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正常条件下,黄籽萌发速度比黑籽快,发芽率也高于黑籽,但差异较小。在干湿交替处理条件下,黑籽发芽率高于黄籽;随着处理强度的加大,黄籽发芽率下降迅速,黑籽发芽率下降较慢,两者差异增加到一定值后,随着处理强度进一步加大,又逐渐减小,整体呈抛物线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豆不同粒色的遗传方式及其分离规律,提供粒色基因定位和克隆分离群体,为小豆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经典孟德尔遗传学研究方法,鉴定3个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的表型,进行不同分离模式的卡方检验,确定其遗传方式及分离规律,预测亲本的基因型。【结果】淡褐粒色对红粒色为显性遗传,受单基因控制。淡褐粒色对白粒色受2对基因控制,淡褐粒色对红粒色为显性,红粒色对白粒色为显性,红/白基因对淡褐/红基因具有隐性上位作用。灰底黑斑粒色对红粒色为显性,受2对基因遗传控制。【结论】小豆不同粒色遗传受不同基因型控制,白色是小豆种皮的基础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豆粒色遗传规律,能有效地通过育种途径来提高小豆商品品质。[方法]选用红色、黑色和红底黑斑籽粒颜色的小豆种质资源,组配了2个杂交组合,分析其F2和F3群体粒色性状遗传。[结果]AG118×GM285组合的F2群体粒色分离比是黑粒:米黄粒:红粒=12:3:1,F3进一步验证了F2粒色分离比,黑粒色对米黄为显性,米黄对红色为显性,且黑色对米黄色具显性上位性作用。GM276×GM633组合的F2群体粒色分离比是红底黑斑粒:红粒=3:1,说明红底黑斑和红粒色由一对基因控制,红底黑斑为显性,红粒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小豆粒色遗传规律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小豆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ADM混合线性模型,对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配制的双列杂交资料的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由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共同决定,环境效应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效应分析发现72-Regent,Andor的加性效应,88-14的母体效应,{[(tower×81008)×81008]×非野}×955选系组合的显性效应较符合品质育种要求。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黄籽粒色性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结构解剖、生理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20多年来国内外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解剖学研究揭示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不耐自交的原因,色素物质存在的部位及种皮颜色变化过程;生理生化方面认为花色素、多酚和类黄酮对未成熟种子的种皮颜色有决定作用,黑色素决定了成熟种子种皮颜色。花色素可能由游离苯丙氨酸转化而来,黑色素由游离酪氨酸和多酚为前体合成的,并以邻苯二酚型为主要组成成分;品质性状方面的研究表明:粒色浅,则种皮薄,种皮纤维素含量低,而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就高,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的相关是通过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而体现的。种皮厚,种皮纤维素含量高,千粒重小。单株粒重越大,胚蛋白质含量就高;黄籽粒色主要受母本基因型影响,至少受2对基因控制,环境及农艺措施也影响种皮色泽,其遗传复杂性可能由于不同的A和C基因组控制粒色基因位点间互作,或转座子控制导致的;可以通过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理化诱变及生物技术选育等方法获得甘蓝型黄籽油菜。 相似文献
6.
利用16个白菜型油菜品种配制44个杂交组合,通过分析和比较双亲和F1代的株果数,果粒数和千粒重,提出当地品种“青油241”、“宁交5号”、芬兰品种“Hja98862/7”对提高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有明显的作用。西藏的大粒品种是改进千粒重的基因源。地理远距离的瑞典、加拿大、日本品种与国内品种杂交,对增加后代的株果数有明显的遗传影响,对果粒为物增加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8.
9.
不同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7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为材料,按Griffing方法Ⅱ配制28个组合进行试验,考查了皮壳纤维素含量、种子含油量、皮壳含油量、胚含油量、胚单宁含量、胚蛋白质含量、单株粒重、黄籽度、千粒重等9个性状。方差分析表明,重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9个性状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皮壳纤维素含量、种子含油量、皮壳含油量、胚含油量、胚单宁含量、千粒重、黄籽度在亲本间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9个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以种子含油量与胚蛋白质含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通径分析。该文还就油菜品质育种提出一些观点,作为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三粒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小麦 (♀ )×三粒小麦 (♂ ) ,F1全为单子房植株 ,F2 及以后各代一直表现为单子房性状 ;三粒小麦 (♀ )×普通小麦 (♂ ) ,F1全为多子房小麦 ,F2 分离 ,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为 3∶ 1 ,F3以后仍有部分分离。分析结果表明 ,三粒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三粒小麦细胞质存在的前提下 ,由 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蕾期人工去雄与辅助授粉的方式,以白菜型油菜十月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以较高的频率获得了杂种后代。杂种后代叶型、株型和花等形态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叶片颜色比黄芽白更深,均偏向十月红菜薹的紫红色;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株高大于双亲,产生大量的分枝,角果数远多于双亲。杂种后代花器官发育正常,可育花粉为99%以上,且自交结实率较高。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正常,95%的花粉母细胞在终变期所有染色体进行同源配对,形成10个二价体,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部分出现染色体落后现象。杂种后代极强的杂种优势和较好的自交结实性为进一步选育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型白菜型油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WangFeng LiHanxia YeZhibiao LuYong‘en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2,3(4):10-14
By means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43 kanamycin-resistant buds of Chinese cabbage were got. PCR, PCR-Southern blot and dot blot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the putative transgenic plants. 26 plants had the predicted bands of the fragment of npt Ⅱ gene. Insect bioassays of 4 transformants showed that toxic protein had been translated and the translation levels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se transformants.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大白菜成青2号为材料,从萌发5天的无菌苗下胚轴分离原生质体,然后以附加8.2%葡萄糖,0.4mg/L2,4-D,0.4mg/LNAA和0.5mg/L6-BA的改良KM8p液体培养基进行浅层培养.培养13天后,用含5.2%葡萄糖的KM8p培养基以1∶1进行稀释.4~6周后,再生细胞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直径约0.4~0.5mm的愈伤组织经MS培养基(附加2%蔗糖,0.8%的琼脂,1.5mg/L6-BA,0.5mg/LNAA和0.2mg/L2,4-D)诱导植株分化.59%的愈伤组织可分化形成芽,分化的芽经诱导生根发育成完整的植株.0.8mg/LIBA和400mg/L的羧苄青霉素对分化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挖掘优异基因为育种和生产服务,对大白菜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对AFLP引物对89份来源和特性不同的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种质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研究。6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86条带,123条为多态性带,占总数的43.01%。不同引物组合扩增出的总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差异较大,其中,引物组合E-ACT/M-CAC的扩增效果最好,多态性条带最多,占总带数的54.35%。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大白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参试种质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359,遗传背景广泛。以0.73的相似系数为阈值,所有材料被分为四大组群,其中浙江黄芽菜单独构成一个组群,明显地区分于其他大多数大白菜品种(“主体”组群)。在“主体”组群中,参试的台湾种质和大陆种质分为两个亚组,日本和韩国种质均被聚到了大陆种质亚组,表明供试的日本和韩国材料与中国大陆种质遗传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在油菜花期喷雾Nacl溶液,研究克服白菜型油菜(Brassicacampestris)自交不亲和性。结果表明,在合肥用3%~5%的浓度,喷雾后半天内授粉,效果较好,其自交亲和指数与人工剥蕾的相当;单株套袋选育自交系,每隔3~5天喷雾一次,不需人工授粉,也可获得一定数量的自交种子.该研究为在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选育、繁殖自交系和克服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自交”不亲和性,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菜薹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蔬菜,近年来,在北方地区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对菜薹一代杂种的利用进行研究,由于制种技术难度大,至90年代中期进展不大.1989年开始,我们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以直接利用的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的不育性向菜薹转育,选育出菜薹胞质雄性不育系TCMS6-1-2-7-5-1-3,进而培育出来菜薹一代杂交种"秦薹1号",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经在各地试种、示范推广,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多抗、适应性强等特性.并经多年研究,完善了"菜薹胞质雄性不育系制种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20.
环境对白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遮光、自然光照、秋播和春播等处理,研究光照和温度对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该CMS育性变化没有显著影响;积温和高温的共同作用是该CMS育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积累效应可能主要作用于不育花朵的雄蕊和花药。不同播期,不同的核背景对育性变化无影响,但对转变起始时间和所需天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