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栽插密度对南粳9108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进行了3种不同行距模拟机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20cm、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其有效穗数显著高于行距30 cm机插水稻,但采用行距30 cm的插秧机更能改善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条件,实现壮秆大穗,提高总颖花量和粒重,增强抗病性,最终产量反而较采用行距20 cm、25 cm的处理高。  相似文献   

2.
南粳9108是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也是食味性、适口性比较好的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良特性,是高邮市高产栽培大面积主推品种。通过对近几年南粳9108机插试验示范与高产方的研究总结,得出南粳9108机插高产关键指标是,在稳定足够的穗数前提下,通过主攻大穗获得3 000万朵/667 m2以上颖花量,并保持常年的结实率与千粒重。其配套的技术,主要是控制播期实施生育进程与季节进程优化同步,控制播量规范化培育适龄壮秧,精细整地化解麦秸全量还田的不利影响,提高机插质量实施精确定量移栽,推广定量水浆管理与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科学化学除草精准控制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示范,总结了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水稻种植大户在南粳9108机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模生产件下南粳9108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南粳91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食味性好的特性。东台市2015年用南粳9108建立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千亩高产片,平均产量838.5 kg/667 m~2。其主要配套技术是把握品种特性,实行因种栽培;麦秸全量还田,培肥高产基础;合理栽培管理,培植高产群体,特别重视中期搁田、后期灌溉和穗稻瘟病防治。  相似文献   

5.
南粳9108是江苏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迟熟中粳稻品种,属半糯类型,为优质食味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等优点,呈现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根据3 a生产实践,提出南粳9108机插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指标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高产栽培目标、技术路径,揭示了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计3个播种时间(5月14、21、28日)和3种插秧方式(硬盘机插25 cm行距、硬盘机插30 cm行距、钵苗摆栽),研究其对优良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5月14日)条件下,水稻钵苗摆栽产量高,品质好;晚播(5月28日)条件下,硬盘机插25 cm行距处理产量高。播期、栽插方式对南粳9108糙米率、精米率影响不显著;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稻米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泰州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常规粳稻品种南粳9108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质量指标、机插秧秧田准备、播种准备及播后处理、秧田管理、大田栽插与管理、收割等环节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该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可使泰州地区南粳9108的产量得到提高、优良食味品质得到保持,有效提高泰州地区南粳9108的良种覆盖率和综合种植效益,增强种田大户的信心,推动泰州市乃至里下河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高产及适宜密度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试验示范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方式、栽插密度及高产途径,选用Ⅱ优118、C两优608、南粳505、南粳2728共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展示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宽窄行(宽33 cm、窄23 cm)机插杂交籼稻的适宜株距为16~17 cm,常规粳稻适宜的株距为12~14 cm,该密度水平的产量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和千粒质量适中。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栽插、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不同栽培方式观察南粳9108的生育特性和产量表现。不同栽培方式下南粳9108的全生育期天数依次为人工栽插人工抛秧机械插秧,主要是由于营养生长阶段明显缩短。产量表现上,人工栽插比机械插秧高10.53%,人工抛秧比机械插秧高8.79%,产量结构上主要是人工栽插和人工抛秧的穗粒数较高。相比较而言,机械插秧比人工栽插和人工抛秧的分蘖群体增加晚、高峰苗出现时间迟、单位面积穗数高、穗粒数少。从南粳9108生育期表现上,三种种植方式都可以在睢宁地区应用,其中人工栽插和人工抛秧方式较为适宜,机械插秧方式下成熟期较晚,不利于后茬小麦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11.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优质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实收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整精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垩白粒率及垩白度表现为钵苗机插最高、稻鸭共作最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米的外观品质表现较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南粳9108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适当提高了稻米的胶稠度,稻米RVA特征谱表现出消减值降低和崩解值提高,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产量稳定性及高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在2011-201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产量的稳定性和2013-2014年江苏省机插高产栽培示范方中高产形成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南粳9108的超高产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南粳9108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淮稻9号,产量潜力较高,通过改善栽培技术或环境能显著增加产量。(2)南粳9108从中高产到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且不同产量等级间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在4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中高产提高到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而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再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在稳定足够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南粳9108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群体总颖花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而间接影响产量。因此,南粳9108超高产栽培应以足量的穗数获取较大的穗型,保证群体具有较大的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南粳46高产优质,培育15~20 d的秧龄、叶龄3.5叶、根盘结牢固、单株白根量10条以上的壮秧,是其机插高产的基础;标准的移栽深度、株行距、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是精确定量栽培的关键技术指标。根据产量目标,结合配方施肥原理,做好机插全生育期的肥水运筹,可以有效提高南粳46的有效分蘖率,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有效穗数达到21.7万/667 m2,结实率达89.4%,从而实现600 kg/667 m2左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南粳9108与小龙虾生态种养效益分析及其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兴化市南粳9108与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的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配套技术进行了细致介绍。该模式每年在兴化市约有135 hm2左右,每667 m2可产优质稻谷400 kg以上、高品质小龙虾100 kg以上,纯效益3 000元以上,是传统稻麦两熟模式的6倍。并且其配套技术通俗易学,是一项风险小、效益稳定的种养并举生产方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方式下,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印刷播种方式下水稻增产1.9%~6.3%,差异显著;长生育期、大群体颖花量和高干物质积累量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可使印刷播种方式毯苗机插水稻获得高产,行株距30.0 cm×13.0 cm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获得高产的较优配置。  相似文献   

16.
以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穗重型品种绥粳4号和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以明确第二积温带水稻适宜移栽密度,分析高产形成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寒地第二积温带种植,穗重型品种和穗数型品种均以行距24.0 cm、株距13.3 cm处理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种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行间深松作业,结合不同方式秸秆还田的试验研究,明确了玉米宽窄交替休闲种植土壤水分变化的量化指标及在不同深松深度与宽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地区,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行间进行深松作业,建立了土壤水库,可有效蓄积夏秋降雨。  相似文献   

18.
沈玉18号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玉米杂交种。为了探索沈玉18号的适宜栽培模式,2005年在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不同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低肥条件下(纯N 75 kg/hm2),密度39 000~46 500株/hm2能获得较高产量,9 041.6~9 548.7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