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焱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2):56-58
转型期公共行政领域,行政人滥用、错用行政权力,践踏公共利益等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日渐凸现,如何让拥有公共权力的行政人避免权力异化,实现权力回归,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长期政治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难题。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丰富多彩的行政伦理思想,这些语言简洁、思想深刻明快的行政伦理观念和行政伦理原则,在今天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艳玲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30-31,40
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处理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中"仁"礼"和合"等思想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权兴襄、朝代更迭,折射着封建专制格局和乡村管理模式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回溯历史,分析新时期乡村管理体制改革,反思国家性危机背后的乡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与治理,以实务的视角浅析乡村基层社会从治理到善治。 相似文献
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深刻意蕴,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和顺时节用三个维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其当代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更新人们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生态法治保障,提升生态道德水平。对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应当一分为二去看待,理性运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指导现实生活,但同时也要注意其局限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5.
熊小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1,30(3):7-12,67
走乡村善治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善治体现的是以治成善或善之治,是基于人的好生活而对治理秩序的美好愿景及其实践活动,因而它成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与价值基础。随着国家意识的确立进而有了国家对乡村的整合,乡村善治实现了乡土善治到国家善政,再到现代社会的善治过渡,并在国家及现代化意义上不断获得新的诠释、演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及现代化、公共利益及其多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善治特征。国家现代化由此成为乡村善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余超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1):20-25
用治理理论来研究和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必然演绎出生态善治的目标与治理模式。政府生态善治包含着民主性、合作性、责任性与透明性等基本诉求。当前在生态治理中仍存在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冲突、多元治理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资本缺失等诸多困境。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治理理念,达成与市场、企业、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生态共治网络,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性保障机制,进而实现政府生态善治。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
儒家生态伦理是以"仁"为核心,"人文化成"为旨趣;以"天人合一"为"至善",实现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照。这种带有"弱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了西方"主客二分"的惯性思维,对环境问题频发的时代很有价值性的思考。在对自然环境"与天地合其德"的道德要求关注的同时,并不放弃对"仁之善性"的全面性追求,这也是对儒家生态思想之人之本身的文化关注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王倩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132-134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想要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要强化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但如何真正形成良好治理,达成善治,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在摸索探讨的问题。文章就李某某事件,这一转型期社会的缩影进行客观分析,寻求我国走向善治的路径,更好地体现治理地现代性,为中国行政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吴跃安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2):89-90
重功利、重教化只是儒家诗学的一个方面。乐天乐地乐时乐万物是儒家“快乐诗学”的具体体现。儒家富有韵味的哲学观念、诗学观念张扬了儒家的快乐人生观,诠释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张丽敏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63-64
互联网发展于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其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从而开辟了网络文化的新时代。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对互联网文化安全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要重视对互联网文化与伦理的构建,以期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角度,来探索互联网文化安全的出路问题,这首先要了解互联网文化与伦理构建的意义,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乡村治理范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野乡村善治冶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信息化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观念转变。分析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推广实践袁发现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服务效能不佳、建设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嵌入困境遥要解决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信息化善治”,应从转变治理理念,以治理主体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夯实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以及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5个维度进行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活垃圾的善治是实现美丽乡村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基于参与式治理理论对我国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困境进行理论解释,具体表现在:政府部门超负荷运转,监管职责缺失;环保企业经济激励有限,亏损现象严重;社会组织合法性缺失,力量资源单一.因此,研究认为只有政府部门、环保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飞速发展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试以“公地悲剧”博弈理论模型揭示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内在机理,揭示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企业和村民各自为政、相互博弈的现实困境。因此,只有政府发挥好“元治理”角色,转变发展理念,加大监管力度;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重拾社会责任;村民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履行义务,才能促进治理现代化,达到善治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仍然对人们的实际行为发生重要影响的传统价值取向主要有六类 ,它们是家族取向、权威取向、稳定取向、自保取向、安命取向和实用取向。它们同儒家伦理具有一定契合性 ,是儒家伦理的世俗形式 ,但在世俗化过程中有些经过了过滤、筛选 ,发生了扭曲。这些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双重的。其负面影响虽然遭到过近代以来许多激进知识分子猛烈抨击 ,但仍然是值得现代中国人予以反省和清算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儒家慎独思想既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一种自我追求的道德境界。研究提出借鉴慎独思想,帮助大学生构筑抵御各种极端道德思想的屏障,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他者"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女性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从西方的"他者"概念出发来探讨传统儒家女性观中的"他者"意蕴,直面女性主义的挑战,是促进儒家女性观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常坤 《农村.农业.农民》2009,(11):16-17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文件形式正式发布。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将较好地解决农村居民,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实现“养老不犯愁”。 相似文献
18.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各级政府仍将以“厕所革命”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通过调研海南省Y市农村“厕所革命”现状,分析发现Y市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在参与性、责任性、法治性、透明性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提升农户主动性、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丰富信息公开内容和渠道、建立科学长效管护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顺利实施,从而更好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结合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多元主体,以村级权力机制的重构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善治当前存在的主要困境与理论阐述,构建一个对多元主体进行权力机制重构进而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目标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再基于浙江典型社区治理的案例,针对其中主体间权力架构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乡村善治提供实践依据并反映现实意义,从而佐证了在村级多元主体权力机制重构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