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  相似文献   

2.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3.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4.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  相似文献   

5.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3、湿润强根。与传统技术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灌溉技术,大幅度减少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1-3]。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等特点。此外,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即移栽时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间错窝,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4]。  相似文献   

7.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8.
水稻节本增效强化栽培体系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水稻强化栽培理论在我区进行实践应用,找到适合我区特点的强化栽培体系,即采用小苗移栽(2叶1心到3叶),少本稀植(5株/穴),可以使水稻产生更多的分蘖,增加单穗产量,从而达到高产和节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杂交籼稻在高海拔地区的生长特点,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方法对中优838、香早优2017、京福I优明86进行了最适种植密度和最佳移栽叶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安顺地区进行强化栽培,应选用穗粒兼顾型品种和穗重型品种,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通过适当提高栽植密度(9 000~10 000穴/667m2)、增加有效穗的方式,进一步优化穗粒结构,协调源、库、流关系,充分发挥其在穗粒数方面的优势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滹沱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和水稻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滹沱河流域的气候特点研究了水稻高产技术关键:①选用分蘖成穗力强,灌浆快和结实率与干粒重高的品种;②旱育壮秧,适当稀植,促进早分蘖,多分蘖,增加有效分蘖和早成熟;④合理增加群体密度;④重施基肥促分蘖。  相似文献   

11.
康淮 《农技服务》2002,(10):10-11
<正> 双低油菜大苗稀植高产栽培是在传统育苗移栽基础上,受西瓜嫁接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启发摸索创新出的一项栽培技术。该技术增产潜力大,高产稳定。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1、适时早播育大苗 双低油菜的生育特性与普通油菜有明显不  相似文献   

12.
水稻钵苗机插是采用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株距均匀无植伤地移栽于大田的先进技术。钵苗机插具有秧龄弹性大、秧苗素质好、植伤轻、分蘖早生快发的优点,有利于水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肥西县通过2014-2015年示范种植,已初步探索并研制出适合肥西县稻麦两熟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水稻钵苗机插方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有明显技术优势,对确保水稻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介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特点,然后就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从培养秧苗、适时栽培、合理稀植、平衡施肥、科学用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农民朋友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杂交中籼Ⅱ优838和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四个栽植密度,研究了两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进而提出稀植栽培对穗型较大和分蘖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4个栽植密度,研究了该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另外,信杂粳1号稀植栽培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利用钵体盘育苗进行人工摆栽栽培技术,是目前水稻栽培技术中比较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栽培基础上又一项新的栽培技术。它具有秧苗根部营养面积大,移栽营养块不散,分苗不伤根,栽后行直苗正,群体分布合理,返青快,分蘖早,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结实率,抗旱增产  相似文献   

17.
袁育英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08-109
5年试验示范表明,粳杂秀优5号杂种优势明显,感光性较强,耐肥抗倒,作移栽与直播栽培,表现超高产水平,以适穗大穗途径高产,配套以早播稀播育壮苗,稀植促早发,前促中控后稳肥水管理,强化个体协调群体以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软盘育秧抛栽具有秧龄短、带土、带肥、浅植,无植伤移栽的特点,缩短了返青期,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低节位分蘖,成穗率高,提高大穗比率,有利高产、稳产。并且具有省工、省力和省秧田、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深受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杨艳丽 《云南农业》2005,(10):28-29
水稻免耕栽培是一项全新的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的根本区别在于几年内不用对土壤进行翻耕,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含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秧苗栽后早生快发,生长健壮,低位分蘖多,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实现高产。2000 ̄2004年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了适合我区农业生产特点的以软盘育秧,全层施肥,适当稀植,合理管理为核心的水稻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双低油菜大苗稀植高产栽培是在传统育苗移栽基础上,受西瓜嫁接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启发摸索创新出的一项栽培新技术。该技术增产潜力大,高产稳产。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1.适时早播育大苗  双低油菜的生育特性与普通油菜有明显不同,如苗期生长缓慢,抽薹开花迟等。适时早播可有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