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广大北方麦区,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区,即年降水量在6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和年降水量400~500 mm的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一般可一年两熟,如山东、河南等实行小麦—玉米—小麦种植模式,而半干旱地区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如西北黄土高原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及其他因素影响,旱地小麦的产量较低,影响小麦总产的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条件特点:一是生长季节降水少;二是往往旱薄相连、肥力不足限制了有限降水的利用;三是耕作管理  相似文献   

2.
受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的限制,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到麦播面积的6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地力的提高,洛阳市旱地小麦的产量逐步向水浇地小麦靠近。因此,加深对现有生产水平上旱地小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已成为当前洛阳市在小麦栽培和育种上的迫切需要。本试验通过简单分析洛阳市旱地小麦品种洛旱19号在4种播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比较,以期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特点及抗旱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洛阳、三门峡、郑州、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新乡、安阳、鹤壁、济源等地,近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播种面积1 600多万亩,占全省麦播面积的20%以上。旱地小麦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缺水,在正常年份旱地小麦产量可达300 kg以上。近年来,由于不断培肥地力、改进耕作制度,部分旱肥地小麦在降水较好的年份,小麦产量和水浇地小麦产量不相上下,亩产也能达到50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5.
频繁的旱灾是制约洛阳旱地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此,通过采用塑料管填土种植、无色塑料棚控制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底墒水及各次模拟降水的特殊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生育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对其产量影响极大,且在降水相同条件下,底墒水增加,小麦产量亦随之提高。因此,在丘陵旱地小麦生产中应特别注重蓄水保墒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北方旱地冬麦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及其他因素影响。旱地小麦产量较低.影响小麦总产的提高。多年早地高产攻关证明,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可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旱地小麦“早、深、平”高产栽培技术适合于山东省及黄淮海冬麦区.“早”是指肥料早施,“深”是指肥料深施,“平”是指旱地小麦采用平播技术。  相似文献   

7.
洛阳旱地小麦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丘陵旱地小麦面积大,占总面积的60%以上,产量低而不稳,土壤肥力是旱地小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针对丘陵旱地小麦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旱薄地小麦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艳梅  陈海涛  周翔  陈波  刘莉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91-15192
利用1970—2008年六盘水市的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六盘水市小麦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水近39年小麦生长季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小麦的相对气象产量变幅较大;2~4月的降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中等强度或重度倒春寒及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9.
丘陵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与促根增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丘陵旱地小麦全生育期所需水份全靠自然降水。因而,旱地小麦的根系发育状况决定着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直接关系着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研究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发育规律和增根、促根深扎的措施,对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有重要意义。豫西丘陵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已有一定研究。我们除观测小麦一般的根系生育规律外,着重探讨各项增产措施对其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根系发育与地上部产量的关系。本文内容仅是1987和1988年两个年度的初步研究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国旱地小麦常年降水量少且分配不均,如何蓄水保墒尤其是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生育期土层水分含量,以供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论文旨在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贮备水平、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进而为有效利用一年一作旱地小麦休闲期降水,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优化籽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2年连续3年在山西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以运旱20410为供试品种,设置休闲期深翻(深度25-30 cm,DT)、休闲期深松(深度30-40 cm,SS)、对照(休闲期不进行任何耕作处理,CK)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休闲期深翻、深松对旱地冬小麦0-300 cm土层水分含量、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结果】休闲期耕作较对照提高播种前0-300 cm土层蓄水量,枯水年提高63-91 mm,平水年提高41-70 mm,丰水年提高54-74 mm;休闲期耕作较对照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枯水年提高981-1 330 kg•hm-2,平水年提高883-1 089 kg•hm-2,丰水年提高1 256-1 457 kg•hm-2。且枯水年、平水年深翻效果较好,而丰水年深松效果较好。休闲期耕作较对照显著提高平水年、丰水年小麦花后旗叶谷氨酰合成酶(GS)活性、花后5-15 d旗叶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籽粒GS、GOGAT活性。休闲期耕作较对照提高平水年、丰水年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蛋白质含量,提高枯水年、丰水年谷醇比,提高不同降水年型籽粒蛋白质产量。休闲期深翻处理枯水年籽粒蛋白质产量,平水年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深松处理;休闲期深松处理丰水年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蛋白质产量、谷醇比显著高于深翻处理。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耕作条件下,开花期土壤水分影响了旗叶GS、GOGAT活性,尤其是旗叶GS活性,旗叶GS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关系密切,开花期土壤水分与籽粒球蛋白、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关系密切,尤其是谷醇比与开花期深层土壤水分的关系较密切。【结论】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提升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贮备水平,如播种前土壤蓄水量和开花期土壤蓄水量,从而提高产量、优化品质,其中枯水年、平水年以休闲期深翻效果较好,丰水年以休闲期深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正>河南省豫西旱作麦区受自然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整地播种粗放,小麦产量年际间差别较大。为了提升旱地小麦播种质量,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2014~2015年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要求,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孟津县进行了以播种机械为载体的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示范,引进两种小麦复式播种机械,与当地常规旋耕播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验证各种播种方式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豫西典型旱区定点茬子麦田的土壤含水量、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关系以及农家肥作用的多年研究,初步看出以下几个事实:一是在自然降水相同条件下,小麦产量越高,土壤含水量基本上呈递减趋势。土壤内平均水分含量0—100cm内的要比100—200cm内为少。二是在试验处理限定范围内,施肥量越大土壤肥力越高,产量也越高。在自然降水相同条件下,施肥区平均每毫米自然降水生产的小麦要比对照提高158.8%。三是配方施肥加上增施农家肥的处理区土壤容重明显降低,有机质显著提高,比配方不施农家肥的处理区增产18.1—37.3%。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使豫西旱地茬子麦大幅度增产的突破性措施就是配方施肥加农家肥,也是豫西旱地小麦生产的第一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旱棚控制条件下的水肥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a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地农业N、P、不的耦合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根据回归模型,初步确定了在底墒一定条件下不同降水年型的最高产量和最适肥料投入量。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对冬小麦产是影响最大,肥料对产量的效应因投入量不同而不同,在低于最适投入量时,N的增产效应大于P;而高于最适投入量时,N、P均有负增产效应,P的负效应大于N。  相似文献   

14.
正旱地小麦因干旱缺水,供肥供水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但却蕴藏着很大的增产潜力。那么,如何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呢?一、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一般在整地旱、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  相似文献   

15.
灌水次数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次数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成穗数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和成穗数逐渐增加。洛旱6号和洛旱7号各灌水处理间小麦产量W1(灌1水),W2(灌2水)处理显著高于W0(不灌水)处理,而W1,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水次数对不同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同,洛旱6号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并达显著差异;洛旱7号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洛旱6号湿面筋含量W0和W1处理显著高于W2处理,W0与W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洛旱7号湿面筋含量W0处理显著高于W1,W2处理,W1,W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稳定时间表现为洛旱6号和洛旱7号各灌水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1-566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与生育期覆膜播种对土壤水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旨在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覆盖调控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较不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0~28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深翻下全膜覆盖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可显著提高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提高57.6%,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总之,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下全年覆膜技术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和有效利用生育期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适合旱地麦田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晋麦47为对照,选用HM 385、西农6082、旱丰115、普冰476和西农418等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为材料,通过测定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体积分数(Ci)、蒸腾速率(Tr)和SPAD值等植物生理指标,比较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旱地条件下Pn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M 385在3个生育时期的旗叶平均Pn、Gs、Ci、Tr、SPAD值均最高,分别较对照高8.7%、21.8%、6.6%、6.7%和15.2%,其次是西农418,而西农6082、旱丰115和普冰476表现一般;各基因型小麦产量表现为:HM 385对照西农418西农6082普冰476旱丰115,5个基因型小麦产量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旱地冬小麦开花期Pn与小麦产量相关性(r=0.709)达极显著水平。可见,HM 385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可以作为旱地条件下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在旱地冬小麦高产品种的选用中,小麦开花期旗叶的Pn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临夏州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夏州小麦主要种植在旱作区,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春旱和初夏旱发生频率高,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临夏州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关键所在。为此,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临夏州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8-2012年连续5 a旱地春玉米栽培方式试验,观察影响旱地玉米产量的限制因素,总结出能够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高产稳产,优化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旱砂地春小麦不同肥力条件下白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发病后小麦的产量与氮肥的关系比与磷肥的关系密切,氮肥水平越高,旱地春小麦白粉病发生相对越严重,产量相对较低;氮磷互作有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而氮肥75.0kg/hm2 磷肥300.0kg/hm2处理的病情指数较低,产量相对较高,表明合理的氮磷肥配施可降低小麦白粉病病情,提高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