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在7种光周期下,比较了原产澳大利亚Glycine亚属10个种,和原产25°N的G.tomentella和Soja亚属3个种的生殖发育期。1、Glycine亚属对光周期的适应性比Soja亚属广,种间差别大。多数在12—13小时下发育快,而Soja亚属均为8小时发育快。2、Glycine属内,染色体组型GG的在8小时下发育最快,CC型12小时,BB型12—13小时,DD、FF型13小时,AA型13小时发育最快。3、Glycine亚属多数种植株下部形成闭花受精荚(Cleistogamous pod,上部形成正常受精花(Chasmogamous flower,隐花荚形成一般早于正常花,而Soja亚属只有正常花。4、两个亚属地理重叠地区(25°N)的G.tomentella与Soja亚属诸种,均表现8小时光周期下发育最快,而原产21°S的G·tomentella在12小时下发育最快。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对大豆属Glycine亚属8个种23份材料和Soja亚属1份野生材料,1份栽培材料的超氧物坡化酶谱型的分析,发现;1,供试材料中共出现16条SOD谱带。2.染色体组型与SOD谱型有一定的关系,染色体组型相近的材料的SOD谱型相似。3.一年生野生大豆(G.Soja)与多年生野生大豆种G.tabacina(2n=80),G.lomentella(2n=78)的SOD谱型比较接近,可供大豆属进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对大豆属Glycine亚属8个种23份材料和Soja亚属1价野生材料、1份栽培材料的超氧物歧化酶谱型的分析,发现:1.供试材料中共出现16条SOD谱带。2.染色体组型与SOD谱型有一定的关系,染色体组型相近的材料的SOD谱型相似。3.一年生野生大豆(G.Soja)与多年生野生大豆种G.tabacina(2n=80)、G.tomentella(2n=78)的SOD谱型比较接近,可供大豆属进化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25份大豆品种的种子在纸上、纸间、砂、蛭石和海绵几种基质上的发芽试验,从种子发芽速率、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是否便于操作等方面分析,明确了大豆种子发芽以蛭石和海绵基质效果最好。海绵又具有比蛭石操作方便、环境清洁、易消毒、经济,可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是目前大豆种子室内发芽试验较为理想的基质。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子贮存蛋白组成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88年选用14个,1989年选用15个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主要为江淮地区的大豆品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大豆种子中球蛋白、清蛋白、醇溶谷蛋白以及谷蛋白的品种间平均分别为28.56%、7.50%、1.81%和5.71%,品种间变幅分别为6.08%、10.25%、1.03%和6.51%。清蛋白含量与全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与全蛋白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清蛋白含量对种子全蛋白含量品种间差异的相对贡献最大,而球蛋白含量对品种间全蛋白含量差异的相对贡献最小。球蛋白含量与株高、分枝数和单株粒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株高和清蛋白含量、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和谷蛋白含量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质形成及积累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 8个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材,探索了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质形成与积累规律。结果是:在种子成长过程中,大豆种子干重呈递增的曲线。脂肪相对含量是:中晚熟品种在开花后13~23天迅速增加,脂肪形成高峰在开花后33~36天,以后多数品种稍有下降,少数品种下降后稍有回升。脂肪绝对含量呈递增的曲线。熟期相同的品种,凡在初期脂肪含量高者,成熟时亦高。 蛋白质相对含量呈“前急、后缓”的下降曲线,少数品种下降后又稍有回升。中熟品种在开花后17~37天下降陡度大。蛋白质绝对含量呈“前急、后缓”的递增曲线。同熟期品种,凡初期蛋白质含量高者,成熟种子亦高。 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不仅在成熟种子呈负相关,而是始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大豆属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种子蛋白质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了5个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的种子水溶性蛋白。结果表明:各个种基本都有其特征电泳图谱。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hylla及栽培种G.max的种内蛋白质图谱较为一致,而多年生野生种G.falcata,G.tabacinaG.tomentella种内蛋白质图谱则差异较大。种间蛋白质图谱比较表明: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ylla、G.tabacina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他种间关系较远。野生种G.tomentella与栽培种G.max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热冲击(Heat Shock,简称HS下同)对soja亚属野生大豆(G.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栽培大豆(G.max)三个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萌芽种子下胚轴酯酶同工酶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了6个不连续的骤变温度H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45℃(2h)、40℃(1h)→45℃(2h)、40℃(2h)→26℃(2h)→45℃(2h)三种HS处理条件下,酶谱C区主谱带半野生大豆第5带、栽培大豆第6带均消失;野生大豆的酶谱C区的主谱带第6带幅明显变窄,色度明显减弱;三种大豆酶谱C区其它谱带有不同条数的消失;三种大豆酶谱C区在其主谱带上方均出现一条新谱带。2)三种大豆酶谱A区和B区谱带对所有HS反应均不敏感。3)在26℃(对照)、35℃(2h),40℃(2h)三种HS处理条件下,酶谱C区野生大豆主谱带第6带的色度从低温HS处理到高温HS处理逐渐减弱,而半野生大豆主谱带第5带则相反,栽培大豆C区主谱带第6带的变化没有明确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12.
对萌发过程中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的蛋白质及其组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萌发过程中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幼苗的蛋白质相对含量均有所增加;天门冬氨酸含量有所增加,谷氨酸含量有所降低,其它多数组份的变化趋势三种类型大豆间表现基本一致,只有少数组份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南方3769份夏大豆地方品种按省分层随机抽样所得143份材料在南京两年三重复试验结果,按三个优蛋白(胱氨酸组分、甲硫氨酸组分、含硫氨基酸组分)性状值高低,剖分出相应的三个蛋白特异群体及地方群体。判别分析得到,高胱氨酸、高甲硫氨酸、高含硫氨基酸等三个特异群体由农艺性状构成的19个简易判别函数中,有17个与经济系数或粒茎比有关。三个优蛋白性状与经济系数或高粒茎比密切相关。选择高经济系数或高粒茎比后,胱氨酸组分及含硫氨基酸组分间接地显著相对提高5~7%,甲硫氨酸组分略有增加。由此建议高经济系数或高粒茎比,可作为优蛋白资源的田间筛选指标。在资源评价中可考虑经济系数或粒茎比作为鉴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适于蛋白质组研究的大豆种子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大豆种子为材料,通过对样品制备、电泳条件以及染色方法等关键步骤进行改进,在大豆种子蛋白分析研究中获得了质量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大豆种子蛋白质组研究提供一较好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子泥膜蔓生性和种皮色的遗传及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6个种间杂交组合研究了种子泥膜、种皮色和蔓生性的遗传以及它们各自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结果表明:种子泥膜的遗传存在基因互补作用,蔓生性是数量性状;种皮色遗传较复杂。种子泥膜和种皮色基本上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无关;蔓生性与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源对大豆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利用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 -N)及混合态氮对4个栽培大豆品种结荚期植株进行诱导处理,研究不同氮源对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O3--N增加4个品种NR活性效果最好,其次是混合态氮,而NH4 -N的效果较差.从4个品种叶片的GS活性看,混合态氮和NH4 -N的处理效果好,而NO3--N的效果差;三种氮源处理4个基因型的子粒蛋白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顺序与提高NR活性的顺序相同.说明施用三种氮肥能增加大豆品种子粒的蛋白质含量,而以施用硝酸钾的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叶片NR活性与子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3**),可以把结荚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作为选择高蛋白大豆材料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粒色与种子有关性状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相关,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的相关趋于不显著,与皮壳含油量可能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粒色只与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偏相关显著,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间的偏相关不明显。文中讨论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简单相关的原因和高含油量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两个组合的分离世代群体按芥酸含量高低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了回交和F_2群体中不同芥酸基因数目的各组间含油量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差异。回交世代不同芥酸含量的各组在产量和大多数其他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异。F_2低芥酸(<2%)基因型的产量比芥酸含量在10%以上的其他各组低3.7—47.9%,含油量低0.8—10%,产量构成因素和一些形态学性状也表现较差。对这些结果在油菜单、双低育种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首次提出了在品质育种中应重视亚群体选择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