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田绿洲盐渍化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含盐量对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分析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对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意义.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地区典型盐渍化地进行两次野外调研,在GPS定点,土壤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壤含量盐及pH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pH为9.18,属于碱土,盐分含量表聚强烈,同3月比较,5月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及pH呈上升趋势.土壤阳离子主要以Na+、K+、Ca2+、和Mg2+为主, 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 Cl->CO3->SO42- >HCO3-,以氯化盐最为活跃,硫酸盐次之,碳酸盐较稳定.以0~20 cm为例对盐离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3月和5月各离子之间及各离子与总可溶性盐之间的相关性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数值统计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7348 g·kg-1,10~30 cm土层为0.2070 g·kg-1,30~50 cm土层为0.1852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含盐量减少,土壤盐分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11%和193%,呈现强变异性。(2) 0~10 cm、 10~30 cm和30~5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l-、SO42-、Mg2+
和K++Na+离子的均值逐渐减少,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3)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是Cl-与SO42-。(4)未利用地土壤总盐分均值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次之,林地的最小,分别为0.4420 g·kg-1、0.0755 g·kg-1和0.0414 g·kg-1。 相似文献
3.
通过土样测定,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乌兰布和沙区绿洲农地钾素的特征、时间动态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结果显示,变异系数速效钾最高(42.49%),全钾最低(13.66%),各形态钾素整体分布不均;绝大多数钾素含量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且差异不显著。籽瓜、油葵、番茄和紫花苜蓿地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属中等水平,而玉米、花葵和对照地属缺钾水平;若以有效性钾含量判定则研究区钾素供给充足。表层缓效钾含量均属中上水平,缓效钾平均转化率为22.02%,其中,紫花苜蓿地最高(24.40%),籽瓜地最低(18.91%)。表层全钾平均含量为19.20 g/kg,其中,速效钾占0.55%,缓效钾占2.85%,矿物钾占96.60%。在时间动态上,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含量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模型,峰值临界年限分别为21、18和17 a。全钾、矿物钾、有效性钾、缓效钾、碱解氮、物理性粘粒、CaCO3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综合影响速效钾含量,可解释总变异量的78.9%。 相似文献
4.
南疆绿洲灌区调控沟灌条件下棉花生育期土壤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调控沟灌条件下棉田沟、垄0~60cm深度土壤盐分变化。[方法]以南疆绿洲灌区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沟灌、调控沟灌和固定隔沟灌3种灌水方式,设3900、3600和3300 m3/hm23个灌水量。[结果]在相同水量(3900 m3/hm2)控制条件下,灌水前后各处理在0~60cm深度的盐分降低都较明显,其中常规沟灌比调控沟灌和固定隔沟灌的脱盐率低;在相同灌水方式下,在不同水量控制下,0~60cm深度上调控沟灌3600 m3/hm2的沟、垄灌后较灌前盐分都明显降低,且整个深度上的脱盐率均大于其他处理。[结论]从棉花生长综合效果来看,调控沟灌优于常规沟灌和固定隔沟灌。调控沟灌3600 m3/hm2的盐分变化更有利于棉花的生长,适合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察布查尔县新垦盐渍化棉田盐分和离子的动态变化,为因地制宜引进抗旱耐盐作物品种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棉花6~8月生育期中每次灌水前后、收获前以及入冬降雪前,对膜间裸地处土壤分层取样,取样深度分别为0~20、20~40和40~60 cm,测定土壤总盐、pH、CO2-3、HCO3-、Cl-、SO42-、K+、Na+、Ca2+和Mg2+含量.[结果]灌溉季节内,0~60 cm土层积盐脱盐交替变动,交替周期与灌水周期相对应.土壤盐分含量因灌溉呈下降趋势,入冬降雪前,盐分含量有所升高.其中0~20 cm土壤含盐量相对较低,但是变幅较大.[结论]0~60土层总体表现为脱盐,有碱化趋势,通过作物种植、合理灌排、引进抗盐品种等综合措施,有利于新垦土地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地区典型盐渍化区域进行多次野外调研,在GPS定点,土壤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总可溶性盐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该区存在明显季节性积盐,并通过CAC>1,得出相同结论.对土壤进行分类,该区均属于氯化物和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在地下水埋深一定范围内,分析了各样点的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相关关系显著.特别地对该区9月的土壤盐分组成状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区的土壤改良措施,有效的配制冬灌用水定额. 相似文献
7.
以博斯腾湖滨湖绿洲为研究区,在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方法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表层土壤全盐量和盐分离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全盐量在0~30cm不同层间呈T分布,土壤盐分表聚强烈;表层土壤中可溶性盐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阴离子以SO42-和Cl-为主;表层土壤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化土为主,土壤盐分的特征因子是Na++K+、Cl-、SO42-、Mg2+、Ca2+;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全盐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裸地、香蒲地、柽柳地、耕地、林地,其大小分别为3.563、3.085、3.000、2.302、2.256g·kg-1。 相似文献
8.
针对乌兰布和绿洲区10类林地和6类农地0~20 cm土层,分析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并对土壤生物学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类间生物学指标变异系数大(3种微生物数量123%~173%、7种酶活性42%~73%)。相比荒漠对照,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平均数量分别高出13.0倍和3.2倍,正效应明显,真菌数量灌木林地平均高出2.7倍,乔木地和农地高出0.8倍(呈负效应)。土壤酶活性高出荒漠对照分别为蔗糖酶4.2倍、脲酶2.0倍、过氧化氢酶2.0倍、碱性磷酸酶2.2倍、纤维素酶2.2倍、多酚氧化酶1.3倍、蛋白酶0.8倍(呈负效应)。筛选出的11个评价指标(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真菌、放线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物理性黏粒)对SBQI(soil biological quality index)贡献达82%,评价结果科学可靠(R2=0.875);各地类SBQI平均高出对照1.5~2.7倍,97.7%的SBQI<0.5(SBQI≤1),绿洲体系形成30多a来,区域土壤生物质量普遍得以改善,但整体很低;SBQI均值由大到小为:农地(0.31)、乔木地(0.28)、灌木地(0.27);沙枣(0.38)、苜蓿(0.35)、籽瓜(0.34)=番茄(0.34)=小美旱杨(0.34)、沙棘(0.33)、二白杨(0.30)=玉米(0.30)、油葵(0.27)、花葵(0.25)=柽柳(0.25)=沙木蓼(0.25)、花棒(0.24)=柠条(0.24)、霸王(0.23)、新疆杨(0.21)、对照(0.14)。建议根据研究区实际,有灌溉条件时,应密植杨树类乔木;无灌溉条件时,优推沙枣、沙棘等固氮灌木;农地多种苜蓿等豆科牧草和低矮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9.
基于乌兰布和绿洲区开垦13~38 a 6类农田,测试0~20 cm土层24个土壤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因子分析法筛出17个评价指标(速效氮、有效性钾、速效钾、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有机质、CEC、<0.01mm微团聚体、pH、物理性粘粒、蛋白酶、全钾、速效磷、真菌、纤维素酶和放线菌)对土壤质量指数(SQI)贡献可解释85.2%的信息量,评价结果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可检验性,并建立SQI与17个指标间的演算模型。各农田SQI在0.20~0.62间,差异显著;各农田SQI高出对照1.5~2.2倍,SQI普遍得以提高;83%的样点SQI<0.5,SQI整体较低(均值0.41)。绿洲农田形成近40 a来,SQI随耕种年限呈前增后降的缓变极显著演化趋势,临界年是第30年,但经营38 a后SQI整体仍略高于耕种13 a农田。建议均衡施肥,以有机肥或有机肥+NP为主,少量补K,条件许可时种植固氮牧草休耕养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实现提高施肥的精度,减少浪费和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方法]在野外取样、GPS定位、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等监测数据。在SPSS和GS+的支持下,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以渭-库河绿洲植棉土研究对象,分析耕层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与盐分之间的相关特性。[结果]渭-库河绿洲植棉土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81~17.65 g/kg,盐分为3.17~3.42 g/kg;有机质的变异系数介于13.87%~16.19%,盐分的变异系数介于57.10%~61.99%;有机质与盐分离子在各个土层中相关特征不一,其在中层土壤中与Mg2+具有显著性负相关;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的空间结构优于全盐,且二者不论在哪个土层,各自的空间相关性差异不大。[结论]研究区植棉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在表层、中层、底层其变异系数依次为16.19%、13.87%、14.28%,表层有机质变异强度最大,底层次之,中层有机质变异最小。盐离子在各个土层变异系数有差异,没有明显特征规律。有机质与HCO3-、Cl-、SO2-4、Ca2+、K++Na+等盐离子在表层、中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特征,但相关性不明显。在表层、中层、底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依次为8.58%、6.29%、6.09%,具有递减趋势特征;盐分在土壤表层、中层、底层的含量依次为3.32、3.42、3.21 g/k,各土层盐分的含量相差甚小,与土壤层次的相关性不明显。有机质的分维数大小排列为中层底层表层。不同土壤层级中全盐的空间分维数依次是底层表层中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样方法研究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沿生境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沿湿地-草原化荒漠生境梯度进行样方布设,共布设样方64个.在物种多样性软件(Bio Diversity Pro)及统计软件(SAS9.0)的支持下,以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湿地植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排序均为湿地>过渡带>旱生带;均匀度指数的排序为过渡带>湿地>旱生带.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分析,论述了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退化原因,为乌兰布和沙漠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及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114-118
本文通过对乌兰布和固定半固定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沙土进行采样测定其各粒级的百分含量,并与乌兰布和沙漠中白刺(Nitrariaspp)、油蒿(Herba artemisiae ordosicae)、柽柳(Ramulus myricariae platyphyllae)沙样及流沙各粒级的百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布和固定半固定梭梭林下沙样干沙层细沙含量为61.65%,极细沙含量为23.84%,中沙含量为4.48%,其沙物质主要由细沙组成。梭梭林下沙样湿沙层中细沙含量为73.05%,极细沙含量为25.44%,中沙含量为0.15%,其沙物质主要由细沙组成;也可以得知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固定半固定沙地这一特定的立地条件下,白刺改良土壤的效果最好,其次分别为油蒿、柽柳、梭梭。 相似文献
13.
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生境下4个采集地及呼和浩特市内树木园固沙树木真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真菌种类有133种,各自组成了相应的群落,每个群落各有其优势种。在多样性分析中,R1R2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Hλ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呼和浩特(⑤)>沙林中心植物园(②)>106治沙工区(③)>乌海治沙林场(④)>沙林中心第一实验场(①);E1E2和E3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①>③>④>⑤>②。总之,各采集地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特征是真菌与栖地的地理生境长期相互作用的反映,沙化环境中真菌多样性发生衰减现象;Hλ和丰富度指数随生境渐好而递增。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集水区试验方法,利用定位观测的数据,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主要受月降雨量、前期降雨量、温度、湿度的影响,可划分为蓄墒、失墒、平稳3阶段。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土壤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农牧交错带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天然草地类型的调查,在调查区内共布设52个样点,根据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和养分状况,运用SAS语言进行聚类分析,将这52个样点按照由边缘到中心的顺序分为3类:即外围沙丘带土壤类,中央过渡带土壤类和内部草甸带土壤类,结果表明,3类土壤的化学特性呈现出由边缘到中心递增的趋势,但土壤的养分含量总体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6.
库布齐沙漠人工梭梭林地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及其水分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壤水分消耗法对库布齐沙漠不同立地人工梭梭林,由生长季初期与末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计算了其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梭梭林各样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分盈余状态,即各样地梭梭群落的蒸散量小于同期降水量及地下水的补给量,使得土壤水分呈现盈余状态.并且,通过对不同立地梭梭人工林土壤水分资源容量与群落稳定性的讨论,提出了群落水分稳定性机制. 相似文献
17.
紫穗槐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野外土壤取样和林分生长状况调查,室内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对紫穗槐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平分布上距母株50cm处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最多,在垂直方向上,土层10cm~30cm处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最多;(2)紫穗槐与新疆杨的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的多于新疆杨纯林,且混交林中的新疆杨生长状况明显的好于新疆杨纯林;(3)无论是紫穗槐纯林,还是紫穗槐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的高于荒地,所以紫穗槐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以山东省茌平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茌平县1985年土壤普查数据和2003年的耕地地力调查分析数据,运用G IS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软件系统研究了该县1985~2003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的时空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养分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以及耕作方式等的改变促使该研究区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土壤总体养分水平明显提升,其中有机质含量大于10g/kg的比例提高了56.7%,全氮含量大于1.0g/kg的比例增加了38.2%,碱解氮含量大于60mg/kg的比例增加了47.6%,速效磷含量>20g/kg的比例增加了20%,速效钾含量大于150mg/kg的比例提高了28.7%。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盐池县为研究区域,以1986、1989、1995、1999、2003、2006和2010年7期同一季相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对不同时期TM影像进行解译,获得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荒漠化程度类型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IIDD)模型,对研究区25年来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1986~1995年间,盐池县土地荒漠化呈发展趋势,1995~2010年间,土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甲低"状态下小鼠子宫肥大细胞(Mast Cell)组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用组织学方法制做不同时期小鼠子宫的石蜡切片,并进行MTB,AB-S染色及CEC值侧定,观察肥大细胞的量变及其颗粒的组化性质.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子宫肥大细胞的数量在同期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甲低"时间的延长均呈递增趋势;AB-S染色显示肥大细胞的红染,红蓝混合染色颗粒随"甲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蓝染颗粒逐渐增多,即肥大细胞颗粒由高硫酸化的糖胺多糖向低硫酸化的糖胺多糖转化.提示子宫肥大细胞的数量可反映子宫局部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