时的茶馆再到现代的茶艺馆;从早期的一把壶、两只碗、三两条凳的简陋茶铺,发展到后来的讲究装饰、布置、茶具、礼仪及文化品味的茶馆和茶艺馆  相似文献   

7.
德化窑茶具略论福建省博物馆林蔚文林桂枝福建省南部山区的德化县,自北宋以来的近千年间,大量生产各种瓷器,其中尤以明清时期的白瓷闻名于世,德化窑因此也在中国古代名窑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宋代以来德化窑烧造的大量茶具等生活用品,却似乎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早期瓷茶具制造时仅仅是单一的色彩或图案搭配,整体瓷茶具的构造未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水平。装饰艺术上的缺乏使得瓷茶具缺少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陶瓷茶具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表现明清风俗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其中对茶文化的描写细腻、文采斑斓,曹雪芹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用他的神来之笔,结合典型的人物、环境,将有关功夫茶、沏茶用水、茶具、茶俗等知识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了解生动有趣的茶文化,给后人以更多烹茶方面的知识。为明清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紫砂竹编茶具属于筋纹型类茶具.此型类茶具的造型特点是在几何型类(主要是圆器)的壶身上,横向分成若干等份,组成若干纵向条纹.  相似文献   

11.
话说瓷茶具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早在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  相似文献   

12.
茶具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之一,是饮茶的工具,并非是艺术品,本来并不存在鉴赏的问题.但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茶具过程中,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增强,对日常的生活用品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要求,除了讲究实用功能之外,也希望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让人在使用过程中赏心悦目,满足使用者的审美愉悦.尤其是当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层次之后,人们就更加注意茶具的艺术性,因而茶具也就逐渐成为鉴赏对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具 ,种类繁多 ,造型优美 ,既有实用价值 ,又富艺术之美 ,所以驰名中外 ,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人们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 ,茶具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茶具 ,按狭义的范围 ,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托盘等饮茶用具。芳香美味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 ,更能衬托茶叶的颜色 ,保持浓郁的茶香。通常茶具大概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一、竹木茶具 :因其易吸收茶味 ,且不便观察汤色 ,所以较少使用。二、金属茶具 :其中较常见的是以锡为储茶器具材料 ,因为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 ,盖为筒状…  相似文献   

14.
瓷、茶同为我国国粹,历来为西人推崇。唐宋时期瓷、茶已影响海外,明清之际。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瓷、茶的外销数量大增。以至于使用中国茶具泡饮中国茶成为当时西方的风尚,瓷、茶的外销址也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5):54-61,65
中国宫廷文化在唐代即已达到很高水平,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史料和诗歌记载有关唐代宫廷茶宴、皇帝的赐茶、皇妃们的饮茶等。宋代宫廷茶文化的水平则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最好代表。元代皇室传承了从宋代形成的饮茶嗜好。明清时期,饮茶  相似文献   

19.
茶炉考     
炉原是中国传统日常炊具,随着茶文化的发展,炉逐渐成为专门茶具,在茶叶加工制作、饮茶方式以及时代审美的变化中,茶炉的功能和设计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舟冰 《农业考古》2000,(2):167-168
我国的茶具品种纷繁,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玛瑙器、漆器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有一独特的花朵盛开在茶具的百花园里,这就是石制茶具。 石茶具是一种工艺茶具,是选择鸡血石、寿山石、麦饭石、木鱼石、端溪石、菊花石、灵壁石等色泽、纹理合适的优质天然顽石,经匠师们依据科形,反复揣摩,熟记于心,待得成竹在胸,灵感降之,便白天黑夜地飞弓走刀,“自得其乐”,直到心中的意象把手中的石茶具呼之而出。 石茶具可以上溯到宋代,蔡襄在论及茶瓶时说:“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明代屠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