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蚕茧优质高产的标准是结茧率高、茧个大、茧质好。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出现:(1)结茧率低,一般张种虽有卵25000粒,但从蚕卵孵化、蚕的饲养到上蔟结茧,由于在饲养过程中病害、鼠害及人为等因素,最后收获茧不足20000粒,损失高达25%左右。(2)茧个小 由于营养不良、环境不适或技术操作不当而造成每千克1000粒以上的特小虫。(3)茧质差 蔟具落后、上蔟方法不当及蔟室环境不适宜等因素对茧层率、上茧率及解舒等都有影响,从而使茧质变差。因此,要获得优质高产蚕茧,必须做到以下“三好”。  相似文献   

2.
<正>一、决定蚕茧价格的因素1.上车率。能正常上车(缫丝机械)缫制正品生丝的蚕茧称为上车茧,上车茧在销售的蚕茧中所占有的百分率称为上车率(抽样检查再按比例核算,下同),上车率严格要求是要100%。上车茧包括上茧和次茧,上茧是指茧形、茧色、茧层厚薄及缩皱正常无疵点的蚕茧;次茧是指有轻微疵点、茧形稍小但不属于  相似文献   

3.
<正>蚕4眠起生长发育经过8~9d将上蔟结茧,上蔟结茧是养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保证蚕茧优质高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上蔟方法得当,技术处理合理,蚕结茧率高,质量好,蚕茧均匀、洁白,上车率高。要保证蚕茧质量,提高结茧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工作:1掌握适熟蚕上蔟的标准5龄蚕食桑经过8~9d,食欲逐渐减退,停止食桑,躯体缩短,排出绿色软粪,胸部透明,爬向蚕箔  相似文献   

4.
以"874x873"蚕茧为对照,对几个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的蚕茧进行缫丝试验。通过对各样品茧的平均粒茧丝长、平均纤度、解舒丝长、解舒率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823008的粒茧丝长与白色茧的丝长一致,982001、982006、9813014、9813022、9823010茧的粒茧丝长比白色茧短;9823008和982006的茧丝纤度与白色茧一致,982001、9813022、9813014、9823010茧丝纤度大于白色茧。9823008、9813014、9813022、9823010的解舒率明显高于白色茧和982001、982006。  相似文献   

5.
采用辽东栎、蒙古栎和波罗栎3种柞树品种饲养天蚕,研究其对天蚕茧质、成虫羽化与交尾、羽化性比与蛾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茧层率为辽东栎(8.21%)蒙古栎(7.28%)波罗栎(6.67%),采用波罗栎树种饲养天蚕的茧,茧形大,茧松软,用其茧制种,羽化始期比另2个柞树品种饲养的天蚕茧延迟2 d,由于羽化始期延后,秋季昼夜温差大,对交尾率影响较大,分别比辽东栎和蒙古栎区下降37.2和37.4个百分点;雌雄性比为37.4∶61.1,基本符合天蚕成虫雌雄性比的发生规律。饲料树对天蚕蛾色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对蛾色的变异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彭云武  楚渠  胡必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75-2175
研究消特灵消毒桑叶在原蚕饲养时对原蚕体质及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龄起蚕茧率比空白对照高,死笼率比空白对照低,全茧量、茧质量、茧层率比空白对照高。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合贵州饲养的优良家蚕斑纹限性育种材料,应用杂交优势技术,再模拟饲养环境条件(春季低温高湿、秋季高温高湿)获取了表现一致且较为理想的8个种质材料。初步鉴选结果表明:龄期经过短的材料,死笼率相对较低,抗NPV病毒较强,但单位质量茧粒数多,全茧量和茧层量较轻。龄期经过长的材料,死笼率相对较高,抗NPV病毒较弱,但单位质量茧粒数少,全茧量和茧层量较重。培育高丝量蚕品种可以选择龄期经过较长的品系(种)作基础素材;培育抗病性强蚕品种可以选择龄期经过较短的品系(种)作基础素材。  相似文献   

8.
防止产生桑蚕次茧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养桑蚕,选择多产优质蚕茧是丰产丰收的关键.在饲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会产生很多次茧而降低养蚕效益.为了避免产生次茧,提高上茧率,降低次茧率是进一步增加养蚕户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现将预防产生次茧的相关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蚕桑主产区绩溪县开展了家蚕新品种苏荣×夕玉的春季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绩溪县临溪镇孔灵示范点饲养的苏荣×夕玉的茧色和茧型与对照种苏菊×明虎相仿,盒种产量比对照品种高高2.36%,产值比对照品种高2.27%,死笼率(1.9%)比对照品种低21.37%,双宫茧率(1.3%)比对照品种下降43.5%,苏荣×夕玉盒种蚕茧量、丝质综合成绩好于该县现行蚕品种苏菊×明虎,但纤度、净度略差于苏菊×明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全龄人工室内育和野外育天蚕茧的茧形、茧质及缫丝特性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全龄人工室内育天蚕茧与全龄野外育天蚕茧相比较,茧型大、茧层厚薄开差小、上车率高,但茧色差。缫丝成绩表明:室内育天蚕茧的茧丝纤度粗,茧丝纤度偏差小、纤维量高,但出丝率低,而野外育天蚕茧的纤维量低、出丝率却明显高于室内育天蚕茧。室内育天蚕茧的生丝品质与野外育天蚕茧无显著差异,生丝颜色二者差异较大。室内育天蚕的缫丝效益显著高于野外育天蚕茧。  相似文献   

11.
李一兵  江波  卢兰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165-166,169
为充分转化马桑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发挥马桑蚕的经济价值,通过引种马桑蚕种进行室内饲养试验,获得在贵阳市气候条件下马桑蚕的生长周期变化特征及食量需求等饲养指标,并获得马桑蚕的相应经济指标:结茧率约80%,羽化率100%,每只茧壳重约0.214g,千粒卵重1.85g;1000头蚕产茧壳214.00g,消耗马桑叶约30kg。  相似文献   

12.
日前,由江苏丹阳市外国专家局引进的天然彩色蚕茧在丹阳市珥陵镇饲养成功,已经结出红、黄、橙等多种颜色蚕茧。家蚕天然彩色茧的生产是在普通家蚕饲养过程中,在食物中添加经过处理的生物有机色素,从而改变家蚕绢丝腺的着色性能,生产出五颜六色的天然彩色茧。彩色茧经过特殊的缫丝工艺,就能  相似文献   

13.
家蚕黄绿茧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黄绿茧色性状分离的遗传情况,调查了亲本大造绿和黄白限及其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成绩、蚕茧的颜色及丝胶含量.结果表明,杂种(大造绿x黄白限)F1的死笼茧优势率最大,平均为72.93%;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优势率在15.6%~25%之间,结茧率和茧层率的杂种优势率在2.34%~7.88%之间;(大造绿×黄白限)F1代茧色全为绿色,(大造绿×黄白限)F2代茧色出现分离,有白色、浅绿色、绿色和深绿色,色度值分别为40.18、57.86、71.87、79.29;并对茧色的色度值与丝胶含量的关系作了相关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柞蚕主要性状与产量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柞蚕8个品种的5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除孵化率外,其它各项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相关分析中,单蛾产卵量、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与单蛾产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单蛾产卵量与千粒茧重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收蚁结茧率与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且收蚁结茧率遗传率低,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以单蛾产茧量为依变量的四元回归方程,并验证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可靠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是: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单蛾产卵量>孵化率。在柞蚕育种的性状选择中,只要分清主次,掌握好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遗传传递能力的大小,对提高产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煮茧程度与解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茧质检验分级中,根据国家标准桑蚕茧(干茧)检验方法(GB9111-88)和桑蚕茧(干茧),分级(GB9176-88),解舒丝长是核定茧级的主要项目,对于同一庄口茧解舒好,解舒丝越长,价格就越高.解舒的优劣是由茧质决定的,但煮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解舒.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天敌防治农、林、果、蔬害虫,对大草蛉的生活史和人工繁殖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草蛉在上海市松江区1年发生3~4代,人工饲料配方表明,配方6(蚕蛹粉30 g、蜂蜜35 g、蔗糖5 g、草鱼肉25 g、水5 m L)、配方7(雄蜜蜂幼虫和蛹粉55 g、胆固醇5 g、蜂蜜40 g)与配方10(蚜虫100头)的处理最好。其中配方6:成虫产卵率83.3%、平均产卵量667.7粒、幼虫结茧率60.2%~77.8%、成虫羽化率37.8%~93.5%。配方7:成虫产卵率60.4%~98.2%、平均产卵量97.5~482.3粒、幼虫结茧率50.1%~92.3%、成虫羽化率32.3%~83.1%。配方蚜虫:成虫产卵率51.0%~100.0%、平均产卵量203.0~1 321.0粒、幼虫结茧率32.0%~100.0%、成虫羽化率98.5%。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微气候条件对天然彩色茧品种"蜀黄1号"蚕茧质量和茧丝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湿度加大和通风不良,普通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茧质指标均下降;鲜茧出丝率、纤度和净度受簇中微环境影响较小;高湿、高热叠加使粒茧丝长急剧变短;解舒率随温度升高、湿度加大和通风不良而明显降低。适合于"蜀黄1号"的最佳簇中环境为温度24℃、相对湿度70%、自然通风。在此条件下重要质量指标均达到最佳:普茧率95.12%,茧层量0.432 g,茧层率22.62%,粒茧丝长1154 m,解舒率79.24%,鲜茧出丝率18.46%。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微气候条件对天然彩色茧品种"蜀黄1号"蚕茧质量和茧丝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湿度加大和通风不良,普通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茧质指标均下降;鲜茧出丝率、纤度和净度受簇中微环境影响较小;高湿、高热叠加使粒茧丝长急剧变短;解舒率随温度升高、湿度加大和通风不良而明显降低。适合于"蜀黄1号"的最佳簇中环境为温度24℃、相对湿度70%、自然通风。在此条件下重要质量指标均达到最佳:普茧率95.12%,茧层量0.432 g,茧层率22.62%,粒茧丝长1154 m,解舒率79.24%,鲜茧出丝率18.46%。  相似文献   

19.
<正>1.改常规草制为塑料包装带制蔟具。传统蚕茧蔟具大多采取稻草或者小麦秆制作,不耐用,易倒伏,影响蚕茧质量,而用废包装带(聚乙烯带)制作折簇营茧,茧色洁白,上茧率高。其制作规格和方法基本与草制相同,材料是包装带、芦柴秸、塑料线。将每片塑料带剪成4条,每条宽约0.3~0.4厘米,芦柴秸作边筐,每结一蔟峰,预先将横、斜塑料条  相似文献   

20.
<正>干蚕茧的成本是制丝业的主要成本,因此控制好购进干蚕茧的质量,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在购干蚕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质量指标:1上车率指能够上车台缫丝的茧占总茧量的百分比,指标为90.0%(含)以上,低于90.0%,要重选或每低1个百分点干茧单价降0.50元。1.1检验方法在茧袋里或茧堆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茧量,一般抽2~5kg。抽样一定要全面,必须每包茧或每个点都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