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8,17(2):95-100
中国扁茎大豆是个不稳定的分离群体。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节数较多,节间较短,叶数较多,叶柄较短。群体中也有与美国扁茎大豆相似的顶端花序类型,开花结英密集,但植株中下部仍然有大量花序。中国扁茎大豆可能是吉林20号大豆品种的空变体。  相似文献   

2.
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扁茎大豆植株较矮,节间短;节数不多,但叶数多;叶片着生奇特;叶片较小,叶柄较短;顶端花序特长,开花结荚密集。但扁茎大豆易发生倒伏  相似文献   

3.
田佩占  袁全 《大豆科学》1997,16(2):113-117
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扁茎大豆植株较矮,节间短;节数不多,但叶数多;叶片着生奇特;叶片较小,叶柄较短;顶端花序特长,开花结荚密集。但扁茎大豆易发生倒伏。  相似文献   

4.
扁茎大豆的花序形态受光周期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茎大豆、正常圆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为材料,分别进行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处理,观察光周期对扁茎大豆及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不仅明显影响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而且调控顶端花序的形态.在长日照下,供试大豆品种生殖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开花期延迟,在北京夏播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扁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植株顶端花序轴伸长,部分材料的花序轴上产生侧生花序,但均未象在原产地一样出现扁平、加宽的花序.在短日照条件下,不论是扁茎大豆还是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均加快,植株顶端为典型的总状花序,花序轴较短,扁茎大豆也未出现扁茎及顶端花序簇集的现象.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扁茎大豆植株顶端的茎秆扁化、花荚簇集的性状可因光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性状.对扁茎性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1。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性株的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论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中国扁茎大豆的植株可按扁化程度的大小分为六类。其中扁化程度较小和茎部分扁化的四、五类植株占52%,扁化程度呈中间类型的三类株占20%,扁化性最强的一、二类株占15%,正常株约占15%。其中三-四类植株的丰产性最好。扁茎性状在肥沃地更易表现出来。中国扁茎大豆与普通大豆的杂交F1代呈正常型。不同组合的F2、F3代中有40-90%的系统可出现扁茎株,扁茎株的出现机率为总株数的3-12%;不同组合间最多扁茎株系统中的扁茎株数F3代大大多于F2代,分别为13-70%,6.6-23.0%,F3代扁茎性状的纯合和程度比F2代大得多,选择比中国扁茎大豆更为纯合的扁茎品系是有可能的。中国扁茎大豆的扁化性状可能由一个主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9,18(2):134-138
在群体条件下,扁茎大豆(中国扁茎)结荚鼓粒期光合特生为例,光合速率高于高产品种黑农37,与高光效品种黑农40相仿;具有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叶面积,截获光能强;形成较多光合产物,并能有效地运往茎和花荚中,从而获得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产量,这些光合特性有利于对其进行光效育种改良,因此我们认为扁茎大豆可以做为高光效育种种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群体条件下,扁茎大豆(中国扁茎)结荚鼓粒期光合特性为:光合速率高于高产品种黑农37,与高光效品种黑农40相仿;具有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叶面积,截获光能能力强;形成较多光合产物,并能有效地运往茎和花荚中,从而获得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产量。这些光合特性有利于对其进行高光效育种改良。因此我们认为扁茎大豆可以做为高光效育种种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优良品种合丰51号是利用当地主栽品种为核心亲本、用改良的扁茎大豆中间材料为改良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扁茎大豆作为大豆的一种突变体,是大豆育种过程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遗传资源材料,该性状由隐性基因(f)所控制,同时又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扁茎大豆优点是顶端花序轴长、顶端及每节花数与荚数多、叶片数目多,属特殊株型材料,其缺点是秆软、不抗倒伏和百粒重小。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扁茎大豆和黑农26为试材,于R1、R3、R5、R6期分别对其根、茎、叶和荚果进行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扁茎大豆和黑农26品种的根、茎、叶和荚果解剖结构组成成份无明显差异。2.由于茎的扁化,其内部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突出的是维管柬数目较正常明显增多。3.扁茎大豆荚果也与黑农26一样,具有完整的光合作用系统。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扁茎大豆、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7514及其杂交后代新品系94-1-1、94-1-6某些生理特性及部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系材料从结荚期开始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亲本。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显示,后代材料类似于美国扁茎大豆,与中国普通大豆差异较大。2.比叶重的变化也表明,后代材料高于美国扁茎与中国普通大豆7514,尤其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更为突出。3.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表现为,前期差异不大,从鼓粒期开始,后代材料明显优于亲本。4.新品系与亲本材料相比具有特异的花序性状和叶片着生态势以及生殖生长期较大的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大豆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11.
田佩占  袁全 《大豆科学》1999,18(2):95-100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笥 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认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扁茎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种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2000,19(2):115-118
本文分别在盆栽及大田条件下对中国扁茎大豆不同叶位叶片的空间分布、叶片大小及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茎大豆主茎上叶片的数量明显多于普通型大豆,是普通型大豆的2.2倍,且在主茎上的分布不均匀,上部叶片较为密集。不同生育时期,其光合速率最大的叶片比普通型大豆偏下。上部叶片较小且光合速率较低。同一轮的叶片间光合生理参数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对大豆扁化茎遗传的研究,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的研究认为,扁化茎性状是受单基因f控制,为隐性性状。我们于1992年引入美国扁茎和新兴扁茎二份大豆扁化茎材料,并用这二个扁化茎品种和吉林20号、吉林21号、长农4号三个园茎品种配制六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分期播种及遗传试验表明:大豆扁茎性状受不同播期的光温条件影响,随播期推迟扁茎表现程度降低。扁茎性状在南京表现由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ISSR标记技术因具有很高的多肽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菜用大豆品种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育种家进行杂交亲本的合理选配.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37个菜用大豆品种(系)和13个普通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50个ISSR引物中有11个引物没有多肽性,其他39个引物共产生132条谱带,其中81条多肽性谱带,占61.4%.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l~7条之间,大小为830~3530 bp.每个引物平均扩增的谱带数和多肽性带数分别为3.3和2.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供试的50个品种划分为3个类组,扁茎大豆Taikadai-zu单独一组,7个普通大豆(多数为中国选育)划归为B组,C组由日本菜用大豆和4个普通大豆组成.C组还可以划分成若干亚组,同一亚组的品种具有相似的性状,比如有一亚组的品种均是褐脐、茶色种皮、白花、不易炸荚.系选的品种和原始品种在分类图中也显示出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基于ISSR标记的分类可以反映菜用大豆的遗传关系,菜用大豆和普通大豆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合理保存菜用大豆种质将有助于未来大豆品质改良计划.  相似文献   

16.
北方夏大豆品种高产基因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通径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一般产量和较高产量两组品种(系)群体的高产基因型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高产基因型性状特征随群体产量水平水同而异。对于中低产大豆品种(系)群体主要特征是:单株结荚数多、茎重大、植株高、分枝多,这些性状和株粒重的优化回归方程为:产量=-16.875+0.80株荚数+0.61株茎重+0.41株高+0.24分枝,四性状对株粒重的总决定系数为90.49;对于高产大豆品种群  相似文献   

17.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泰  齐要 《大豆科技》1994,(6):20-20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郭泰,齐宁,张荣昌,商柏廷(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合丰33号品种,是抗灰斑病兼抗病毒病的品种。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大豆叶、茎、荚、子实...  相似文献   

18.
谢甫绨  陈贵 《大豆科学》1999,18(1):27-31
长花序和短果枝是构成大豆产量的两个优异株型性状,它们的籽粒产量占单株粒重的20%以上,长花序和短果枝性状还可以增强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大豆生产中,采用一些相配套的栽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这两个性状的作用,提高大豆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毒素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 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后,抗病大豆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有升高,并且根中比茎叶中的POD反应更敏感;感病品种虽然在某些病程阶段POD活性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它阶段POD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20.
大豆花序变异(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扁茎和中国有限结英习性品系大豆有性杂交,后代变异多样,有利性状优势明显。从中筛选出丰产性能好的宽扁茎和早熟、矮秆、顶端穗状花序、成熟时绿茎类型3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