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农网"低电压"产生原因1.1电网建设未能同步线路是向客户输送电能的通道,确保畅通才能保障电压质量。配电网络结构直接影响供电质量,建设较早的配电网络普遍存在供电半径过大、迂回线路与单相供电线路多、导线线径偏小、接线混乱等现象,当用电负荷较重时,极易造成末端客户电压偏低。1.2供电容量无法满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客户用电负荷迅速增长,户均容量不均匀,加上配电变压器未能建设在用电负荷中心,造成末端客户部分出现"低电压"。  相似文献   

2.
1产生"低电压"现象的原因造成10 kV配电线路末端"低电压"主要原因是电源点分散、线路长、供电半径大、线路主干线径细、所带负荷大等。造成配电变压器"低电压"主要是配电变压器处于超出10 kV线路供电半径的末端,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过长、线径普遍过细,超负荷运行;配变无功补偿能力不足,造成功率因数低,致使部分用户端电压偏低。  相似文献   

3.
1 台区产生低电压的原因 (1)随着农村经济长足发展,村民建房增多,线路供电半径增大,末端负荷增加,未新增台区前用电负荷大量接入,致使末端电压低,造成台区低电压. (2)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低电压.低压三相系统中存在单相供电,且一些台区单相重载,导致三相不平衡,这是农村低压线路低电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香明 《农村电工》2014,(10):37-38
<正>1台区低电压的原因及分析1.1台区产生低电压的原因(1)供电半径大。中压线路供电半径过大,线路压降增大,中压线路的末端电压偏低,进而造成配电变压器的出口电压低。低压配电台区供电半径大,低压线路压降增大,导致低压线路的末端电压低。(2)导线截面积小。中压线路由于选型标准较低,导线较细,线路压降大,引起线路的末端电压偏低,进而造成配电变压器的出口电压低。由于低压线路、接户  相似文献   

5.
正入夏以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农村地区的农田排灌负荷随之增长,农网的线路负荷也在攀升,如果农网的线路供电半径较长而负荷主要集中在末端则极易出现末端"低电压"问题,因此应提前采取措施应对"低电压"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决农村电网末端电压过低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网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大、负荷不稳定的现状,该文介绍了通过应用数字电低压补偿装置改善低压线路末端电压质量的方法,并对采用数字低电压补偿装置与采用延伸10kV线路并安装传统变压器的经济技术作了相应比较。  相似文献   

7.
1临湘电网6~10kV无功分析临湘农网目前共有6~10kV配电线路31条,1016km,配电变压器956台,103490kVA。除6条用户专屏专线外,其余25条均属公用线路。该25条线路广泛采用树干多分支单向辐射供电方式。绝大部分公用线路的特点是:负荷率低,季节性波动大,供电半径长,功率因数偏低,导线主干分支线径偏小,线路损耗高,末端电压质量差。长期以来,由于配网无功补偿只限于大用户及周okw以上力率考核户,对大多数用户、农业负荷没有严格执行力率考核及无功补偿的要求,同时农网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无功容量投入,致使目前农网的力率较低。为…  相似文献   

8.
蓝田地区早期农网改造标准低,变压器布点少,局限于每个村组1台变压器,在10kV供电半径及电压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由于新农村建设、新规划住宅等原因造成负荷中心偏移,使某些线路的低压供电半径过长,形成低电压现象,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蓝田供电分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督导“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以满足蓝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为目的,以改善农村客户端电压质量为重点,加强对农村用电特性及需求的分析,坚持电网建设改造与精益运行管理并举、薄弱点整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农网一般供电线路半径较长,供电变压器容量较小,供电线路的线径较细,无功补偿设备少,线路电压损失较大,加之。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农村用电不断攀升,用电负荷大幅增长,线路末端电压低的情况越发严重。  相似文献   

10.
该文针对农网35kV变电站布点不足与10kV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问题,为适应农村电网负荷发展的需要,探索一种投资少、易施工、见效快的解决10kV线路长距离送电造成电压低的方法,通过试点开展35kV变电站配电化应用研究,寻求一种解决10kV线路供电半径长而导致台区低电压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分析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1)农网进行改造,应合理规划,制订科学的实用的改造方案。以往农网负荷密度小,供电半径偏大,导线截面较细,卡脖子线路、迂回供电线路普遍存在。这样末端电压在高峰时一般较低,极易造成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因电流过大而烧毁,电视机等音像设备,常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农网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大、负荷不稳定和功率因数低的现状,介绍了如何选用自动调压器(SVR)降损节能和改善10kV远距离线路末端电压质量的方法,并对自动调压器的构造和特点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农村配电网由于供电半径较大、负荷分散和三相电源不平衡等因素,容易造成末端电网电压偏低的情况,如何利用分布式光伏电源实现提升末端电网电压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村末端电网低电压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借助ETAP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建立实现分布式光伏电源提升电网末端电压的仿真模型,分析不同位置光伏电源接入对电网末端电压的提升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系统验证可知,分布式光伏电源容量接近接入点额定负荷容量时,接入点越接近电网末端,电压提升效果越明显;线路长度越长,电压提升效果越明显。本研究对解决农村末端电网低电压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地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全面的农网改造工程.笔者结合规程要求和工作实践,浅谈农网改造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供同行参考.1 合理规划,制订改造方案以往农网负荷密度小,供电半径偏大,导线截面较细,卡脖子线路、迂回供电线路普遍存在.这样末端电压在高峰时一般较低,极易造成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因电流过大而烧毁,电视机等音像设备,常因电压过低而不能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农村低电压、供电卡脖子等问题日益突出。笔者现结合湖北省十堰供电公司实际,就低电压现象成因和治理重点工作谈点浅见。1低电压现象成因1.1因农网基础薄弱造成低电压现有农网设备设施多运行年限长,高压变电站布点不足,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大,线径小且老化严重。因线路输送距离长、线路输送容量小、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造成低电压现象较多。根据统计,农村地区户均容量低于0.8 kVA的占比65%,低压供电半径超标比例86%,低压主干线截面积不符合标准的占比75%。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以来,国网山东临朐县供电公司,以提高农网电压合格率为出发点,以提升居民用电质量为落脚点,走好"三步棋"全力推进农网低电压治理,效果良好。1走好"实时检测、跟踪分析"棋充分利用智能配网监控平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取实时数据监测实时电压,每日对过负荷台区进行统计分析和跟踪考核,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调整配电变压器挡位、调整三相负荷平衡、改造超供电半径和老化供电线路、电容补偿等措施,全面提高电压合格率。2走好"质量管理、技术管控"棋加强供电电压质量管理,合理配置配电变压器容  相似文献   

17.
1 电网结构优化1.1 供电范围的优化农网35 kV及以上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应不超过下列要求:110 kV线路为120 km,35 kV线路为40km.中压配电网线路应依据DL/T5118《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确定合理供电半径.县城中压配电网线路供电半径不宜超过4 km,乡村中压配电网线路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 km.农网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不宜超过500 m,县城及经济发达地区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50 m.农业排灌和用户特别分散的地区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可适当延长,但应满足电压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8.
1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1.1电压等级的选择宜就高避低,降低线路损耗目前,我国的电网结构是把60kV(35kV)的电压等级,经二次变电所降到10kV,以10kV电压等级作为配电网。再经10/0.4kV变压器降压后送到用户使用。所谓就高避低,就是对用户供电的电压,尽量采用高一级的电压,避免损耗较高的低电压。以往的电网结构中,由于农网负荷少,所以二次变电所数量少,10kV的线路较长,很多线路已远远超过10kV的经济供电半径和经济供电容量。有的地区0.4kV低压电网也大大超过其经济供电半径。由于占线损电量的80%~8…  相似文献   

19.
1导致供电"低电压"的原因农村电网结构较薄弱,个别区域存在变电站布点与区域负荷中心布局存在着不合理,部分10 kV馈线负荷重、线路长,首端线路电压偏高,末端电压偏低。在农村电网中,由于部分台区供电半径大,供电面广,低压线路线径细、截面小,下户线设计标准低,且设计电压等级以220 V偏多。近几年随着家电下乡和农村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20.
1原因分析1.1供电设备本身原因(1)供电设备年久老化。部分农村地区供电线路、台区运行时间比较长,出现线路老化、绝缘能力降低等情况,一旦出现刮风下雨或负载稍微增大的情况就发生跳闸,造成部分用户出现低电压和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2)供电半径过大。由于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房屋或其他用电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增加,造成部分台区的供电半径不断被拉大,从而造成供电半径较大地方的用电电压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