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红麻由于“南种北植”,延长了营养生长期,在我县至10月中旬,仅少数麻株开花,一般采取鲜皮精洗,容易发生脱胶偏熟的问题。为了研究红麻鲜皮精洗脱胶程度对产量与质量的关系,以解决目前大部分生产队红麻精洗脱胶过熟,影响红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于1978年在中塘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黄麻红麻不同脱胶程度与熟麻产量质量的关系,探索不同鲜皮厚度脱胶适度所需的时间,掌握黄麻红麻鲜皮脱胶技术,我们于1979年、1982年进行了脱胶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黄麻红麻不同脱胶程度与熟麻产量质量的关系,探索不同鲜皮厚度脱胶适度所需的时间,掌握黄麻红麻鲜皮脱胶技术,我们于1979年、1982年进行了脱胶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材料与方法脱胶试验于1979年10月13日至11月8日在余杭县五杭公社红卫大队进行,熟麻品质分析于1982年5月在浙江供销学校进行。所用材料系红卫大队同一块黄麻或红麻田中挑选。脱胶试验尽量选用高度、粗  相似文献   

4.
红麻微生物脱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礼富 《中国麻作》2000,22(3):34-38
脱胶是麻类加工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工序,脱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就红麻的微生物脱胶方法,脱胶机理和影响脱胶的因素进行概述,并针对现行红麻脱胶方法存在的问题对混种脱胶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离心、层析和电泳等方法研究了多粘芽胞杆菌T1163在红麻干皮、鲜皮和鲜茎三种材料和振荡、静置两种发酵体系中分泌的脱胶酶种类,结果表明红麻专用脱胶菌株T1163在脱胶过程中至少产生9种脱胶酶(和亚基),其中分子量为70800D、61600D、60000D、51200D、43000D、41700D和33500D的七种酶在两种体系中共同存在,分子量为56300D和28800D的两种酶分别只存在于振荡、静置系。不同酶在脱胶过程中产生的时间、速度和数量随红麻材料和发酵方式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采用离心、层析和电泳等方法研究了多粘芽孢杆菌T1163在红麻干皮、鲜皮和鲜茎三种材料和振荡、静置两种发酵体系中分泌的脱胶酶种类,结果表明:红麻专用脱胶菌株T1163在脱胶过程中中至少产生9种脱胶酶(和亚基),其中分子量为70800D、61600D、60000D、51200D、43000D41700T在33500D的七种酶在两种体系中共同存在,分子量为56300D和28800D的两种酶分别只存在于振荡、静置系,不同酶在脱胶过程中产生的时间、速度和数量随红麻材料和发酵方式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红麻生产近几年来连续滑坡的原因,根据目前的产销形势,提出了发展红麻生产的对策,这就是推广红麻叶龄栽培技术,发展间作套种;推广剥麻机和鲜皮陆地湿润脱胶技术以及发展全杆造纸。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红麻生产近几年来连续滑坡的原因,根据目前的产销形势,提出了发展红麻生产的对策,这就是推广红麻叶龄栽培技术,发展间作套种;推广剥麻机和鲜皮陆地湿湿脱胶技术以及发展全杆造纸。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黄麻红麻陆地湿润脱胶的污染物和污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皮,鲜皮和鲜杆湿润脱胶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比天然水沤法分别减少81%、84%和93%;对水体的污染时间均缩短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黄麻红麻陆地湿润脱胶的污染物和污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皮、鲜皮和鲜杆湿润脱胶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比天然水沤法分别减少81%、84%和93%;对水体的污染时间均缩短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脱胶是麻类加工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工序 ,脱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就红麻的微生物脱胶方法、脱胶机理和影响脱胶的因素进行概述 ,并针对现行红麻脱胶方法存在的问题对混种脱胶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红麻专用脱胶菌T1163分别在振荡和静置条件下,对红麻鲜皮进行了脱胶试验,测定了发酵液中的活菌量、PH值、挥发酸、COD、还原糖、胞外可溶蛋白及脱落物量和总残渣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振荡条件下,54小时内完成红麻鲜皮脱胶;微生物在0~12小时旺盛繁殖;PH值为6.5~7.5;挥发酸峰值为236mg/l,COD在6小时出现峰值,为958mg/l;还原糖在0~24小时迅速下降。在静置条件下,48小  相似文献   

13.
脱胶是麻类加工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工序,脱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就红麻的微生物脱胶方法、脱胶机理和影响脱胶的因素进行概述,并针对现行红麻脱胶方法存在的问题对混种脱胶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红麻专用脱胶菌T1163分别在振荡和静置条件下,对红麻鲜茎进行了脱胶试验,测定了发酵液中的活菌量、pH值、挥发酸、COD、还原糖、胞外可溶蛋白及脱落物和总残渣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振荡条件下,84小时完成红麻鲜茎脱胶;pH值为6.80~7.45;挥发酸和可溶蛋白含量较低,其峰值分别为148mg/l和53mg/l.在静置条件下,72小时完成红麻鲜茎脱胶;pH值为6.20~6.80;挥发酸随脱胶的进程而不断增加,脱胶完成时下降,峰值635mg/l;胞外可溶蛋白变化趋势呈"M"型.两种发酵体系中,脱落物和总残渣量均随脱胶时间延长而呈不断增加趋势,脱胶完成时,其去除率均达11%左右;微生物均在2-6小时迅速旺盛繁殖;COD和还原糖均呈"M"型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百生  陈柏清 《江西棉花》1997,(2):40-40,F003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红麻生产近几年来连续滑坡的原因,根据目前的产销形势,提出了发展红麻生产的对策。为推广红麻叶龄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发展间作套种,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推广剥麻机,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广鲜皮陆地湿润脱胶技术,降低污染;发展全杆造纸,扩展红麻用途;建立生产产基地,使红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红麻鲜皮和鲜杆陆地湿润脱胶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脱胶时间短、出麻率高、纤维品质好、污染极轻、用水少、经济效益高和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与天然水沤法相比,鲜皮脱胶时间缩短8天,鲜杆脱胶时间缩短4.5天,鲜皮和鲜杆的脱胶精洗率分别提高3.9%和0.25%,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减轻90%以上。同时,该技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适于在广大麻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红麻专用脱胶菌T1163 分别在振荡和静置条件下 ,对红麻鲜茎进行了脱胶试验 ,测定了发酵液中的活菌量、pH值、挥发酸、COD、还原糖、胞外可溶蛋白及脱落物和总残渣量等指标。结果表明 ,在振荡条件下 ,84小时完成红麻鲜茎脱胶 ;pH值为 6 .80~ 7.45 ;挥发酸和可溶蛋白含量较低 ,其峰值分别为 1 48mg/l和 5 3mg/l。在静置条件下 ,72小时完成红麻鲜茎脱胶 ;pH值为 6 .2 0~ 6 .80 ;挥发酸随脱胶的进程而不断增加 ,脱胶完成时下降 ,峰值 6 35mg/l;胞外可溶蛋白变化趋势呈“M”型。两种发酵体系中 ,脱落物和总残渣量均随脱胶时间延长而呈不断增加趋势 ,脱胶完成时 ,其去除率均达 1 1 %左右 ;微生物均在 2— 6小时迅速旺盛繁殖 ;COD和还原糖均呈“M”型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麻专用脱胶菌T1163 分别在振荡和静置条件下,对红麻鲜皮进行了脱胶试验,测定了发酵液中的活菌量、pH 值、挥发酸、COD、还原糖、胞外可溶蛋白及脱落物量和总残渣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振荡条件下,54h 内完成红麻鲜皮脱胶;微生物在0~12h 旺盛繁殖;pH 值为6.5 ~7 .5;挥发酸峰值为236mg/l;COD在6h 出现峰值,为958mg/l;还原糖在0~24h 迅速下降。在静置条件下,48h 内完成红麻鲜皮脱胶;T1163 活菌量在6h 左右出现一个“低谷”;pH 值为5.0 ~6.0 ;挥发酸峰值为1920mg/l,COD和还有糖分别在12h 和6h 左右出现峰值。两种发酵体系中,脱落物和总残渣量均随着脱胶时间延长而增加,至完成脱胶时分别占麻重的18.51% ~20.05% 和4.1% ~5.52% ;可溶性蛋白质变化规律均类似于“M”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离心、层析和电泳等方法研究了多粘芽胞杆菌 T1 1 6 3在红麻干皮、鲜皮和鲜茎三种材料和振荡、静置两种发酵体系中分泌的脱胶酶种类 ,结果表明 :红麻专用脱胶菌株 T1 1 6 3在脱胶过程中至少产生 9种脱胶酶 (和亚基 ) ,其中分子量为 70 80 0 D、6 1 6 0 0 D、6 0 0 0 0 D、5 1 2 0 0 D、430 0 0 D、41 70 0 D和 335 0 0 D的七种酶在两种体系中共同存在 ,分子量为5 6 30 0 D和 2 880 0 D的两种酶分别只存在于振荡、静置系。不同酶在脱胶过程中产生的时间、速度和数量随红麻材料和发酵方式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红麻在奇台地区采用天然水沤法,通过1992-1993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脱胶工艺很费工,加上剥洗劳动强度大,而且季节性强,精洗出麻率低,水源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红麻的产值和经济效益。本试验试图通过引用红麻陆地湿润脱胶技术来寻找一个适应奇台地区进行红麻脱胶的新途径,以解决红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我区红麻生产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