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灌水技术的不断提高 ,本区灌水方式呈多元化发展 ,以滴灌、喷灌、淹灌为主 ,其中 2 0 0 2年新疆兵团农五师滴灌面积 60 0 0 hm2、喷灌面积9333hm2、淹灌面积在 1万 hm2左右。而本区黄萎病发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黄萎病的发生受外界条件尤其温度影响较重 ,适宜温度 2 5~ 2 8℃ ,低于2 2℃或高于 30℃发病缓慢 ,超过 35℃出现隐症。不同灌水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 ,现就以上 3种灌水方式对黄萎病发生情况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1试验设计2 0 0 3年分别在 84团 9连、89团选种植新陆早1 2号棉花品种的滴灌田、喷灌田和淹灌田 (没有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江汉植棉区黄萎病发病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植棉区棉花黄萎病与气温密切相关,高温抑制黄萎病,但抑制温度的高低还应结合湿度和棉花生育期等因素来定。黄萎病高峰期出现在开花期后10天左右,低温年份黄萎病发病集中,高温年份相反。发病早的群体最高平均病级低于或接近发病迟的群体,发病愈早最高病级期提前愈多,但在棉株总体高峰期过后病级变化趋势一致。黄萎病对7月10日及以后发病群体的危害并不轻于之前发病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流行与温度降水的关系及防治对策梁占强,蒋占军,张秀英河北省保定市植保植检站0710511黄萎病发病情况1993~1995年全市每年均植棉4万多hm2。3年黄萎病发病面积分别为2.67hm2,占棉田面积的67%;1.27hm2,占棉田面积的4...  相似文献   

4.
枯黄萎病症识别枯萎病(1)高温易发,平均日温23℃以上;(2)各小种适于不同的土壤类型;(3)棉花各发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发病时间在播种后4星期,花期尤对发病敏感;(4)症状与黄萎病相似,但鳞状片碎片呈现不变红而褪绿的现象。部分棉叶褪绿萎蔫;(5)病...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气候箱内分析测定了接种体密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干土中分别接种0、10、50、100、200、300、400、500、600、700个游动孢子,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克干土中接种400个游动孢子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浓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在饱和土壤含水量(40%)条件下,土壤温度在10℃~25℃范围内,发病率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加, 25℃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降低。在最适温度(25℃)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15%~40%之间变化时,发病率逐渐升高,当土壤含水量40%时发病率达到最高,土壤含水量再升高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棉属种间杂交抗黄萎病材料的筛选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恒文 《中国棉花》2001,28(8):11-12
利用棉属种间杂交的方法,进行抗黄萎病种质材料的筛选,从3150份种间杂交原始材料中筛选出25份抗、耐黄萎病的基础材料,其中黄萎病指低于20的抗病材料10份,黄萎病指20~25之间的抗病材料6份,黄萎病指在25以上的耐病材料8份.  相似文献   

7.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3成。其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和病原菌不尽相同,但其侵染特点、致病原理等基本相同。不少地区枯萎病和黄萎病同田同株混生,产量损失很大,区别两种病害的症状并加以防治是棉花丰收的保证。1棉花枯黄萎病区别1.1发病时间不同。枯萎病发病早,出苗后即可发生,现蕾期达发病高峰。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在现蕾期开始发生,花铃期达高峰。1.2发病顺序不同。枯萎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的症状则一般由下逐渐向上发展,不形成“顶枯症”…  相似文献   

8.
李富华  叶华智 《玉米科学》2005,13(4):109-111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40℃,最适为28~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40℃,最适为25~35℃;病残体产孢的温度范围为8~38℃,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残体产孢时间缩短,当温度为20~35℃时,保湿24h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弯孢菌在10~38℃都可以侵染玉米植株,使其发病;但在30℃时,病害的潜育期最短,病情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危险性病害。据1982年普查,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达146万hm2,年损失皮棉7.5~10万t。2002年统计我国黄萎病发病面积已达300万hm2,控制该病的危害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科研重大课题。1危害现状90年代初一四七团连年调换棉种,种子未经检疫,黄萎病菌原体随种子带  相似文献   

10.
黄萎病是目前棉花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有些地区病株率高达70%以上。2002-2003年在全国各棉区大面积流行,发病面积高达300万hm2以上,对棉花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目前生产上缺乏高抗棉花黄萎病的品种和高效的的防治药剂,为进一步探讨敌力脱和爱苗对棉花黄萎病的防病效果,特进行本次试验。1材料和方法试验在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棉原种厂进行,试验田为砂壤质地,水浇条件良好。为多年种植棉地块,黄萎病发生均匀且较重。棉花品种:新植1号(河南省新乡市新植原种厂提供)。试验共设置以下药剂处理,25%敌力脱EC(…  相似文献   

11.
从介绍棉花黄萎病主要症状出发,分析了棉花黄萎病发病规律,并从保护无病区、选育抗病品种及进行种子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棉花黄萎病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由于棉花对黄萎病最敏感的时期是在棉花的2~6片真叶期,而其发病的主要时期是在棉花现蕾后,所以一旦发病就很难进行防治.根据近年来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药剂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棉花抗、耐黄萎病的选育棉花对黄萎病的抗、耐特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棉种和品种在黄萎病圃和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出抗、耐、感相异的基因型。如海岛棉的抗性最强,近似免疫类型,陆地棉和亚洲棉抗黄萎病性能较差,亚洲棉最次,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新疆机采棉收获后才揭膜栽培模式下与滴水前揭膜的黄萎病发病率有无变化,对棉花生产有无影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2号地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生期期不揭膜黄萎病发病高峰期时的发病率和病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生育期不揭膜处理的土壤0 ~ 10 cm土层温度增加、含水量略降、电导率明显降低;生育期不揭...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黄萎病是植物检疫对象,危害性大,顽固性强。近几年来,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特别是超宽膜、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大力实施,使原有的棉田温度、湿度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积温的提前和湿度加大,棉田枯、黄萎病的发生也呈现发病提前、病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枯、黄萎病的防治难度也日益加大。南口农场二连在枯、黄萎病的防治方面注重轮作倒茬及水旱轮作,对减轻病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重视病情的普查工作,划分无病、轻病、重病区,对不同的病区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棉花枯萎病病原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该菌专化性强,只为害棉…  相似文献   

16.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单株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萎病重病田环境条件下,以耐黄萎病品种鲁棉研21和中棉所63为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标记不同发病程度的单株跟踪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生育时期的黄萎病发生严重度对单株籽棉产量以及对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度与单株籽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1~4级病株籽棉产量分别比健康植株减产18.9%,26.8%,43.1%和68.5%;随着发病级别的增加,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显著降低,黄萎病对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长度整齐度指数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综上所述,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危害不仅造成大幅度减产,而且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苏沿海棉区枯黄萎病突发因素剖析和对策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歌 《江西棉花》2008,30(2):36-38
2007年江苏沿海棉区枯黄萎病大暴发,是因为气侯长期处于适宜发病条件、棉花生育与发病气侯吻合、棉田土壤带菌量大和肥水失调所致。防治枯黄萎病应采用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及早药剂防治和改善棉田培管等技术。  相似文献   

18.
黄萎病棉田喷施微肥、药剂和激素的效应①杨代刚刘辉肖忠珍周家澍刘春联湖北省荆州市农科所荆州434129棉花黄萎病近几年连年在江汉平原棉区蔓延,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为了挽回棉花黄萎病为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感黄萎病的品种在发病初期叶面喷施几种微肥、药剂和激...  相似文献   

19.
黄萎病发病时间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黄萎病发病时间对棉花产量和产量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为病害的综合防治和兼抗(耐)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1984年我们进行了该试验,结果表明,黄萎病发病时间对棉花产量和产量组成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对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很大,诱发棉花黄萎病的外界因素很多。本研究通过多年的试验,探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土壤营养条件、改茬和药剂防治的关系,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