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将马尾松林划分成以下8个主要类型: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木荷复层林、马尾松-白栎复层林、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马尾松-檵木复层林、马尾松-芒萁复层林、马尾松-白茅复层林.鉴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目标拟定位在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结构的近自然的阔松混交林.阔叶化改造的方法应围绕目标林分实行分类指导,分别采用封育、留养抚育、适度透光间伐、适当清理林下灌木、补植木荷等目的树种等改造方法,以供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
缙云县生态公益林现状分析和分类改造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缙云县生态公益林的林种、林龄、林分结构等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缙云县生态公益林以次生马尾松纯林为主的特点,进行了生态公益林改造目标和模式的比较选择,认为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开始的恢复和重建改造模式更切合缙云生态公益林资源特点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并将缙云县生态公益林区分为松木林皆伐改造型、松木林择伐改造型、松木林择伐补阔改造型、松木林抚育改造补阔型、杉木改造型、封山育林型6种类型进行改造实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桐庐县定向封山育林技术措施及成效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庐县采取分阶段规划,稳步推进定向封山育林,采用人工造林、无林地封育、伐针留阔人工促进、定株抚育间伐封育类型4种主要模式进行定向封育。经过20多年的定向封育,林分质量得到改善,林分的活立木株数比人工造林(补植)增加近50%,针叶林封育可使蓄积量增长33.7%。同时封山育林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地表的有机质,从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广东省桉树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5种主要林分下的土壤A层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5种林分土壤A层有机碳密度在2.38—122.85t/hm2,有机碳密度排列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并对土壤A层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评价不同林分类型的碳汇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能力是反映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对祁门低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地表凋落物层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凋落物蓄积量大小为:马尾松林杉木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阔叶次生林;其最大持水率依次为:阔叶次生林杉木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拦蓄量依次为:马尾松林杉木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阔叶次生林。  相似文献   

6.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松阳县马尾松林下阔叶化改造结果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8种类型马尾松林阔叶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阔叶化过程中,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这两个性状上,对胸径、树高和冠幅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评价8种类型马尾松林阔叶化差异,其优劣依次为: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细柄蕈树〉马尾松-香樟〉马尾松-苦槠〉马尾松.云山白兰〉马尾松-乳源木莲〉马尾松-青岗〉马尾松-木兰。  相似文献   

8.
罗家新 《防护林科技》2017,(12):42-43,55
以辽东山区本溪市生态林总场卧龙林场内5块标准地内的50余株阔叶红松人工林内的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20a前后保留木生长量的对比,分析阔叶红松林择伐后保留林分生长的数学模型,估算其伐后20a的林分蓄积,结果表明:估算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结果是相吻合的,伐后保留100m~3·hm~(-2)左右的林分蓄积,20a后林分的蓄积量增长约一倍,材积年生长量约为5m~3·hm~(-2),年平均材积生长率约为5.5%。采育择伐有利于阔叶红松林的生长。研究实际材积总生长量及其组成的变化情况,通过择伐后保留林分的情况建立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模型。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林火灾后生态效益损失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林分生长规律和经营模式,建立生态效益损失动态评估模型;对广州从化30年生马尾松林分森林火灾后,经过人工更新的林分45年内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模拟,认为该林分若未遭受森林火灾,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大;灾后更新林分需要30年才能恢复相当于灾前林分的生态效益;其间生态效益的损失量为传统静态定量估算的25.92倍.如果林分采取30年轮伐的经营模式,在第19年左右时轮伐林分和灾后更新林分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平衡;此后人工更新林分的生态效益渐高,而受灾林分经人工更新后第17年时的生态效益近似于轮伐林分的稳定值.轮伐型所带来的总效益在前6年大于封育型的总效益,但第7年以后其总效益开始小于封育型经营模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木质残体碳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木质残体(WD)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对鹰嘴界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取样,结果表明:鹰嘴界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各林分中木质残体的现存量较低,在1.26~8.82 Mg/hm2之间,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进程呈逐渐增加趋势;演替阶段粗木质残体(CWD)碳含量因树种及其分解等级而异,随着CWD分解等级的提高,其碳含量逐渐降低;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木质残体碳密度分别为0.62,1.75,3.78 Mg/hm2,分别相当于各林分乔木层碳密度的0.73%、1.83%和2.92%。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或散生 ,阔叶树的年龄也为异龄性 ,也为多世代共居。红松与阔叶树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消长关系 ,同龄伴生 ,异龄混生 ,形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与年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年生长量与年龄有正相关趋势 ,但林木年龄达到老龄时 ,生长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套种造林、封山育林、抚育改造等措施,将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以改变树种结构单一、地力日益衰退、病虫害逐年严重、林地灌木杂草丛生、火灾频繁发生、林分产量低下等状况。结果表明:在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可不同程度增加单位面积阔叶树数量,形成明显的层次结构,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的营养空间,马尾松和阀叶树在各自不同层次生长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对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红松林主要树种的重要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在天然林内并不占据优势地位;红松人工纯林内红松的重要值都很大,都大于同林分内的阔叶树主要树种的重要值之和;林隙透光抚育林内红松的重要值为107.98%,而其他几个阔叶树种色木、白桦、椴树和杨树的重要值相加为121.69%,主要树种中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比值接近1∶1,这种重要值的比率使整个林分的针阔比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丽水实验林场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涵养水源的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这2种林分可较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马尾松下的土壤pH值较低,酸性较强,土壤有效P含量高,各植被类型下的林地枯落物持水量大小依次是:阔叶林(16.453t/hm^2)〉毛竹林(7.142t/hm^2)〉马尾松林(2.656t/hm^2);土壤持水量大小依次是:毛竹林〉阔叶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改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东部山区是辽宁省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集水区,为辽宁省中南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通过对该地区柞树林、杂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等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林下枯落物层积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在土壤改良、涵养水源方面较针叶林好,因此,在辽东山区营林时应多营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区劳动力不断减少和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主体的要求,提出了阔叶林采伐迹地的省力化更新方法。试验表明,阔叶林采伐迹地,不炼山、不整地,充分利用林地原有植株的天然更新能力,只经过定向抚育改造,比重新营建人工林可减少人工75~93工/hm^2,节约成本3615~3990元/hm^2,并减轻了营林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省力化更新幼林林分生长量大,干材产量是重新人工造林的2.60倍;改造后第6年间伐,间伐材作香菇栽培基质用材利用。保留阔叶树种2500~3000株/hm^2培育大径材,12年生年生长量与对照杜英人工林、杉木人工林相当,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保护。  相似文献   

17.
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利用ArcMap 10、Fragstats 4.1、DPS 14.1、Excel等软件,选取常用的景观指数,分析云南省腾冲县天然林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腾冲县天然林景观总体异质性高、形状复杂、聚集程度高、斑块分布比较均衡,景观格局特征比较复杂;②各森林类型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栎类林其它阔叶林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旱冬瓜林硬阔林竹林冷杉林软阔林华山松林铁杉林,栎类林、其它阔叶林面积占61.51%,是腾冲县天然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旱冬瓜林面积占32.04%,是腾冲县天然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硬阔林、竹林、冷杉林、软阔林、华山松林、铁杉林面积仅占6.45%,面积虽小,但在天然林景观中具有特殊的作用;③因子分析结果,从稳定、复杂、异质性高、破碎化低、抗干扰能力强等方面综合评价,按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栎类林其它阔叶林云南松林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旱冬瓜林竹林冷杉林铁杉林华山松林软阔林;④聚类分析结果,可把腾冲县天然林分为4类,第一类是破碎度低、形状复杂、异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栎类林和其它阔叶林,第二类是破碎度高但形状复杂、异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和旱冬瓜林,第三类是斑块间平均距离远、聚合度高、呈群团状分布的硬阔林、竹林、铁杉林和冷杉林,第四类是破碎度高、形状简单、异质性低、抗干扰能力弱的华山松林和软阔林;⑤聚类分析结果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体现了硬阔林平均几何最邻近距离远的特征,对腾冲县天然林景观格局的评价效果比因子分析更好。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至6月间,在设立的固定样带内,采用手拣法和陷阱法对9种植被类型,即马尾松纯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竹林、阔叶混交林、冷杉纯林、亚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地表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进行研究.在收集的267个陷阱和45个土样中,共采集土壤无脊椎动物12 715只(其中未能进一步鉴定的标本234只),隶属3门11纲28目3亚目117科,优势类群为蚁科、长角跳科、疣跳科,分别占所采集的无脊椎动物数量的22.70%、11.87%和11.43%.地表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中的菌食性、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在各种植被类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多样性分析表明:植被类F类群数最多且多样性最丰富,植被类型E内地表无脊椎动物分布最均匀.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陷阱中采集地表无脊椎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及均匀性差异显著(X个体数2=107.66,X类群数2=63.79,X多样性指数2=84.51,X均匀性指数=94.45,P<0.05).  相似文献   

19.
Thenaturalbroad-leavcd/Koreanpineforestsn1ainl\'distributcdintvcstbankofJa-panScainnortheastAsia,rangingfromKorca,eastpartofnortl1castCl1il1atolittoralofRus-sia.ThctotaIarcaisabout5()()()()ok111=.Ap-proximatcIy'6()%ofitarcil1Cl1ina'3()%inRussiaandl()%inKorca.Tl1cKorcal1pincforestsoccurt`idclyineastcrnpartofnortl1-castChina,t`itl1l1ight'olulncandhighqualitywood.Sincelastccnmp',thcKoreanpinefor-estshavebccnextcnsivcl}'exploited.Thcin-tactnaturalold-gro'`1hforestsinChangbaiMountainsarcOnl…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n old-growth korean pine (Pinus koraoensis)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st we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and reserving on the old-growth forest was addressed, which were the indispensable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classroom for forest managers.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future of Korean pine forest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ld-growth for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