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抗虫杂交棉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劲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148-148,267
本文分析了抗虫杂交棉抗虫性的时空变化与抗虫范围,并提出了抗虫杂交棉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分析沿海棉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病虫害发生情况,从轮作换茬、选育抗病品种、科学引种、合理布局、培育壮苗、健全水系、改善环境、优化施肥、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棉花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不同世代产量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以转基因抗虫棉农杂62,H16,H64的F1,F2,F3为材料,比较了杂种后代的产量优势.结果表明,F1平均皮棉总产量为l296.30kg/hm^2,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214.38kg/hm^2,平均竞争优势为19.8l%;F2平均皮棉产量为1168.65kg/hm^2,比对照增产86.73kg/hm^2,平均竞争优势为8.01%;F3平均皮棉产量为1117.65kg/hm^2,比对照增产35.73kg/hm^2,平均竞争优势为3.30%.F1竞争优势最大,其次为F2,f3,F2,f3的衰退率与竞争优势一致,其平均优势衰退率分别下降了12.59%和17.62%.在试验材料中,农杂62的产量最高,F1竞争优势大,而其F2,F3衰退率也最大;H16的产量最低,F1竞争优势最小,而其F2,F3衰退率也最小.在产量构成主要因素中,成铃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6962,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73410和O.54273;F1,F2,F3成铃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0,0.84119,0.13814,表明杂种的结铃优势强.  相似文献   

4.
以试验示范结果和棉花生产种植数据为依据,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棉29高产栽培生育指标与产量构成,提出了高产栽培适宜的土壤条件、种植方式和各生育期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中棉29(中抗杂1号)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以P1和RP4(从中422品系选育而成)两个品系为亲本组配的高产、优质、抗虫和抗病的杂交种,1995-1996年参加全国抗虫棉区试,在区试中表现突出,1998年元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3月和5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棉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棉区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棉田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常年棉花播种面积达320万hm2,总产达210万t以上,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全国的56%和47%,是当前我国棉花生产的重点区域。但该区域棉花单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提高该区域棉花单产及总产水平,对促进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有着重大意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具有棉苗生长快,横向生长优势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优势明显、抗虫效果好、单株结铃多、桃大铃大、籽皮棉产量高、省工省时易管理等显著特点,近年来,深受黄河流域棉区广大棉农欢迎,正成为该区域…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湘杂棉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湘杂棉8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在国家与省级区试与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提出了其栽培管理及病虫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8.
GKz1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国审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优良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和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06020号和冀审棉2006025号。  相似文献   

9.
常规亲本差异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河北省生产上利用的常规新品种(品系)与抗虫品种组配杂交组合,分析了常规亲本差异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亲本之间抗虫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低酚棉品种抗虫性较差。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抗虫性受常规亲本的抗虫性影响较小,同一抗虫亲本不同组合之间的抗虫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受常规亲本遗传背景的影响,常规品种在不治虫条件下产量因素的下降幅度与其抗虫性无明显关系。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单株结铃数与常规亲本的结铃数无明显关系。单铃重及衣分受常规亲本单铃重及衣分的影响,但增减趋势不完全一致;然而产量构成因素受抗虫亲本影响较大。表现出随抗虫亲本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单株结铃数大幅度的增加将造成单铃重的下降,衣分受两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从湖北菱果湖农场引进品种鄂抗棉7号在高世代种植中有多性状分离的现象,2003年从中选择了13个单株,从2004年开始进行株行、株系选择,又经多年南繁北育并在自然病圃中结合抗病性筛选。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抗虫优质杂交棉湘XP522的选育报告。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氮肥和缩节胺对棉花新品种KB02的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子棉产量的作用为密度>氮肥>缩节胺,密度与氮肥、密度与缩节胺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在-1.682≤x≤1.682水平内,即密度为30 000株/hm2,纯N为337.5 kg/hm2,缩节胺为90.0 g/hm2时,可达最高产量,最高产量y=4 344.71 kg/hm2。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抗虫棉筛选与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法和Bt基因PCR扩增法联合检测共9个回交群体的抗虫性,对180株NPTⅡ阳性的植株进行PCR扩增,获得170个Bt基因条带.结果表明,符合率在阳性植株上为94.4%,非阳性植株上为96.7%,认为分子特异性标记检测法与卡那霉素涂抹鉴定法相结合,是选育转基因抗虫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本试验选育出一批高世代的抗虫棉材料,为抗虫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3.
FAO转基因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00年开始实施由欧盟资助的FAO/EU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参加国有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等6个产棉国,项目国的棉花总产约占世界棉花总产的50%左右。该项目通过采用农民参与式的培训方法,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在项目国推广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改善棉田生态环境,提高植棉效益。1999年以来,Bt基因棉在中国种植面积迅速增加,2001年在项目实施的山东、河北省棉区Bt棉种植面积在90%以上。同时,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从2000年已开始试种Bt棉。…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6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光舍性能及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豫杂35相比,中杂7号的叶片SPAD值、光舍性能和Fv/Fm,Fv/Fo,ФPS Ⅱ在部分时间下降,产量无显著差异,纤维品质指标有优有劣;中棉38叶片SPAD值、光合性能和Fv/Fm,Fv/Fo,ФPSⅡ总体较低,产量减少,但纤维品质较好;中棉48叶片光舍性能优于豫杂35,结铃数极显著减少,但铃重极显著增加,产量无显著差异,纤维品质较优;泗杂3号叶片SPAD值、光舍性能和Fv/Fm,Fv/Fo,ФPSⅡ有升有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但纤维品质略差;郑杂1号叶片Fv/Fm,Fv/Fo,ФPSⅡ总体较低,皮棉减产,品质也略差。  相似文献   

15.
抗虫棉杂交种杂种优势及亲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作母本与6个非抗虫棉品种(系)作父本,采用NCⅡ交配设计进行杂交,研究抗虫杂交棉F1代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性状相关和亲子相关。结果表明,整齐度和单铃重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2.5%跨长与整齐度、比强度和籽指之间极显著正相关;杂种一代大多性状不同程度的受到亲本的影响,亲子相关分析为利用亲本初步预测杂种一代性状表现、杂交制种亲本选择选配和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用牡丹引种栽培的基础上,提出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油用牡丹在河南省泌阳县的引种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此,综述了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当前中国转基因棉花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近期的发展进了初步的展望,并提出了转基因抗虫棉今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进一步发展害物综合防治应考虑的问题.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害物”,并分辨其真正的为害性.其次,在制定和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时应多方面考虑问题,坚持几个概念或原则.  相似文献   

19.
根据江苏沿海棉区的生产条件与气候特点,在总结高产经验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扩行减密、足肥轻控、留叶枝、迟打顶"为主要内容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轻简优化栽培技术路线,明确了本地区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的具体技术条件和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等7个方面,探讨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江苏沿海地区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