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索新的稻田农作模式,张家港市凤凰镇引进了稻鸭共作模式并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的每667m^2净效益比大面积种植增235.42元,示范区内共增效4.71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稻鸭共作模式具有除草治虫防病、中耕浊水通气、壅泥培土、刺激水稻生长、稻鸭产品无公害增效等功能,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属于创新的稻田农作制度,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明清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稻鸭共作在日、韩等国家得到发展完善。我国近年来多个省区都在进行尝试。稻鸭共作不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及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稻米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方式是我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5.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绿色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家鸭旺盛的杂食性,大量地消灭多种害虫、杂草及其病源菌寄主。鸭子在田间活动,能将稻田水搅浑,起到中耕松土、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鸭子排出的粪可为水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实现生物防除病、虫、草及生态培肥。稻鸭共作能够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解决农业环境污  相似文献   

6.
探索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绿色、生态稻米栽培新途径,创新研究稻鸭共作高效模式,遵循水稻生长自然规律和生态环保原则,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与养殖业之间的关系,确保食品安全,提升品质,从而实现农业产品的绿色、生态、安全,达到高产、高效、质优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模式起源于中国的稻田养鸭技术,在日本不断完善,并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了良好的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水稻种植技术,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本文对稻鸭共作模式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并对实现稻鸭共作技术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稻田养鸭)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已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牡丹江市从2003年从韩国引进该项技术以来,历经了5年的试验示范过程,到目前已以从原来的1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实践证明:稻田养鸭技术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为农民增产增收摸索出一条致富路子。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为了确保水稻的稳产高产,常规的水稻种植生产通常都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农药,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需求,但是对生态安全、环境健康造成了污染,大量的化肥农药通过稻田的排灌系统流入江河,还会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质量。针对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分析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的可行性以及优势,探索了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索出一套较适宜金山地区养殖且节约成本的稻鸭管理模式,进行了鸭子喂食与不喂食、在水稻抽穗时赶鸭与不赶鸭的稻鸭共作新模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期可以不赶鸭,但一定要喂食;如麻鸭是全程喂食,以抽穗期不赶鸭的经济效益较好;以放养麻鸭1 0只/6 6 7 m 2、前期半量喂食后期不喂食、水稻穗期赶鸭处理的经济效益为最高。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的危害,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了稻鸭共作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稻鸭共作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市场前景 随着多元化消费格局形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稻鸭共作以生物防治为主,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生产出的有机稻米和绿色鸭肉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售价比普通稻米和鸭子要高出30%以上。实行稻鸭共作模式的农户,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200—400元。  相似文献   

14.
《当代农业》2011,(23):8-9
稻鸭共作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生命活力较强的杂交役用鸭在稻田进行捕食.为水稻捕虫、除草,从而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及化肥等化学品用量.甚至可实现完全不用.从而减少有害物质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巢湖市稻鸭共作技术,主要包括共作配套建设、鸭苗育雏投放、水稻育秧及移栽、田间管理、效益分析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家致富》2011,(23):8-9
稻鸭共作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生命活力较强的杂交役用鸭在稻田进行捕食,为水稻捕虫、除草,从而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及化肥等化学品用量,甚至可实现完全不用,从而减少有害物质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应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王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43-2343,2360
通过新疆农一师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土壤养分和试验地土壤、所产大米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指标.结果发现,除土壤速效磷含量外,稻鸭共作稻田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均比常规耕作稻田有所增加;生产环境和所产大米均符合生产有机大米的国家标准.初步表明,该区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实现水稻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且生产出有机大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水稻抽穗才提上来,充分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吃掉田间的杂草及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对水稻起“按摩”作用,同时,鸭子不停的活动起到了增氧的效果,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稻谷及鸭肉,它是一项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稻田养鸭不是同一个概念和内容,后者是当稻苗生长分蘖末期时,白天把鸭赶入稻田,晚上收上来,放鸭时间短,鸭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化肥、农药、除草剂必需施用,另外,鸭的品种是一般的家鸭,不是专门役鸭。稻鸭共作技术由江苏省引智系统自日本引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