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近年在番茄上发生扩散快,危害重,单一防治难度大。本试验从强健植株、反抑制生长、防治烟粉虱的角度组合灌根加喷雾防治技术进行防治,实验表明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查明水稻病毒病的种类和为害情况,是植保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对确定防治对象和制订防治措施均可提供依据。为此就我县水稻病毒病发生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病毒病是影响我国华南稻区水稻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多,为害重,防治难.本文总结了 2018-2020年在重病区广东省罗定市开展的水稻病毒病防控试验示范成果,在病害重发区推广使用防虫网覆盖育秧,药剂拌种并适期使用化学防治,适时推迟水稻播栽期,冬闲田治理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水稻病毒病害的有效防控.该技术体系适用于华南稻区水...  相似文献   

4.
泰国与亚洲热带地区其他国家一样,病毒病害已成为阻碍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1979年10月至1980年8月调查,水稻病毒病(“东格鲁”病与裂叶矮缩病)发生面积为52,598公顷,相当于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发生面积的总和。本文仅就泰国发生的水稻病毒病种类、分布范围、为害症状、传毒媒介、病原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黄冈市龙感湖为例,简要介绍在龙感湖管理区开展整建制水稻病虫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的原理、措施、关键技术、取得的成效,为大面积水稻病虫防治探索防治新模式,剖析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稻区水稻的重要病毒病。该病害潜隐性强、危害重、防控难度大,对水稻生成构成极大威胁。本文综述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分子进化、病毒与植物寄主或媒介昆虫间的互作、测报技术、药剂创制和田间综合防控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郑松  罗全丽 《植物医生》2008,21(1):8-10
无害化控制技术是以绿色植保、绿色农业为前提,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观念出发,组合优化农业、物理、生态、环境友好型农药等措施,控制病虫危害,达到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农业为目的的植物保护技术。水稻病虫无害化控制技术是指对水稻产量影响大、危害重的病虫害,采用不污染环境、不影响水稻品质、能有效控制危害的植物保护技术措施。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有利于多种病虫发生,以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的病虫害,对水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为控制病虫害,施用大量农药,影响了环境,使农产品品质下降,同时也使有害生物加快产生抗性,增加防治难度。近年来,黔南州组织开展了水稻病虫无害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水稻病毒病属间歇性发生流行的病害。近几年,我省各地己不同程度地发生以黑条矮缩病为主的水稻病毒病为害,现将我省发生概况与防治对策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和"新型天然蒽醌化合物农用杀菌剂的创制及其应用"两项农药创制和应用的相关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自1999年在江苏省大丰市发生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现已进入了病害大流行期,成为制约大丰市粮食生产的重要障碍.对于该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简介了该病害的症状、危害特点、病原病毒及其传毒介体特征,对其发生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秧苗期治虫为重点的病害防控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析海门市油菜后茬水稻田赤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土壤缺钾、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和低温阴雨气候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和发病后及时补救措施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育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特点、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民  马辉刚  兰波 《江西植保》2008,31(4):166-167
本文介绍了水稻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特点,提出了诊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介绍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生物学及主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调查和分析了近年来仪征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Rice dwarf virus (RDV)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usual ability to multiply in both plants and leafhopper vector insects and by its transovarial mode of transmission. Colonies of Nephotettix cincticeps, derived originally from pairs of leafhoppers infected with an ordinary strain of RDV, were maintained for 6 years in the laboratory and were found, at the end of this time, still to harbor RDV. Moreover, the isolate of RDV, designated RDV-I, obtained from these colonies retained the ability to infect rice plants. When we raised leafhoppers separately from eggs that had been placed individually on pieces of water-soaked filter paper and reared them in the presence of healthy rice seedlings, we found that all of these leafhoppers harbored RDV.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ed that RDV-I had been maintained in the leafhoppers by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Two further observations, namely, the low rate of acquisition of RDV by virus-free insect nymphs on symptomless plants on which viruliferous insects had been reared, and the fact that only 2 to 5% of plants had symptoms when rice seedlings were inoculated via RDV-I-viruliferous insects, confirmed that the maintenance of RDV-I by any other mode of transmission through plants and insects was unlikely. This efficient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RDV in a population of viruliferous insects might explain the prolonged duration of rice dwarf disease in the field, once there has been a serious outbreak.  相似文献   

16.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近几年在江西的发生、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述,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1世纪初在我国华南地区首先发现的经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传播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在发现后的十多年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成为我国和越南及周边国家重要水稻病害。迄今,有关该病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该病害的发生历史、病原特征及致病机理、病毒传播及流行规律和测报及防控技术,以期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和持久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早春茬番茄定植时间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关系,采取小区对比试验对不同定植时间下番茄上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株率、发病程度及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番茄田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在年度间基本相同,4月上旬始见,5月中旬达到高峰,烟粉虱发生后15 d左右出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症状。4月上旬以前定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较轻,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4月上旬以后定植发病较重,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定植时间(X_1)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发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关系为Y_1=1.470 4X_1+7.947 2,Y_2=0.876 7X_1-6.441 7。生产实践中采取双膜或三膜覆盖栽培等措施适当提早定植,避免番茄感病期与烟粉虱发生高峰期相遇,在不使用任何防治措施下,可有效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2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测定水稻品种‘T优272'上该病不同发病程度所对应的产量损失,分别建立了以病丛率、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0270x1-1.363 4(R=0.999 6)、y=1.050 9x2-0.450 8(R=0.999 2).依据回归方程及南方稻区水稻生产实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是病丛率4.79%与30.54%或病株率3.81%与28.98%,晚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分别是病丛率5.06%与30.54%或病株率4.08%与28.98%,中晚稻的绝收水平因子是病丛率79.22%或病株率76.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