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1940年平塚直秀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定名为 Cronartium ribicola,并判断它的锈孢子可能产生在当地的红松与偃松上。1960年东北林学院潘学仁在小兴安岭带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其后笔者多次在带岭、朗乡等地采到同类标本,都定名为 C.ribicola,并推测其锈孢子寄主为红松,然而都未经人工接种试验证明。 1976—1978年,笔者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马先蒿及茶藨子接种,虽然得到阳性结果,但因在茶藨子叶上只产生了夏孢子堆而未产生冬孢子堆即被旱死,所以菌种仍未确定。为了证实红松上的锈孢子,对马先蒿和茶藨子的寄生关系,1979年在黑龙江省鸡东县宝泉林场,进行了多次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锈病是冬孢菌纲锈菌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锈菌全是专性寄生菌,分布极广,自蕨类植物至显花植物上都有寄生。锈菌侵染植物的地上部分,在病部出现明显的锈孢子器,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它通常为黄色、橙色至黑色似铁锈,故称锈病。   近几年,城市绿化建设不断朝“扩大绿地面积”的方向发展,受气候条件及区域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的绿色草坪遭受锈菌侵染,发生叶锈病,导致叶片褪绿,甚至枯死,严重影响着绿化建设成效。据 1990年大庆市报道,由冠柄锈菌引起的早熟禾叶锈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数万元。   为了控制草坪锈…  相似文献   

3.
杨树栅锈菌Melampsora spp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栅锈菌种Melampsora spp.的分类过去主要根据其寄主、转主寄主范围及冬孢子形态特征;但用这个原则对杨树上栅锈菌分类是很困难的。因为:1.冬孢子的相似性,大部分杨树栅锈菌的冬孢子在形态上区别不显著;2.多寄主性;3.交叉发生性;一种杨树甚至同一棵树上能同时有两种栅锈菌存在;4.缺转主寄主性;即有些杨树栅锈菌不经转主寄主而完成生活史;5.强制接种可以使非寄主植物发病。由于分类中遇到的上述困难,使杨树栅锈菌的分类转向了夏孢子阶段的性状。Kraa-  相似文献   

4.
南京的竹叶锈病及其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熙樵 《江苏林业科技》1992,19(1):27-30,41
在南京发现竹叶锈病菌有2介种,即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和长角柄锈菌(P.logicornis),它们可以侵染多种竹,但寄主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夏孢子都可以越冬。冬孢子堆始于2月底生于叶背,冬孢子间结合较紧,呈深锈褐色半球状突起。夏孢子必须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才能萌发,最适温为20℃。发病高峰分别为4月和9~10月间。病菌夏孢子堆常被真菌Myceliophthora sp.(Ophionectria uredinicola)寄生,寄生率高达63.4%~94.3%。  相似文献   

5.
云杉球果锈病菌锈孢子形态学观察肖育贵,詹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杉球果锈菌(Thekoporeareotatra(Fr)Magn)为膨痴锈菌科盖痂锈菌属锈菌,具有完全的生活史,属全型锈菌,主要危害云杉球果鳞片。云杉球果受害后,使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我国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4省6地的五针松疱锈病发病林分中采集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对其形态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藨生柱锈菌在形态上存在分化现象。锈孢子大小为21.10~40.10×14.97~29.40μm之间,变幅较大,其中辽宁清原红松上的锈孢子最小(18.72~30.73×16.04~24.07μm)。锈孢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红松上的锈孢子的疣突基部和顶部基本一样宽,而华山松上锈孢子疣突的基部比顶部稍宽;不同病区华山松疱锈菌环纹数、疣突的排列和间距不一。寄主在病原菌的变异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迄今已明确地揭示白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st是转主寄生菌,它以白松作为锈孢子寄主,而以茶藨子属植物作为冬孢子寄主。然而1972年在北海道东部首先查明栽植的白松干锈病菌在自然条件下能侵染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同时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也能侵染茶藨子作为其冬孢子的寄主。1977年在北海道的十胜地区又发现寄生在栽植的红松上的另一种干锈病菌,它的病原性与白松上者相同(Uozumi 1978)。此外,还有一种锈菌称为CronartiumKamtscha ticum Jrstad.它可同时侵染马先  相似文献   

8.
2017至2020年,在甘肃省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云杉人工林和苗圃,采集不同云杉树种的球果,分别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锈孢子器、锈孢子及其包被的形态特征,对病原进行初步鉴定,同时调查9种云杉上球果锈病发病率。结果表明:在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内5种常见云杉中,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球果鳞片上未发现锈孢子器;沙滩苗圃13种云杉中,只有4种结果,东方云杉P. orientalis和黑云杉P. mariana球果鳞片上未发现锈孢子器,丽江云杉P. likiangensis和西藏云杉P. spinulosa感病;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初步确定6种云杉上球果锈病的病原均为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reolata。  相似文献   

9.
<正> 锈菌是一大类植物寄生菌,全世界已知约5,000—6,000种,约300个属,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锈菌都可以寄生,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锈菌的繁殖机构可产生五种孢子形态。寄生现象也很复杂。锈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是一类绝对寄生菌。但是,自从Hotson和Cutter(1951)人工培养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juniperi-virginiana)以及Williams等(1966)人工培养小麦秆锈菌(P.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菌锈孢子成功以来,关于锈菌人工培养的研究很活跃。另外,对精子器、锈孢子形态的研究也开始从新的角度进行,获得  相似文献   

10.
<正> 松瘤病[Cronartium quercuum(Berk.)Miyake et Shirai]在马尾松和黑松上经常发生,据观察发现病菌在其转主寄主—栎属树木上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量因树种而有明显的差异。笔者前曾以赤松和黑松上的锈孢子分别作接种源,接种在数种栎属寄主上,结果显示了不同接种源对其转主寄主的致病性确是有明显的差异。本报告作为前一试验的继续,把不同来源的冬孢子堆(担孢子)作为接种源,对锈孢子世代的寄主接种,看其致病性是否有明显的差别。其方法是:分别于赤松和黑松标准株上采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过去菌的形态特征分类,但也不完全依靠前面叙述这种分类的方式,而是对分类的标准进行了新特性的探讨。其结果在夏孢子、冬孢子世代上,明确的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分类的特征: (1)担子孢子的形态和大小:把形成冬孢子堆的病叶放在培养皿内保湿培养,用显微镜观察落下的担子孢子。以前的锈菌分类不重视担子孢子,有的锈菌有特殊的特征,如以紫苑属(Aster)、Kalimeris属植物为寄主的C.asterum的担子孢子为球形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疱锈病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安康地区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为25米,垂直扩散为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传播,5月22日进入盛期,萌发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杀死阴行草是防治马尾松疱锈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松干锈菌Cronartium ribiaola Fisch.是一种转主寄生菌,有单维松亚属五针松组的Pinus sp.作为配子体寄主,以及茶藨子属(Ribes)、马先蒿属(Pedicularis)和火焰草属(Castilleja)植物作为孢子体寄主。 Colley、Temple、Buller和Wilson等在评述C.ribicola的转主寄生现象时都认为:锈孢子只能侵染孢子体寄主,不能再侵染配子体寄主;Spaulding和Boyer通过锈孢子来侵染美国白松(Pinna strobus)的再三努力都失败了,其结论可能是:寄主转换是专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松干锈菌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柱锈属Cronartium的锈孢子表面形态,曾被描述为“粗疣状”、“中庸疣状”、“中庸或偶尔粗疣状”和“细疣状”等等~([2,3,8,10])。然而,这些描述因受光学显微镜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对于菌种鉴别或研究孢子表面形态的个体发育和功能工作的要求。 Mielke和Cochran~([7])曾用透射电镜研究了Cronartium属的3种松干锈菌的锈孢子表面形态。他们观察到这些种的锈孢子都具有环纹的柱状突起(疣),并发现种间存在着重要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5.
《湖北林业科技》2005,(3):57-57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1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2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16.
松针锈病鞘锈菌的研究,国外早在19世纪末年,就有文献记载。我国林业真菌学家邓叔群1963年著“中国的真菌”对松针锈病鞘锈菌记述了11种之多。日本人三浦道哉1918年在辽宁凤城凤凰山调查时,见到紫菀(Astertataricus)和东风菜(A.scaber)等植物上有夏、冬孢子,乃定名紫菀鞘锈菌(Coleosp  相似文献   

17.
29、锈伞科Cortinariaceae 担子果肉质,易腐烂;柄中生,其组织与菌盖相连,菌褶与菌柄相连;孢子淡锈色或锈红色。本科收录贵州产5属13种。丝膜菌属Cortinarius Fr. 菌盖肉质;菌幕蜘蛛网状,接连于柄及菌盖边缘之间,后期消失;柄中生,肉质;菌褶直生,后变为凹生;孢子锈褐色至肉桂色,粗糙。多形丝膜菌 Cortinarius multiformis Fr.,Epicr.Myc.263.1838. 菌盖直径4—8厘米,初期扁球形,后平展,幼时似复盖有白色絮状物,渐变为深蛋壳色,表皮易剥离,粘,边缘有丝膜;菌柄圆柱形,白色,后变黄色,基部膨大呈臼状,内部松软;长3—6厘米,粗0.8—1.5厘米;菌褶淡色,后变为土黄褐色至锈色,直生至弯生;菌肉白色。孢子淡锈色,多小疣,椭圆形,9—12×6.5—7.5微米,孢子印赭色。产贵阳、黎平等地;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山西,湖南,台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太白杨是松杨栅锈菌的天然寄主,DNA甲基化有可能改变太白杨抗锈性表观遗传特征,从而为揭示杨树抗锈病机理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甲基磺酸甲醛(MMS)处理太白杨1年生幼苗和人工接种相同浓度的夏孢子悬液,统计各处理条件下,松杨栅锈菌潜育期和发病期夏孢子密度、植株的死亡率、叶片黑斑率、叶卷曲率等表观性状,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影响;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各处理在病程不同时期太白杨SOD、POD、CAT、PPO等防御酶活性,分析甲基化处理对太白杨生理的影响。[结果]叶片卷曲或叶边缘内收率、叶片黑斑率、植株死亡率与MMS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但MMS同时对长势较好的植株也起到了炼苗的效果,经MMS处理后叶片颜色加深、革质增强。MMS处理能改变太白杨对松杨栅锈菌的抗性,病菌潜育期较对照延长1■2天,夏孢子堆密度随MMS浓度显著降低,寄主太白杨防御酶活性发生相应改变。MMS诱导杨树生长情况下,SOD与POD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下调、CAT与PPO较对照组总体趋于上调,且POD与PPO活性受MMS影响最大。接种锈菌后,在锈菌侵染过程中所测定的4种生物酶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相对趋势,其中PPO与抗锈病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24)。[结论]甲基化处理可以提高太白杨的抗锈病能力的数量性状,通过延长病菌的潜育期、降低夏孢子堆密度和改变自身防御酶活性等特征,提高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对东北不同地区不同松树松针锈病Coleosporiumspp.的调查发现,单维松上可表现1种症状类型,双维松上可表现出3种症状类型;锈孢子表面纹饰与这4种症状类型有内在联系,这在研究鞘锈菌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松属(Pinus)的针叶锈病系由无柄锈科鞘锈属的真菌(Coleosporium sp.)所引起。在我国,已经鉴定下来的鞘锈属的种有5个:一枝黄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Schw.)Thum.],侵染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紫菀鞘锈菌[Col.asterum(Diet.)Syd.],侵染台湾松(P.taiwanensis)等;千里光鞘锈菌[Col.senecionis(Pers.) Fr.],侵染云南松;白头翁鞘锈菌[C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