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之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处理施氮量减少14.3%,玉米可增产3.7%~4.9%,节本增效1 226.1~1 586.1元/hm~2。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较常规施肥可节约氮28.6%,玉米增产0.8%~8.1%,但经济效益降低了967.8~3 667.8元/hm~2。控释肥配施较常规施肥可节约氮54.3%,前两年玉米减产0.1%~0.7%,第三年增产3.9%,节本增效413.2~1 673.2元/hm~2。氮肥的养分吸收量、养分收获指数和肥料偏生产力常规施肥最低,控释肥配施最高,分别为198.8~269.6 kg/hm~2、0.70~0.83、57.8~79.3 kg/kg。综上所述,减氮、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控释肥配施均可维持较高的玉米产量,提高氮肥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施氮(N +)和不施氮(N-)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对6种基因型玉米材料在不同发育时期植株地上部(整株不含根)与地下部(根)的生物产量、氮素含量、氮积累量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物产量和氮积累量随生育期变化而不断增加,但积累速率地上部>地下部,从拔节-成熟,地上部生物产量和氮积累量分别是地下部的2~5和4~8倍;不同时期氮素含量地上部>地下部,且地下部保持基本稳定,而地上部稳中有降;拔节后N +务件下的生物产量、氮素含量和氮积累量高于或显著高于N-,但不同基因型材料对低氮胁迫反应不同,除农大108表现明显杂种优势外,其他5个系中,许178表现最突出,开花-乳熟期的生物产量、氮积累量均居前列,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自交系;拔节后,材料间生物产量、氮积累量虽呈递增态势,但增幅不一,开花后的变异系数为拔节期的2~3倍,且N-处理的变异系数>N+的,地下部的变异系数>地上部的,地下部的最大变异系数在开花期,早于地上部(乳熟期-成熟期),因此促根管理措施宜早;在N-条件下,农大108、许178和L2,各期仍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证明其对低氮胁迫不敏感,具有氮高效利用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PK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配肥模式对滴灌棉花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方法】 采用大田单因素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施肥方式,第1种为1/3时间施肥,1/3时间浇水,1/3时间施肥、第2种为1/2时间施肥,1/4时间浇水,1/4时间施肥、第3种为1/4时间施肥,1/4时间浇水,1/2时间施肥、第4种为1/4时间施肥,1/2时间浇水,1/4时间施肥,分别记为W1、W2、W3、W4。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配肥模式棉花全氮含量以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积累特征。【结果】 (1)不同配肥模式下滴灌棉花植株平均全氮含量表现为W1>W2>W3>W4;(2)不同器官滴灌棉花全氮含量在表现为叶>花蕾>铃>茎;(3)不同配肥模式下滴灌棉花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表现为W1>W3>W2>W4【结论】 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最高的N-W-N模式下,最优的配肥时段是W1(1/3时间浇水,1/3时间施肥,1/3时间浇水)处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探讨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加再生季对促芽促苗氮肥的氮素吸收量与回收率均与促芽促苗氮肥的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吸收量随生育时期的延后而减少;头季稻吸收的促芽促苗氮肥有1/3留存于稻桩,稻桩的氮素积累量也与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头季收割后即输向再生分蘖,其中以在再生季齐穗前输出最多,对再生分蘖的萌发和生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生季叶片、茎鞘的氮素积累量随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齐穗以后大量分解转运到穗部,加上稻桩的氮素输出,表观转变率达57%~76%,显示稻桩和营养器官的转化氮是再生季籽粒氮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再生季稻谷产量与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N)为241.3 kg@hm-2.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微量元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玉米植株中锌(Zn)、锰(Mn)、铜(Cu)、钼(Mo)4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在一生中呈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趋势。每亩累计吸收量,Zn>Mn>Cu>Mo;高产>中产>低产。每生产100kg 籽粒吸收 Zn 8.35g,Mn 4.99g,Cu 2.05g,Mo 0.22g。抽雄前吸收约占总量的55%~70%,抽雄后吸收约占30%~40%。大喇叭口期日吸收强度最高,约占总吸收量的2.5%~3.7%。籽粒由植株再分配所获养分占元素总吸收量的百分数为:Zn 20.49%,Mn 45.99%,Cu 28.97%,Mo 48.26%。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氮肥减施下夏玉米的合理群体构建,以黄淮海区域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在漯河市临颍县和驻马店市遂平县2个地点进行了不同密植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转运和吸收均受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密植有利于提高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植株氮素积累,提高氮素转运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但对于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利;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但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密植在增产(5.18%~14.15%)的同时使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6.65%~17.33%;较高的施氮量获得高产,但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遂平和临颍试验点夏玉米在67 500株/hm~2密植条件下,氮肥减施20%即施氮1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兼具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而在高密植75 000株/hm~2条件下,根据地力水平适宜采取的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相似文献   

8.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采用五因素三水平实施方案,系统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对氮素吸收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各器官N素浓度的变化,除籽粒呈上升趋势外,其它各器官均呈下降趋势,且叶片的氮素含量始终高于茎杆和叶柄;最高吸收速率出现在结荚至鼓粒期,其数值为15.17mg/(株·d)。  相似文献   

9.
在pH4.0、6.0水培条件下,分别供应NH4^ -N和NO3^-—N2种不同形态的氮源,研究玉米根系对氮素的吸收与溶液中H^ 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pH条件下不同氮索形态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介质中有NH4^ -N存在时,玉米对NH4^ 的吸收会导致pH值下降,且无论起始pH值的高低,最终达到的最低pH值相当接近;②起始pH值为4.0和6.0时,玉米每吸收1个NH,后释放大约0.8~0.9个H^ ;③起始pH值为4.0时,玉米根系每吸收1个NO4^ 大约消耗1.22个H^ ,但在起始pH值为6.0时,吸收1个NO3^-仅需消耗0.024个H^ ;④低pH值能促进NO3^--N的吸收,高pH值更有利于NH4^ -N的吸收;⑤尽管NH4^ 的净吸收速率大于NO3^-,但其对生物量的积累作用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个和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为:①抽穗前、后吸收的氮素量大,抽穗后吸收的氮素比例较高,抽穗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低、在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高;②成熟期植株含氮率高,成熟期氮素在根系和穗中的分配比例较低、在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田生长条件下,以普通玉米为对照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授粉后氮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籽粒氮的百分含量较高,而叶片和茎秆中氮的百分含量低于普通玉米,成熟期植株中的氮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平均高6.9%;形成100 kg籽粒所需氮量高于普通玉米,平均高0.13 kg,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营养体中氮的输出率比普通玉米低,籽粒中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籽粒灌浆期间直接从土壤中的吸收,占籽粒氮的70.05%(普通玉米为40.65%)。说明高油玉米的需氮量大且籽粒灌浆期间吸收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夏玉米不同生长时期氮肥不同施用量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氮素分次施用比集中施用效果好,可提高氮素利用率30.98%~72.27%,提高玉米产量8.13%~18.97%。氮素的分配与玉米生育进程密切相关,施足穗肥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氮素分配比例以基肥25%、拔节肥25%、穗肥50%效果最好,氮肥利用率达44.10%,玉米产量达12454.5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包膜控释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TSCU)和树脂加硫包膜控释尿素(PSCU)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吸氮量、肥料氮素吸收效率、产量以及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SCU和PSCU处理吸氮量分别达到163.32kg·hm-2和178.54kg·hm-2,比施普通尿素(PU)处理增加26.62kg·hm-2和41.84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玉米产量比PU处理分别提高21.27%和33.36%;TSCU和PSCU处理的玉米氮素吸收效率比PU处理分别增加18.68%和27.47%;在玉米成熟后,控释肥处理耕层土壤硝态氮仍然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黑土生态条件下,与PU处理的玉米相比,TSCU和PSCU处理均有效提高了玉米的干物质量、吸氮量及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以PSCU处理控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农区代表性的3个密植型玉米品种6606、新春18、先玉335与3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69、农大84、辽单28为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产量构成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密植型玉米产量高于平展型玉米,其中新春18的产量为最高,达到11 177.4 kg/hm(2),比平展型玉米高出23.3%~...  相似文献   

16.
局部恢复水氮供应对玉米根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水分或养分胁迫后恢复供应能显著提高根系吸收能力,且局部水分或氮素供应可以有效刺激供应区根系吸收的补偿效应,进一步揭示水氮双重胁迫后局部恢复供应条件下影响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因素以及玉米各器官氮素分配状况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分根技术,水培模拟局部根区水氮同时恢复供应,其中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模拟营养液的渗透势,并用相应的供氮水平模拟氮素胁迫。试验设置4个水氮双重胁迫(也即4个局部恢复供应)处理:正常供应水氮、轻度水氮胁迫、中度水氮胁迫和重度水氮胁迫。双重胁迫6 d后一半根区恢复正常供应,于处理后0、1、3、5、7、9 d连续动态监测各根区根系氮素吸收速率、含氮量以及氮素累积量。【结果】水氮双重胁迫后局部恢复供应,持续胁迫区根系吸收速率、含氮量以及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小于恢复供应区(P<0.05)。1-3 d时,轻度和中度胁迫处理持续胁迫区根系氮素吸收速率比恢复供应区分别减小38.2%和48.7%;7-9 d时分别减小84.9%和86.4%。对于恢复供应区,局部水氮同时恢复供应1 d内,根系氮素吸收速率较前期胁迫明显增大,且在0-1 d和7-9 d时,经中度及其以下胁迫程度时,根系氮素吸收速率显著大于对照(P<0.05),产生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补偿效应,但3-7 d 时消失。而且,恢复供应区根系含氮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于1 d和5 d后恢复到对照水平,导致植株氮素生产效率最终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另外,各处理地上部氮素来自15N肥料的分配比例显著小于对照(P<0.05),且随胁迫程度而逐渐减小,恢复供应区根系则有相反的规律,持续胁迫区根系表现为,轻度胁迫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中度和重度胁迫显著大于对照和轻度胁迫(P<0.05),且3-9 d时,中度和重度胁迫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期中度以下程度(水分−0.4 MPa+氮素1 mmol·L-1)的水氮双重胁迫后局部恢复供应,恢复供应区根系氮素吸收速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可得到恢复,产生根系氮素吸收的部分补偿效应,但这种补偿效应与恢复供应的时间有关(轻度胁迫为1 d,中度胁迫为7 d);玉米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与胁迫程度和局部恢复供应时间有关。该研究可为调节植物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充分挖掘植物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渍水对棉花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池栽条件下,通过设置盛蕾期渍水(WL1)和花铃期渍水(WL2)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渍水对棉花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wLl对棉花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影响大于WL2。WLl处理结束后20d时,棉花根系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分别显著降低38.1%、48.6%和53.O%;WL2处理结束后20d时,上述指标分别显著降低27-3%、46.O%和44.8%。WLl处理氮素向根和叶中分配比例明显提高,wL2处理氮素向产量器官中分配比例明显提高。WLl和WL2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增幅分别为11.4%和4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表明,WLl处理棉花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分别显著降低40.5%、12.4%和49.5%:而W12处理棉花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分别显著降低23.1%、6.9%和29.9%,降幅均小于WLl处理。[结论]盛蕾期渍水对棉花氮素营养和产量形成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花铃期渍水,棉花抗渍栽培工作应以防范盛蕾期渍水为重.渍水发生后加强氮素营养管理将有利于其恢复生长和降低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养分吸收分配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大田长期施肥试验(1991-2008年)中9个中筋和强筋小麦品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变化规律,探索小麦品种及筋型对养分的吸收差异,为小麦专用肥研发与合理施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以豫麦13号为代表的中筋小麦,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要N、P、K分别为2.06kg、0.44kg和1.84 kg,需要N∶P∶K比...  相似文献   

19.
以中果型‘早佳8424'和小果型‘早春红玉'西瓜品种为试材,在春播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西瓜对主要矿质营养氮、磷、钾的吸收分配特性。结果表明:西瓜在不同时期对氮磷钾的分配和吸收比例不同,西瓜植株对氮磷钾的分配在结果前主要用于叶的发育,其次是茎的生长,坐果后,逐渐转向用于果实的发育;西瓜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成熟期‘早佳8424'西瓜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为24.21 g/株,氮、磷、钾三者的吸收比例为1:0.26:1.84;‘早春红玉'西瓜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为25.04 g/株,氮、磷、钾三者的比例为1:0.29:1.62。  相似文献   

20.
以中杂9号番茄为试材,研究了秋冬、冬春两个茬口日光温室内不同光温环境下番茄对硼吸收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论秋冬茬还是冬春茬番茄对硼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均呈单峰曲线,生育前期和后期吸收量所占的比例小,果实膨大期和采收初期所占比例大,冬春茬为64.01%,秋冬茬约为71.81%.但由于受栽培季节温光环境影响,秋冬茬番茄对硼的吸收量仅为冬春茬的76%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