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崔永 《新农业》2023,(7):71-73
朝阳市政府为了迅速控制风沙,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在中德合作贷款项目“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实施了“辽宁省朝阳市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具体有,稀疏林地栽植、生态岛造林、封山育林、抚育间伐。目的是促进林木生长,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抗干扰能力。在技术上实现了突波,体现了与国内技术不同的特点。由于管理到位、监测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求,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森林河南和山青水秀汝南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脱贫攻坚、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汝南县以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汝南,助力中原森林城市群建设为目标,依托省级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国家和省市县四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围绕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规划了生态廊道、城郊绿化、乡村绿化、农田林网四大建设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8.6个百分点,达到30%。  相似文献   

3.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该文对毕节市12个示范乡镇、130个示范村的森林覆盖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森林覆盖分布不均、村庄绿化覆盖率参差不齐、考核指标难度较大等问题,提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紧盯乡村振兴涉林目标等发展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芦溪县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契机,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文化提升和产业发展3大要素,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和生态保障。芦溪县从以下几方面创建省级森林县城、打造生态宜居芦溪。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建设宜居丹城,南丹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部署。该文对县域森林资源、城区绿化、乡镇及村屯绿化等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南丹县所具有的创森优势、劣势,并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林药间作穿山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东北地区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以往人工造林物种单一,密集集中,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繁衍,影响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发展,致使许多林地药用植物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新一轮绿化紫金大行动的重要手段。通过绿化美化构建高质量的乡村生态景观,为农民塑造更和谐优美的宜居环境。本文以紫金县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为研究范本,首先分析了该县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的建设思路,并阐述了其建设原则,最后结合当地环境和实际情况提出紫金县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阐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是在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为村民营造舒适美丽的生活环境,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完善乡村生态文明体系,本文针对我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垃圾处理方式不科学、污水排放量大以及乡村绿化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提出从意识培养、资金投入、措施改进三个方面探索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新路径,以期加快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正>自2007以来,随着静海县"生态立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造林绿化热潮,全县造林绿化面积每年以10余万亩的速度增加。"十一五"期间,5年完成造林42.3万亩、3 326.6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9.9个百分点,造林总量超过前50年的总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静海县生态宜居区及天津市生态城市定位相比,该县造林绿化仍有一定的差距。笔者通过对近年林业栽植情况的分析,总结出静海县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通过总结国有林区造林绿化的近自然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生态学理论、水土保持学理论和"新林业"理论,认真分析了目前造林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适应林区造林建设具体建议,其对基层林区工程造林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7年-2019年在祁连山东段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实施区调查研究了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环境和森林火险等级变迁。结果表明: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实施造林封育后,植被盖度、生物量、群落高度、地表土壤相对含水量、地上1m处空气湿度和森林火险等级随着封育年份的增加而提高;物种数量、地表温度、地上1m处风速和光照强度随着封育年份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村庄。通过对北京市美丽乡村绿化的研究分析,总结适合本地区乡村绿化的设计策略。希望有助于推动美丽乡村绿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乡村环境绿化中,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绿化布局不合理、树种选择不当、后续管理和养护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乡村绿化效果差,成果保存不理想,环境改善不明显。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绿化中引入园林绿化理念,通过借鉴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措施,因势造景,因地植树,增加绿量,加强养护管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森林既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如森林覆盖减少,物种灭绝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化石能源枯竭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面对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森林可持续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和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是世界林业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造林质量是造林绿化工程的生命线,事关绿化工程的成败.因此,如何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提升国土绿化水平,成为林业生产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当前造林绿化工作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提高造林绿化质量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改善树种结构,构建稳定的森林群落.坚持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充分发挥自然力对森林植被的修复作用,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效.坚持良种壮苗,从源头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坚持精细作业,科学整地、合理施肥,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坚决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笔者通过深入调研所在地区"竹乡美丽庭院"实践案例,发现当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如下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缺乏持续资金保障;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规划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的观念落后、参与性不高;从事乡村振兴的专业性人才缺乏等,进而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就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分析了菏泽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归纳总结出适宜菏泽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种植业为中心的产业带动型、一二三产融合带动下的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型、传统文化与农旅融合型、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的产业带动型等几种主要发展模式;提出加强菏泽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沈阳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建设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辽宁省沈阳市在2014年已经开始进行生态宜居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为完成西峡县森林城市建设暨大造林大绿化目标,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空气质量,加快推进森林村庄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绿色美丽丹水,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规划先行,合理布局。2019年冬,丹水镇党委、政府就提前谋划,请西峡县林业局专业人员结合丹水镇村庄区位、基础设施、布点规划等综合因素,对各村植树造林绿化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并将植树规划与森林村庄创建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固原市原州区以"建设绿色原州、创建生态宜居家园"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原州区造林绿化水平为主线,以切实提高原州区森林覆盖率为核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降雨量、不同立地条件的未成林和宜林地,按照精准造林的要求,建立从造林开始一直到转化成林的管理机制。通过推行精准造林体系,切实提高造林成效和未成林转化率,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原州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