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静宁10号为指示品种,在静宁县山旱区进行了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播期试验。结果表明,9月29日播种的冬小麦综合性状较好,折合产量最高,为6 344.4 kg/hm^2,较当地传统播期10月13日播种增产1 583.3 kg/hm^2,增产率33.25%;10月8日播种折合产量6 138.9 kg/hm^2,较当地传统播期播种增产28.94%。建议静宁县山旱区种植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静宁10号的适宜播期以10月上旬为宜。 相似文献
2.
3.
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配方施肥试验,建立了小麦产量(Y)与N、P、K肥之间的回归方程,确定张家川县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最高施肥量为N 143.25 kg/hm2、P2O5 116.25 kg/hm2、K2O81.30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123.30 kg/hm2、P2O5 95.1... 相似文献
4.
在秦州区玉泉镇进行的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冬小麦生育期的水分利用率、产量差异较大。折合产量以10月7日播种的最高,为6 533.33 kg/hm2;10月14日播种的次之,为5 838.89 kg/hm2。进一步解析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得出最佳播期为10月7—9日,最高产量为5 635.45 kg/hm2。 相似文献
5.
张家川县是天水市第一个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县。2007年在张川镇、恭门镇等5乡镇77个村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共推广兰天15、19、20、21号和中梁25号等5个稳产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专用小麦5336.67hm^2。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优良品种、精量播种、种子包衣、机械深耕、病虫害防治等良种良法组合配套,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在高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中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7.
作者主要对积石山县半干旱区小麦覆土穴播技术的选地、整地、施肥、土壤处理、地膜选择、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覆膜覆土、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简述,以期为该县冬小麦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9.
10.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张家川县自2007年在玉米种植上引进该技术以来,经过多次试验、示范、推广,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12.
在宁南山区以冬小麦为供试材料,进行全膜覆土穴播试验,对其增温、保墒效果以及生物学性状、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覆土后,提高了土壤增温保墒效果,同时覆土能有效阻隔光线直接照射,避免增温过高,使增温效果满足在冬小麦适宜的温度范围之内,提高了作物群体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增产效果显著,增幅达到27.36%以上;覆膜不覆土,虽达到了抗旱保墒作用,但由于地表温度过高,平均超过了27.5℃,使作物群体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减退,导致冬小麦早衰,灌浆时间缩短,出苗移位率超过13%以上,造成膜下生长的现象,群体结构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3.
14.
地膜穴播冬小麦播期、密度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6-1997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各小麦地膜穴话的播期、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2(9月28日)与播期A1(9月21日)、播期A3(10月5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4个水平均存在5%显著差异;播期和播量间存在互作效应,以A2(9月28日)B2(297万位/hm2)组合产量最高,达4900.5kg/hm2。同时,对同一播期下、不同播量的土壤耗水规律及子粒灌浆速度进行了研究,为地膜冬小麦合理选择播期、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沼气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在为农户提供洁净卫生燃气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沼液、沼渣等副产物,由于这些副产物经过了充分的腐熟和发酵,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营养元素,故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正>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是在示范推广小麦半膜穴播栽培技术和膜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全膜覆盖膜侧播种技术之后静宁县稳步推行的又一项全膜覆盖旱作农业技术。一般年份可比露地小麦增产30%~40%,比膜侧沟播小麦增产15%~20%。在2008年特殊极度干旱年份,静宁县甘沟乡等山区梯田全膜覆土 相似文献
19.
旱地谷子膜侧沟播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张家川县在干旱年份粮食严重减产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旱作丰产栽培模式。该模式通过膜侧种植,优化栽培技术,应用药剂拌种、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叶面喷肥等实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干旱山区增产效果显著,据调查,谷子膜侧沟播栽培平均产量可达4635kg/hm^2,比常规露地种植增产1100kg/hm^2,在干旱年份比种植冬小麦增值1100元/hm^2。适宜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海拔1600-1750m无灌溉条件的浅山半干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