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 ,对应用紫外线照射麦蛾卵胚胎及其杀伤力、麦蛾卵中长期贮藏、散卵扩繁、蜂卵比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探讨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结果表明 :①紫外线对麦蛾卵杀伤力较强 ,照射4 5min,胚胎死亡率达 1 0 0 % (卵的孵化率为 0 )。照射 2 5min,卵的孵化率仅为 0 .3% ,但照射与否对赤眼蜂寄生率和羽化率差异不显著 ;②麦蛾卵在冰箱 ( 3± 1 )℃条件下保存 1 5 ,30 ,6 0d ,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下降 34 %、91 %、0 % ;③用繁蜂箱散卵扩繁玉米螟赤眼蜂 ,蜂卵比 1∶7,1∶1 0 ,1∶1 5的寄生率分别为 71 .8%、6 1 .2 %、4 0 .3%。  相似文献   

2.
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经过麦蛾饲养、麦蛾卵收集、种蜂繁殖、接蜂处理、寄生卵发育与收集、寄生蜂卡制作、赤眼蜂贮藏等生产程序,探讨了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艺技术流程。分析了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用麦蛾卵大量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0年建成的麦蛾生产线基础上,经多次试验后完成了具有日生产赤眼蜂200万头生产能力的繁蜂设备,2001年最高日繁蜂量120万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扩大规模,提高繁蜂效率,日繁甘蓝夜蛾赤眼蜂1100万头,生产能力提高了5.5倍。生产成本比原来降低了47.3%。  相似文献   

5.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与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分别研究了2种赤眼蜂在无光照(0 lx)、弱光强(55~100 lx)、基础光强(750~1 000 lx)和室内强光强(2 800~3 000 lx)4种光照度下寄生与发育的情况。结果显示,光照度的变化对2种赤眼蜂种群的寄生与发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在寄生与发育环节均表现出对于55~100 lx弱光照条件的偏好性,弱光强处理下,其寄生率显著高于无光处理组及基础光强处理组(P0.05),羽化率显著高于室内强光照处理组(P0.05)。螟黄赤眼蜂种群在寄生环节表现出对于750~1 000 lx基础光强处理的偏好性,寄生率显著高于弱光处理组(P0.05);在发育环节,基础光强处理组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单卵蜂数则显著低于弱光强处理组(P0.05)。在现行柞蚕卵繁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基础上,适度降低发育环节的光照度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6.
赤眼蜂及其寄主卵低温贮存时间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米蛾卵在4℃(±1℃)低温贮存不同时间后,对赤眼蜂寄生的影响以及赤眼蜂中期幼虫经低温后的表现。结果表明,米蛾卵低温贮存时间越长赤眼蜂对其寄生量越少,米蛾卵经低温贮存15 d,其被寄生量低于新鲜米蛾卵被寄生量的50%;赤眼蜂低温贮存时间越长,其羽化率越低,低温贮存25 d平均羽化率均低于50%。可以认为,在进行赤眼蜂人工生产时,米蛾卵低温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5 d、赤眼蜂低温贮存不宜超过20 d。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astriniae Pang et Chen)在不同寄主繁育条件[分别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RM)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DBM)卵繁育]下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在不同寄主繁育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以米蛾卵所繁的成蜂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内禀增长率γm、每雌寄生卵量、净生殖力R0、平均世代历期T和雌蜂寿命)均优于用小菜蛾卵所繁蜂,米蛾卵是其适宜的中间寄主;长期用小菜蛾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玉米螟赤眼蜂的生活力,降低了其对目标寄主的攻击性,有关其田间转寄主繁育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5,(4):48-50
采用室内和网罩试验,对7个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及单雌产卵粒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效果不同,在同一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品系赤眼蜂在不同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也不同,蜡纸玉米螟卵块和鲜玉米叶子玉米螟卵块相比,多数赤眼蜂更趋向在鲜玉米叶子卵块上产卵;网罩下赤眼蜂寄生玉米苗上的玉米螟卵块效果更好,卵粒寄生率可达39.45%~70.48%;筛选出寄生玉米螟效果好的品系为:S-AC品系和M-TC品系,可应用于二代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利用卵寄生蜂赤眼蜂消灭害虫是一项传统的生物防治好方法。过去主要依靠繁殖麦蛾、米蛾产的卵或利用柞蚕、蓖麻蚕卵来大量生产赤眼蜂,只能手工操作,其工艺复杂、受季节限制、生产效率低、产量和质量有限,并且这些寄主本身也是活体,也会因病或天敌侵袭而受到影响。而以人造卵取代昆虫卵可用于大量繁殖赤眼蜂,通过对人造卵浆配方、人造卵机器、人造卵繁蜂方法的研究,形成了崭新的人造卵赤眼蜂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并可全年持续生产。主要创新点:(1)发明了GD—5型自动造卵机,每小时可生产人造卵卡600张(8.4万粒);(2)研究出可克…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紫外线处理米蛾卯时杀胚效果较好的照射时间、间距及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明确缩短距离、延长时间照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是否有负面影响,研究了米蛾卵在距离单管40 W紫外灯10、20、30、40 cm处,分别照射10、20、30、40、50、60 min后米蛾的孵化率,以及照射后的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的差异.结果显示,照射20 min以上的处理组孵化率为0%或极低,间距较大的处理组(30、40 cm)孵化率高于间距较小的处理组(10、20 cm).为保证杀胚效果,紫外线照射米蛾卵时应控制在间距10~20 cm,时间20~60 min;紫外线处理后,赤眼蜂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由对照(不经过紫外线处理)的39.33粒增加到50~60粒,羽化率由61.15%提高到70%~80%,两者与对照差异显著;缩短紫外灯和米蛾卵之间的距离至10、20 cm,或延长照射时间至50、60 min,对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吉林农业科学》2016,(4):75-78
采用硫酸纸、塑料布、鲜玉米叶、蜡纸作为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基质,得到4种不同的玉米螟卵块。在气候箱内对大、小卵繁殖的4个品系赤眼蜂进行寄生玉米螟卵块测试。结果表明:4个品系赤眼蜂对4种不同基质玉米螟卵的寄生具有选择性,不同品系赤眼蜂对同一种玉米螟卵的寄生特性存在差异,小卵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优于大卵赤眼蜂,当蜂种同为大卵或同为小卵时,螟黄赤眼蜂的卵块寄生率优于松毛虫赤眼蜂,而松毛虫赤眼蜂的单雌寄生卵粒数优于螟黄赤眼蜂;研究还发现同一赤眼蜂品系在玉米叶卵上的寄生效果最好,其次是塑料布卵,很少在蜡纸卵上寄生,这一结果为今后更好地选育、应用,以及效果评价赤眼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贮存后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贮存后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和雌蜂出蜂率的分析认为,米蛾卵的贮存时间长短对赤眼蜂的寄生影响较大,对羽化出蜂有一定影响,对雌蜂出蜂率没有影响。采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时,在4℃冰箱中贮存米蛾卵不宜超过15 d,贮存时间超过50 d,赤眼蜂几乎不能够寄生。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柞蚕卵的不同保存方式对松毛虫赤眼蜂繁蜂的影响,为松毛虫赤眼蜂繁蜂生产中柞蚕卵合理保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应用新鲜的柞蚕雌蛾取卵粒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其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等各项主要繁殖指标均最高,其次是冷藏柞蚕雌蛾的保存方式,而保存干的柞蚕卵粒的方式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各项主要繁殖指标均明显下降,保存湿的柞蚕卵粒的方式最低。因此,赤眼蜂生产上尽量保证应用新鲜的柞蚕雌蛾卵粒,此外可以采用冷藏柞蚕雌蛾的保存方式,并辅助少量的保存干柞蚕卵粒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蜂密度和寄主卵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研究了蜂密度和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在第一个试验中,1、2、4和8头1日龄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被分别接入400粒米蛾卵上,结果表明,卵的总寄生率在最高蜂密度(8头)时显著高于其他蜂密度,但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率却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蜂密度从1增加到8头时,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率几乎减少了近一半,同时每雌产后代数也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效能.另一试验中,50、100、200和400粒米蛾卵上分别接入1头1日龄的赤眼蜂雌蜂,结果表明,随寄主卵密度的增加,卵的总寄生率也显著增加,寄主卵密度每增加1梯度,每雌产后代数平均增加了2倍,由此可以看出,寄主卵密度的增加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麦蛾茧蜂成虫的最适冷藏方式,以5℃作为冷藏温度,研究了低温驯化、冷藏方式和冷藏时间对其存活率、寿命、繁殖力、产卵前期、产卵天数和麻痹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15℃驯化5d后再于5℃冷藏,麦蛾茧蜂成虫的寿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低温驯化冷藏和直接冷藏两种方式均显著延长了麦蛾茧蜂的产卵前期.冷藏30 d后,低温驯化冷藏...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观察了玉米螟赤眼蜂在5个恒温条件下(17,21,25,29,33℃)的发育羽化情况及成蜂寿命、产卵量和后代性比,实验中光照为14:10(L:D),相对湿度控制为75%.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完成一代所需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7℃时完成一代需要25.12d,而在33℃时仅需要8.11d;在17~25℃成蜂羽化率最高,33℃时最低,其次是29℃;雌蜂的寿命在17℃时最长为219h,但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3℃时仅为19.20h;在21.25℃范围内,雌蜂产卵量达到最高;所设定的5个温度条件下发育的雌蜂,其所产的后代中雌性均超过雄性,后代雌性百分率在17~29℃达到高峰,但在33℃时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19.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螟虫的优势寄生蜂,为了明确米蛾卵冷藏后对稻螟赤眼蜂繁蜂质量的影响,在0,3,6,10℃4个温度和0,3,6,12,20,25,30,40 d 8个冷藏时间条件下冷藏米蛾卵,调查了稻螟赤眼蜂对冷藏米蛾卵的寄生能力、羽化及性比。结果表明:在4个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温度下,以0℃最为敏感,米蛾卵冷藏至25 d时,稻螟赤眼蜂已不能寄生;其次为3℃,米蛾卵冷藏至25 d时,稻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数(0.93粒)、羽化率(21.11%)和性比(0.2♀∶1♂)均显著低于未冷藏米蛾卵。6~10℃冷藏的米蛾卵繁殖稻螟赤眼蜂,各指标下降较缓慢,至12 d时,稻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数达22~26粒,寄生后羽化率可82%,雌雄蜂比例可达6.5,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综合各指标,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时,米蛾卵最佳冷藏温度为6~10℃,冷藏时间为12 d。  相似文献   

20.
王米螟在河北省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严重的影响玉米产量。解放以后,展开了空前大規模防治运动;冬季防治采用秸杆处理;夏季防治采用了六六六药液灌心叶、撒毒土、顆粒剂等一系列的有效防治方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已有的防治方法,还不能滿足农业上的要求,尤其是在玉米穗期的防治上,还存在着实际困难。因此,迫切要求寻找更有效的防治玉米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