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以‘金乡紫皮’和‘苍山蒲棵’两个大蒜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种瓣种植角度对大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瓣直立90°播种的大蒜出苗时间最短,其株高、假茎粗、薹长、薹粗、鳞茎单头重、鳞茎横径和产量等与种瓣向左倾斜45°、向前倾斜45°、平放0°种植的大蒜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种瓣倒立90°播种的大蒜,出苗最慢,植株倾斜,各农艺性状表现不佳,且产量明显降低。因此,种瓣倒立90°不适用于大蒜栽培,大蒜播种机种瓣倒立90°比率越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大蒜最适宜的鳞芽朝向播种方式,以济蒜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鳞芽朝上、鳞芽朝下和鳞芽随机3种不同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大蒜整个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在株高、植株质量、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长方面,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与鳞芽朝上、鳞芽随机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大蒜鳞茎伸长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株高、地上假茎高和株幅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蒜薹收获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单薹重、薹茎长、花苞长和花苞宽性状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蒜成熟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鳞茎横径、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芽数性状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在鳞茎横径和单头鳞茎重方面与鳞芽随机种植的大蒜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综合以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可知,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最适宜的鳞芽播种朝向为鳞芽朝上。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反季节蒜薹和蒜头栽植的大蒜品种,选用11个大蒜品种于2003年7月-2004年4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场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在鳞茎膨大期测定了不同品种大蒜鳞茎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大蒜鳞茎POD活性高低与其熟性和品种有关;早熟品种鳞茎可溶性蛋白质量总体呈高于晚熟品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适宜江苏徐淮地区大蒜生产的最佳水分运筹方式,选用"徐蒜918"为材料,以播种后、封冻前、返青期、抽薹期、鳞茎膨大期等生长节点为大蒜水分运筹的时间点,设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运筹对大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次数可促进大蒜地上部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其中以W5(播后+封冻前+返青期+抽薹期+鳞茎膨大期期浇水)的效果最好,其次是W4(播后+封冻前+返青期+抽薹期浇水),但增加浇水频次对大蒜鳞茎营养品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对大蒜鳞茎形成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寻反季节栽培大蒜生产的理论和技术,实现新鲜大蒜的周年供应,丰富设施栽培结构模式和减轻连作障碍。以两个大蒜品种为试材,在反季节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叶面水杨酸(SA)处理对大蒜鳞茎形成、产量及鳞茎形成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SA处理均能促进大蒜的鳞茎比率和假茎粗,抑制大蒜的株高和假茎长的增长,增加蒜瓣质量、蒜头质量和蒜头产量,提高大蒜鳞茎中POD、SOD的活性,抑制CAT的活性,且以200 mg/L处理的效果最显著。说明SA能显著促进大蒜鳞茎膨大和质量增加,以200 mg/L处理的效果最好,SA对大蒜植株生长有抑制作用;SA能够提高大蒜鳞茎中POD、SOD的活性,抑制C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熟性7个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播前低温处理对大蒜鳞茎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7个品种的植株鳞茎POD活性在鳞茎形成期均低于相应对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同。鳞茎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降低趋势;晚熟品种鳞茎POD活性呈现高于中、早熟品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熟性7个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播前低温处理对大蒜鳞茎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7个品种的植株鳞茎POD活性在鳞茎形成期均低于相应对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同。鳞茎POD 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降低趋势;晚熟品种鳞茎POD活性呈现高于中、早熟品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对亚洲百合品种‘多安娜’生长发育和鳞茎中保护酶影响的结果表明:百合鳞茎的补偿期,水杨酸抑制百合株高和茎粗的增长,而促进鳞茎周径和鲜重的增加,并可提高鳞茎膨大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说明水杨酸能够促进百合鳞茎的膨大生长。  相似文献   

9.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大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茎产量也显著提高;3种株距下,随着株距的加大,叶宽、假茎粗、蒜薹性状(薹长、薹粗、单薹重)和鳞茎性状(鳞茎横径、单头重)均增加,而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下降,虽然在9 cm株距时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较高,但蒜薹较细、较短,鳞茎较小,商品性差;在同样行距种植条件下,株距越小,蒜薹和鳞茎的产量越高,但单株蒜薹和鳞茎质量也越差。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种植、11 cm株距为大蒜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全国16个省区50个品种大蒜与对应土壤为材料,分析大蒜鳞茎中大蒜素、硒元素、锗元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测定蒜瓣数、蒜头质量等7个鳞茎性状及土壤化学性状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鳞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大蒜鳞茎与产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蒜素、硒、锗和可溶性糖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9.8%,反映大蒜品种鳞茎品质的基本信息。鳞茎营养品质大蒜素、硒、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表型品质蒜瓣数、蒜头质量综合排序,品质较好的(F≥0.5)品种是‘苏02’‘苏01’‘贵02’‘豫07’和‘晋01’,品质一般(0≤F0.5)的品种19个,品质较差(F0)的品种超过一半。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与大蒜品质间的相关性较小,只有硫元素与大蒜素和可溶性糖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大蒜锗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N含量与大蒜可溶性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黔东南地区早熟马铃薯机械起垄黑膜覆盖人工打孔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的二级种薯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白色地膜覆盖栽培、白色地膜覆盖覆土栽培和露地栽培4种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率、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出苗率差异较小,均为95%左右。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为64~73d,并以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生育期最长,为73d;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其次,为67d;其余2种栽培方式最短。商品薯率为91.2%~94.9%,并以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最高。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为2 259.0~2 362.5kg/667m~2,并以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产量最高;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其次,为2 343.3kg/667m~2;白色地膜覆盖覆土栽培方式最低。经济效益以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最高,纯收入为1 817.0元/667m~2,用工量最少,为2.68个工/667m~2;比其余3种栽培方式增收22.0%~34.2%。在机械化利用率、杂草抑制效果及商品薯率提升等方面,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优于其余3种栽培方式。在黔东南地区,采用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种植早熟马铃薯,具有省工、省力、绿色、高产和高效等优点,在生产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扩大大蒜脱毒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大蒜品种徐蒜917为试材,开展了繁殖世代数对脱毒大蒜鳞茎性状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脱毒能显著提高脱毒第2代(D2)至第7代(D7)单头蒜重和鳞茎横径,单头蒜重和鳞茎横径的指标值均是脱毒第2代(D2)最高,分别为77.87 g和64.87 mm;脱毒大蒜鳞茎的大蒜素、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D2代含量最高,其次是D3代,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CK;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是D2代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CK。因此,脱毒有利于改善大蒜鳞茎的综合品质,以脱毒第2代最好,其次是脱毒第3代。  相似文献   

13.
种子出苗率对玉米个体生长和群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精量播种条件下玉米出苗率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郑单958’、‘京科968’和‘晋单73’3个玉米杂交种,在田间单粒播种条件下设置80%、85%、90%、95%和100%,5种出苗率,测定群体产量的变化。结果发现,3个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不受出苗率影响,但果穗单穗重和穗长随出苗率的降低而增大,相反秃尖长度则减小。3个品种的产量在出苗率为100%时最高,随着出苗率的降低,产量呈现先轻微下降后显著下降的趋势,‘郑单958’和‘京科968’在出苗率低于95%时产量开始显著下降、而‘晋单73’则在低于90%时才显著下降。因此,为保障单粒播种玉米的高产稳产,‘郑单958’和‘京科968’的种子出苗率应该达到95%以上,‘晋单73’应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春季不同播期(3月1日、3月11日、3月21日、3月31日)和大蒜品种(‘赤峰白皮蒜’、‘沈阳独头蒜’、‘沈阳白皮蒜’、‘赤峰紫皮蒜’、‘兰州紫皮蒜’)对独头蒜形成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获得高产优质独头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同一播期,兰州紫皮蒜的生长量(株高、假茎长、假茎粗、叶长、叶宽、鲜重)最大,两个赤峰品种次之,且优于两个沈阳品种;沈阳白皮蒜的独头率高达100%,但单头重低于独头率为72.04%的沈阳独头蒜,而两个赤峰品种的独头率和单头重均最低。同一品种大蒜随播期推迟,蒜头独头率显著升高,但蒜头的产量和品质却逐渐降低。由此可见,春播收获独头蒜应选择的最优品种是沈阳独头蒜,最佳播期控制在3月11日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播种当年紫花苜蓿根茎和根系特征与越冬率的关系.【方法】对播种当年2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根颈和根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根颈和根系特性差异显著.将24个紫花苜蓿品种根据不同苜蓿根颈和根系特征的聚类分析分为5大类,其中第Ⅳ类,为根颈分枝数较多、根颈分枝直径较粗、主根较粗、侧根着生距根颈较远、主根鲜质量较高的苜蓿品种,是播种当年干草产量达4 500~5 200kg/hm2的苜蓿品种,包括‘三得利’‘皇后’‘巨人201T’‘驯鹿’‘斯贝德’和‘公农1号’.播种当年‘公农1号’和‘皇后’的根颈分枝数最多,且有较大主根直径和根鲜质量,是适宜科尔沁沙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而‘WL363’‘WL168’‘WL319’则相反.【结论】苜蓿根颈分枝直径与越冬率的相关系数最大,可作为鉴定苜蓿品种越冬率高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指导贵州冬作马铃薯合理防寒、抗旱,以早熟品种"中薯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冬作马铃薯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后覆膜的栽培方式影响出苗时间,但不影响出苗率;起垄后覆黑膜栽培方式增产效果最显著,商品薯率最高,产值为2 759.6元/667 m2,纯收入为992.1元/667 m2,比对照增收538元,增收118.5%。说明起垄后覆黑膜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寒抗旱栽培方式在冬作马铃薯中进行适当面积验证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二水早大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的补光方法对冬季温室栽培大蒜鳞茎膨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光照达到14小时条件下大蒜鳞茎才能显著膨大,非连续光照8~14小时,即在7小时自然光照条件下,21:00~4:00打破黑暗补光1~7小时处理均能促进鳞茎膨大,并且鳞茎质量均高于14小时连续光照处理;不同打破黑暗处理之间鳞茎质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打破黑暗补光时间的延长,大蒜叶片色素含量,鳞茎中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合湖北种植的大蒜(Allium sativum L.)品种,对收集的13个大蒜品种的单株重和鳞茎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31的单株重和鳞茎重均最高,而且抗病性较强,适合在湖北栽培;汉源大蒜的单株重较高,抗病性较强,作为蒜苗品种适合在湖北栽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生育性状指标中,单株重和株高、假茎长、假茎粗、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鳞茎生育指标中,鳞茎重和鳞芽重、鳞茎横径、鳞茎纵径、鳞芽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蒜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MS为基本培养基,用大蒜茎尖外植体培养的试管苗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对大蒜试管鳞茎形成和膨大作用显著,多效唑质量浓度为2~8mg/L时,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多效唑对鳞茎形成与分化的抑制程度加深,叶片和根系变短、变细弱;诱导鳞茎形成和膨大的最适多效唑质量浓度为6mg/L;多效唑处理后,大蒜试管苗叶鞘中内源激素IAA与ABA的含量比急剧下降,降低幅度越大,鳞茎形成、膨大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正一、选用优良品种:苍山大蒜、金乡白皮蒜二、整地施肥大蒜是弦状须根;吸水肥能力较弱,鳞茎又在土壤中生长、膨大,所以大蒜应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地块栽培。尽管大蒜的适应性较大,但还是以砂壤土为好。因砂壤土疏松,适宜根系发育,返青早,抽薹早,蒜头大且辛辣味浓,起蒜容易。栽培大蒜的地块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耕翻晒垡,在播种前要再整地作畦。基肥应在耕翻之前施入。大蒜因生长期长,群体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