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州地区常年的棉花种植面积 6万hm2 左右。近年来 ,随着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 ,棉铃虫的抗性不断上升 ,人们开始普遍种植抗虫棉品种 ,本区主要为菏棉 1号和中棉所 2 9号。由于受气候及抗虫棉自身的影响 ,本区 1 999年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生严重。据调查 ,病田率 50 %左右 ,病株率 4 0 %左右 ,严重地块 90 %以上 ,造成棉花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从而降低了棉花产量和品质。1 症状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凋枯病、红叶枯病、死花棵 ,是棉花生长期的重要病害。据调查 ,红叶茎枯病在本区 7月 1 0日始见病株 ,花铃期为为害盛期 ,叶片大量枯焦死亡。发…  相似文献   

2.
2001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运城市盐湖区棉花红叶枯病暴发流行,发生面积9400hm2。所有棉田在1个月之内普遍发病,半数以上的棉田病株率50%~70%,严重的田块达100%,棉株叶片脱落成光秆,仅剩几个棉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棉花红叶枯病又称棉花红叶茎枯病、棉花黄叶枯病。据观察,发病初期棉株中、下部叶片由绿变黄,继而变红或紫红,叶背、叶脉及其附近仍保持绿色,病叶变厚,皱缩发脆,病害在棉株上自下而上,由内向外扩展;后期病叶发生不规则的红褐色或褐色斑枯,呈灼焦状,叶缘上卷,叶片干枯脱落成光…  相似文献   

3.
卢礼生  刘定忠  凌兵  魏鹏元  欧阳照 《江西植保》2004,27(4):180-180,179
棉红叶枯病又称红叶茎枯病、凋枯病、赤旗病,是棉花生长中后期一种重要病害。此病在我市棉花上屈偶发性,年度间发生不平衡,自2001年以来,我县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病时间前移,病情逐年加重。2001年为零星发生,病株率一般6%-12%,2002-2003年逐步扩展,2004年发病面积进一步扩大,为害程度进一步加重,发病地块病株率一般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棉花库源比(铃叶比)变化对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影响,揭示红叶茎枯病的病因,本研究开展了多项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棉株的病害严重度与其铃叶比呈高度正相关。早熟品种开花期早,铃叶比高,病害发生重;盛蕾期以前的气温对棉花生长和红叶茎枯病发生的作用大于土壤水分的作用。与常温处理相比,提高棉花3叶期至盛蕾期的气温,可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减小库源比,其发病盛期延后约45 d,病情指数平均减少72.9%,棉花生物学产量平均提高123.8%;去蕾和推迟打顶均可降低棉花铃叶比,减轻病情,以去全蕾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叶面喷施甲哌鎓可提高棉花铃叶比,利于病害发生。因此,铃叶比失调是红叶茎枯病的主要病因;开花期以前棉花代谢源(叶)的生长量决定着病害发生的时间和严重度。  相似文献   

5.
棉花中、后期的7~9月份一般雨水较多,有利棉田的棉铃虫、棉盲蝽、枯黄萎病、生理性红叶茎枯病及后期烂桃、铃病等病虫发生与为害,一旦疏于防治或防治失误,将会给棉花生产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棉花黄叶茎枯病、凋枯病,是棉花生育中、后期重要生理病害。镇平县过去虽有发生,但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较轻。2001年由于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综合因素引起了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大流行。据统计,全县棉花种植面积6700hm2,发生棉花红叶茎枯病的面积达6000hm2,平均病株率23.4%,重病田病株率80%以上,9月上旬已出现大量叶片脱落,造成棉花铃小,衣分低,纤维短,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减产率达到20%。1流行原因1)土壤肥力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原因。本县土质多为砂姜黑土、黄黏土,土壤…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实践中,棉茎枯病与红叶枯病常混为一谈,因而在防治时往往导致失误。当然,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俩都有突发性,酿成暴发性的灾害;但是除症状外,病原菌、发病条件、发病时期都截然不同,因而在防治上要因病制宜。1症状的区别棉茎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较嫩的茎...  相似文献   

8.
籍秀琴 《植物保护》1963,1(2):65-66
在干旱持续的年份,棉田常发生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害,即棉红叶枯病,群众叫“死花柴”,湖北报导为“雕枯病”。1951年曾在东北大发生,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生。 过去对此病缺乏认识,发病初期多不注意,及至严重时才发现,常误认是一种暴发性的传染性病害;也有因发病严重时植株枯死,而误认为是黄枯萎病的。实际上,这种病的症状和黄枯萎病显然不同。 棉红叶枯病一般在棉花开花初期就开始发生了,至盛花、结铃期普遍严重。其症状:开始时,上部叶片先变黄色,然后逐渐变红,并向下叶发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及规律,2016—2019年对山西省大同市5个县(区)玉米种植区开展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中,诚信16和龙生19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县(区)立地条件与玉米茎基腐病发生密切相关。调查3县(区)低洼地发病率和病指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立地条件,旱坡地最低;不同栽培模式下,轮作1年玉米茎基腐病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13.6%、10.35,连作4年时茎基腐病的平均发病率达到33.50%,病指为30.54,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不同生育期玉米茎基腐病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成熟期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38.70%,病情指数达40.40,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  相似文献   

10.
吴士平 《植物医生》2009,22(2):18-18
抗虫棉仅仅是对棉铃虫具有一定的抗性,棉铃虫以外的其他棉花害虫和病害也会在抗虫棉上发生,尤其是棉叶螨和红叶枯病发生较重,必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