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993年、2001年和2006年的TM遥感影像图为信息源,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定量模型,利用ENVI4.2、ARCGIS等软件获取了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变化图及覆盖度等级图,并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与1993年相比,低覆盖与高覆盖面积均有增加,而中高覆盖地区其质量有所下降,局部生态退化.2006年与2001年相比,大部分地区高覆盖增加,质量上升,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泉州市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提取的泉州市2001年的NDVI影像、2006年的NDVI影像以及2006年与2001年的NDVI相减所得到影像进行了彩色合成,根据彩色的合成原理,得到的合成结果图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反映了泉州市不同植被覆盖度区域的不同变化程度.再结合泉州市这些年实地变化情况,根据不同颜色以及各种植被覆盖区的不同变化程度,将泉州市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总体上分成了6大类.结果分析表明:泉州市在2001~2006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度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要求,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严重的植被破坏、植被覆盖度严重下降、植被退化较严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高雁  刘蜀鄂  雷琳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10-12,16
植被覆盖度是刻画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洱海流域1990年和2006年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法对洱海流域1990年和2006年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并进行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近17年来洱海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上有所提高,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明显下降,高植被覆盖占全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比大幅提高,二者面积比近50%;在空间分布上,洱海流域上游地区、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对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将是今后洱海流域生态建设和整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湖州市为研究区域,landsat5、landsat8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选定合适的阈值,把研究区域分为植被、水、非植被三类,并测算湖州市植被覆盖面积。经过比较湖州市各区各年份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合湖州市历年政策政令,分析湖州市2005-2018年植被覆盖变化原因,为湖州市制定政令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航天遥感数据进行植被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3种图像增强的方法对实验地帽儿山的TM影像进行植被信息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用植被指数与原始的3、5波段复合后,进行被分类,获得了较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6.
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和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森林督查和日常监管中发现非法使用林地和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违法犯罪问题屡屡发生,仅靠传统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不仅效率低、耗时长、工作量巨大,且存在着人为漏判、误判等情况,为提高森林督查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人工差错等情况,提出了一种对于植被区域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地表植被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以牡丹江市的地表植被为例,着重分析了地表植被的变化对地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RS与GIS的北京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对植被状态表征较好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GIS和RS工具支持下, 选用多时相北京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和分析出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及遥感测量法测算植被覆盖度.结果显示:北京市整体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市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不大,部分区县植被覆盖度则由于城镇化推进而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1997、2007、2017年长株潭3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Landsant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湖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收集,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等三个参数的计算和统计结果来揭示长株潭城市群1997—2017年的森林植被生长状况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植被主导发展趋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植被生长状态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被主导表现为退化趋势。2008—2017年间,该区域的植被生长状态回升并超过上一时段,植被覆盖度升高,植被主导表现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基于此,以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契机,本文提出了优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重点建设城区绿化,加强城市绿线和生态红线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山东实际以及多年的多项调查研究,提出山东植被的变化态势为:岩生→土生,水生→沙生→土生,盐生→沙生→土生,对我省生态植被理想发展目标进行了预测,全省森林覆盖率可达35.76%,生态植被覆盖率可达47.86%。  相似文献   

11.
广东林区GPS GIS TM遥感图象的几种叠合方法之精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GPS、GIS、TM遥感图象叠合的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广东林区,采用以GPS坐标数据为主,综合GIS,辅以目视判读的叠合方法,进行GPS、GIS、TM遥感图象叠合效果最好。在GPS、GIS、TM遥感图象叠合前,必须对TM遥感图象作局部几何纠正,特别是在植被组成复杂,林下植被多且高,中等郁闭度,坡位中部,坡度陡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早期灾害点遥感监测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武红敢  严小君 《林业科学》1995,31(4):379-384
松毛虫早期灾害点遥感监测研究初报武红敢,黄建文,乔彦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北京100001)严小君,陈林洪(浙江省江山市森林防疫站江山324100)关键词松毛虫害,TM数据,影像,监测松毛虫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森林害虫[1]。几十年来,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   总被引:142,自引:9,他引:142  
杨维西 《林业科学》1996,32(1):78-85
我国北方地区以人工林为代表的人工植被建设中正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土壤干化。土壤干化是北方少雨地区人工植被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因植物蒸腾过量耗水造成的植物根系作用范围内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地严重亏缺,天然降水已不能有效予以补偿,土壤表层板结.土壤紧实度增大,从而导致植物生长明显衰退以至大面积干枯死亡。土壤干化已成为这一地区人工植被建设的严重隐患。造成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是植被类型选择不当,群落密度过大和群落生产力过高。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防治对策是,在正确的植被建设思想指导下,依据当地的生物气候生产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植被类型,大幅度降低群落密度,合理调控群落生产力,以保持植物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补偿之间的水分平衡,从而维持群落的持续稳产与高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平山县卸甲河流域维管植物的系统调查,根据植物群落的结构,将流域内划分为6个植被类型。这对于全面了解本区内植物的分布,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植物资源及开展旅游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海岛木麻黄试验示范林植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岛沙质海岸木麻黄试验示范林的植被,在林外海滩前沿的低潮线至高潮线间是无植物的裸露沙地;紧邻高潮线的沙堤外边缘,是耐盐的卤地菊、厚藤等植物。营造木麻黄试验林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2.4倍;植物的种类由少到多、由阳性向阴性、由耐旱向喜湿、由有刺向无刺发展,这些变化是立地质量提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天然格氏栲林乔木层种群种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格氏栲 (CastanopsiskawakamiiHayata) ,也称青钩栲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是壳斗科常绿阔叶大乔木 ,是亚热带珍贵稀有树种之一 ,其自然分布范围狭窄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区 ,多零星生长在海拔 2 0 0~ 1 0 0 0m的丘陵地的常绿阔叶林中。但在福建三明小湖地区有近 70 0hm2以珍稀濒危植物格氏栲占优势的林分 ,多由百年以上的大树组成 ,是中国目前较为罕见稀有的天然群落。其原生植被受人干扰 ,现为天然次生植被。格氏栲林以其整齐林相、丰富的物种等独特的森林景观 ,自 1 958年…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黄承标  韦炳二 《林业科学》1991,27(5):490-497
1982—1989年,采用定位对比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及动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差异很大,草坡>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区内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较小,平均为0.78%,但各类型间差异很大,可达57倍强。2.地表径流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制约;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所决定。这种综合效能呈现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大于针叶林、针叶林大于草坡地的规律。文中还建立了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深与林外降雨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自然状态下丘间地植被的发生及不同发育时间群落种类组成动态特征。同时采用Shannon-wienne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等几个参数,对于放牧对丘间植被的影响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油松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泉水  阎洪 《林业科学》1995,31(5):393-402
本文在油松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自编的专门计算机软件COMPLEX和地理信息系统IDRISI,找出油松的最适分布和极限分布的气候条件,建立油松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的相关模式,并以此模式确定油松的中心分布区和极限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9GCMs)预测的2030年气候变化结果,预测气候变化对油松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后油松的极限分布区将发生不十分明显地产移,北界  相似文献   

20.
对芒果园及其灌草植被荒坡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表明:1-40cm深度的土壤及容重,芒果园为1.34-1.45g/cm^3,相应比灌草植被荒坡(1.46-1.50g/cm^3)低0.05-0.12g/cm^3;而在40-100cm深度。两者的土壤容重则基本等值(1.62g/cm^3)。0-100cm深度的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度、最大持水量和渗透速度的平均值,芒果园依次为50.15%、23.20%、34.28和1.77mm/min,分别比灌草植被荒坡高3.47%、5.22%、2.15%和0.75mm/min。说明灌草植被荒坡变为芒果园后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量和增加土壤水分渗透速度都具有较显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