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志云 《农业考古》2012,(5):351-352
陈文华教授倾尽平生积蓄,在江西婺源经营"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凡八载,精心培育晓起皇菊整四年,直至2010年方扭转连年亏损的尴尬局面。他的"傻教授牌晓起皇菊",以其独特的品质,声名鹊起,迅速占领饮品市场,成为海内外人士争相竞购的对象,经中央电视台二套、七套多  相似文献   

2.
神州山水美,最美在婺源.婺源绝胜处,江湾上晓起. 始发下晓起,溯溪向西行,青石古茶道,宛蜒二华里,山愈幽、水愈清、林愈深.溪道豁然开阔,白浪跳珠,碧波溅玉.缘溪坡道,浓绿丛中,晓和亭翼然,杏黄旗招展.登亭四眺,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3.
3月28日,婺源县诗词学会诗友一行21人,应陈文华教授相召,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举行赏春诗会.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近荣获"全国最佳人居范例奖",而上晓起可谓是婺源最佳人居范例之范例.这个迁居已历千余年的文化古村,与下晓起相比古韵更浓.从下晓起到上晓起一公里许的石板路,中间一条久经历史车轮碾磨出的车辙清晰可见,令人想象起古代农民推着手车运茶运货物的情况.水口古木交柯,石栏干沿溪而立,荷塘连接村口.小亭依岸而建,揉茶的石盘作几.溪流两面,民居错落有致.山峦环抱,阔叶林一片郁郁葱葱;溪流如带,碧波中游鱼可数.田畴沿溪山延伸,油菜花一片金黄;阡陌与石径交连,稻草垛相间耸立.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老乡村的风情画.  相似文献   

4.
3月24日,应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邀请,婺源县诗词学会一行20余人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举行菜花诗会。中共婺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婺源》报总编江进民先生参加了诗会,县电视台女记者董玉娟随行采访作了报道。经晓和亭转出下晓起村头,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即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穿插于成群结队的游人之中,迎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漫步于长长的有独轮车辙痕的石板古道上,一眼望去,数十亩金灿灿盛开着的油菜花在微雨中吐艳。清新的空气中透着淡淡的清香,沁入肺腑令人心醉。到婺源观赏油菜花,历来首推江岭。上…  相似文献   

5.
2008年初冬时节,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婺源上晓起村口黄菊盛开,陈文华教授来此雅兴倍增,当即电话相约,于次日开菊花之社,尝菊花之茶,品菊花之韵.  相似文献   

6.
烛微 《农业考古》2012,(2):342-344
一条旧街,几间老屋,制作粗劣的小玩意,假古屋,没有任何卫生监督的"土特产"。这是现今中国大陆所有景点的共同特色,作为婺源景点之一的上晓起,自然亦难免俗。上晓起有几处古董摊,没有作过统计。江氏祠堂门口有两处,大夫第厅堂内有一处,其余则  相似文献   

7.
婺源二首     
王锺友 《农业考古》2006,(5):286-286
2006年6月12日至13日,民进江西省委“三胞”委员会和机关支部组织赴婺源参观游览,重点到上晓起村和严田古樟民俗园。婺源上晓起村江湾古村上晓起,美仑美奂诗画意。小桥清流水车声,徽居作坊揉捻机。(1)江氏宗祠敦彝堂,进士荣禄大夫第。(2)老树遮荫品婺绿(3),人间仙境在此觅。注释:(1)婺源房屋多为徽式建筑。作坊、揉捻机为古代制茶工具,上晓起村还保留使用。(2)该村有江氏宗祠(名敦彝堂)和进士第、荣禄第、大夫第等古建筑,保存完好。(3)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宋史·食货志》将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严田古樟民俗园驱车观光到婺源,…  相似文献   

8.
大茶 《农业考古》2007,(5):289-290
婺源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更是享誉古今的茶乡。在婺源东北的山谷里,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千百年来,当地的村民以茶为生,薪火相传着一脉茗香,这个村子,就是清隽如茶的———上晓起。一夜色,深沉;雨丝,沁凉;春来婺源问茶的心情无比愉悦。迎着忽如其来的春雨,穿越下晓起迷宫般的古老建筑群,踩着曲折蜿蜒的青石板古道,闻着清鲜的油菜花香,一路摸黑,前往慕名已久的上晓起。昏暗中,随着稀疏的灯光逐渐靠近,经过河边的一座凉亭时,估计已到村口。都说自然界的许多生物是有趋光性的,人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凭着感觉,穿过小桥,径直向村中唯一一处…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何处     
在我身上多少有一些农耕文明的劣根,饭我是吃的,可惜自己不会做,所以妻子休暑假,熬娘家,我便只得寻找一个可以提供餐饮的地方居住,以完成一家出版社所约的希腊神话的写作.人饿了什么都干不成,精神的活动更是难以进行. 恰恰朋友告诉我,在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山村上晓起,既优雅,又寂静,食宿也便宜,应该合乎我的需要.这个上晓起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在中国的版图上,它连一个针眼小的标记也没有,不过其昼之绿浓,夜之星繁,朋友都经历过,当然可信,遂托她规划线路图,并买飞机票.之后锁门提包便走了.  相似文献   

10.
确切地讲,他纯属一个瘦小的老人,年近八旬,不拄拐杖,却身轻如燕.每当上主席台演讲,常见他一个箭步登台而上,在这样的岁数实在难得一见,这是著名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的模样. 陈文华是我习茶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挚友,准确表达,更是老茶友.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纤瘦而又平常的教授,给茶界许多见过他的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记忆中最清晰的事情,就是1991年他在担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一职时,把手头钟爱的《农业考古》杂志,专门辟出一年两期的《中国茶文化专号》这一块纯净园地,每期六十万字,首开中国茶文化学术期刊之先河,影响了全国茶界,这在中国茶文化事业刚刚起步阶段,有这么一本能反映当代茶文化研究成就的刊物实在令茶界欣喜,也令荼界鼓舞.我就是在这本刊物上受益良多而踏上了弘茶途程.若干年后,他从行政职务退位后,又只身来到婺源上晓起村开始与当地茶农一起种植茶叶,并为带动当地旅游,以婺源茶文化为主轴创办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相似文献   

11.
陈教授是真正的大教授,福建厦门人,今年78岁了.1958年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来江西从事科学研究好多年.研究什么?他是我国著名的农业考古专家,也是茶文化专家,如今在上晓起村又成了菊花茶专家. 陈教授大名陈文华.但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上晓起村,乡亲们都称呼他"我们村的傻教授". 陈教授来这儿有好几年了,做了不少大家看来是傻的事:这个村只有九十几户人家,他在这儿成立了根本没有什么级别的"晓起(村)皇菊研究所";村里原来有一个破旧的水力驱动小型制茶厂,大家正想把它拆了的时候,他来了,自己出钱把它租下来,修旧如旧,吸引不少的人来参观;他还出钱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幼儿园,请了他的经过专业教育的女学生来当老师,幼儿园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山村从此有了孩子们欢快的歌声和清脆的笑声.傻教授还建起了村级"农民文化宫",让他的学生和朋友送来不少的好书,给村民和上学的孩子们读;他引导村民们办起"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吃住服务,在这里叫做"茶客栈",村民们开始通过旅游业挣钱了.这些事,他不仅赚不到一分钱,还要赔钱出去,傻吧.  相似文献   

12.
我对上晓起的感情是逐步加深的,不像文华,他那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简直是初恋一样,那种朝思暮想,那种魂牵梦萦,几乎让我嫉妒. 开始,我对上晓起可以说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和我去过的许许多多有着青山绿水的乡村差不多,记得第一次去时,是同茶艺专业全体老师去的,唯一记住的就是那棵四百多年的老樟树,它庄严肃穆地斜在水面,倾斜的角度之大令我担心,担心粗壮的树身承受不起繁密的枝叶.  相似文献   

13.
《农业考古》2005,(4):F0002-F0002,I0001
为了推动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茶文化学科”组于2005年8月18-20日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是中茶文化第一村”主办了“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和有关单位的专家齐集婺源茶乡,探讨茶文化学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春浓花亦深     
筱扬 《农业考古》2007,(5):284-285
一、晓起的夜门外雨声急了起来,闪电不时在远方点亮夜色,毫无防备地,第一声春雷,就这样响彻在晓起的云天里。夜已深,人声寂,雨亦渐消,穿起层层叠叠的长裙,静静行走在弥漫着油菜花香、樟木香的薄雾里。梨花带雨,落英缤纷了青石板的山径,轻移缓踏,担心惊了花的浅眠。是为花来的,翠绿的茶烟里亦是沾染了花的清芬,写意着花的倩影。举手向天,腕上的银镯彼此撞击着,和着溪水清唱。突然发觉,声音也是有色彩的,如袖口那对老绣片上的花纹,繁复地盛开着、盛开着那些曾经的记忆。我想,我就是,来自山林深处的女妖,妖娆在这黑暗里。二、婺源的花这就是梦…  相似文献   

15.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5,(3):220-222
2005年5月,拙作《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出版,此后分别寄给海内外的有关学者。2005年6月初,日本木下教授收到书后,从熊本大学发来邮件,除了表示感谢之外,她还告诉了一个令人难过的消息:国分直一先生和刘茂源先生于今年1月和4月不幸先后辞世。听到这个消息,我即刻给木下教授回信,说:“此时我的心情非常难过,真的非常难过!”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2006,(2):281-282
如马良尚在,却亦难全画,婺源蓬莱境上晓起,自然生态。纵陆羽还生,也不能尽写,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嘉叶风情。晓起风光堪入画,源头水秀可烹茶。自然生态风光地,古韵茶乡文化村秀水青山相待客,茶香花俏共迎宾。晓起闻啼鸟,清音处处,抛尘念。夜坐饮毛峰,奇香阵阵,得禅心。山幽水雅,此处风光独好。人杰地灵,这方茶叶尤香。嘉叶垂青,沐浴春风春雨。紫砂偏重,吞咽秋月秋光。丽日和风时雨,春花秋月香茶。心扉与春花共启,情窦和画卷同开。满目风光佳丽至,一眸景色好诗来。揽一方翠屏作画,撷几片红叶题诗。前来一方揽胜,归去两袖笼诗。小桥过往,印迹千…  相似文献   

17.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历史上曾属于安徽管辖 ,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4月 6日 ,我们茶艺专业老师一行 8人 ,由陈文华教授带队 ,前往婺源业务学习 ,了却了我们茶艺专业老师近三年多的心愿。路上经过九江湖口 ,顺路石钟山一游 ,本想感受一下苏东坡《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18.
在网上浏览茶文,得知我国茶艺表演界的名人袁勤迹已于2007年2月21日病逝.我在2006年夏天曾听津门书法家陈云君先生说她病情严重,陈先生还题写了"勤迹精神"的条幅托人转送给她.我并未想到她患的是癌症,心想也许今后她只是难得再出现在茶艺表演的舞台上而已,反正她的事业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绚丽之极也该归于平淡了.一代茶艺名师如此过早地香消玉殒,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19.
智慧故事     
正变聪明的方法威廉·亨利·哈里森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又蠢又傻。因为别人给他一毛钱和一块钱的时候,他总是去拿一毛钱。这个小孩长大后,当选为美国第九任总统。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如果我拿一块的,以后谁还会给我一毛钱呢?"启示:其实,变聪明的方法很简单,装装"傻"就可以了。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有时被认为是愚者的并非愚人,愚人者才是愚人。  相似文献   

20.
<正>陈文华先生突然离我们而去。还没来得及让我们理解这一切,他就卸担而去……在我脑海里,我依稀记得他还有若干计划要完成、若干著作要出版、若干活动要举行。特别是,他还与我们哲学所相约6月初去他的基地——婺源小起村调研、采访、座谈。他说:5月的行程他已安排得满满……。还说:他的60万字插图版的《中国茶文化》即将出版。在我鲜活的印象中,他还在不断购书,还在津津有味地与我谈钱穆。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