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被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在北京、山东等地,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和凉面,因为这时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  相似文献   

2.
正大暑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其意是:大暑时,一候萤火虫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2020年的大暑节气是7月22日。  相似文献   

3.
<正>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2014,(15):8-8
节气农事及时提醒——大暑节气农事建议7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大暑"。值"中伏"前后,大部分地区旱、涝、风灾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和田间管理等任务最重。此时要适时收获早稻,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为双晚稻争取足够生长期。同时应注意防治纹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7月23日《综合信息版》点评:《农家致富》手机报在每个节气到来之时都会及时提醒,告知该节气内农事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正"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的到来,标志着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是个气温类节气。寒就是寒冷,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恰在小寒节气内。小寒时节的明显特征是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刮西北风。这么冷的节气,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之外,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相似文献   

6.
利用孝义市气象站1975 ~ 2013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24节气”平均气温及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孝义市“24节气”平均气温呈准正态分布的单峰型特点,后19年(1995~2013年)比前20年(1975~1994年)气温普遍升高,最热和最冷的节气前20年为大暑和大寒、后19年为小署和小寒;相邻节气的平均气温变量曲线是单峰单谷型;小署、大暑、小寒、大寒、处暑5个节气平均温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后19年中,除小满、大暑、立秋、寒露、大寒5个节气降水量大于前20年降水量外,其余节气降水量均小于或接近前20年降水量;前20年降水量较大的节气出现在夏至、白露、秋分,而后19年降水量较大的节气出现在大暑和立秋;前20年大寒节气均无降水,后19年小寒节气均无降水.  相似文献   

7.
侯亚红  路爽  张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6-9917,9992
[目的]分析辽宁省"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方法]采用辽宁省56个测站195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近59年"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结果]辽宁24个节气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准正态分布单峰型,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小暑节气次之;小寒是全年最冷的节气,大寒节气次之。辽宁24个节气中的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清明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4.9℃,降温幅度最大是立冬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5.1℃。与气温关系密切的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处暑节气的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1951~1980年各节气平均气温与1981~2009年的相比,有22个节气平均气温上升,1个节气平均气温持平,仅有1个节气略有下降,节气平均气温升幅是0.66℃。[结论]该研究为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7月农事     
7月节气是小暑与大暑,多晴热高温天气,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的月份,易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9.
7月农事     
正7月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时至小暑,盛夏已至,颇感炎热。小暑前后,暴雨日数增多,常有大风、冰雹相伴出现,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睛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时至大暑,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暴常见,高温频繁,注意蓄水抗旱、防雹防洪。  相似文献   

10.
正椒江葭沚是一个位于台州湾内的古老渔镇,这里的渔民千百年来以出海捕鱼为生。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富绅黄楚卿出资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后,每年逢"大暑"这一天,此地渔民便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近年来,葭沚的"送大暑船"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它那热烈张扬的社火祭祀和表演场景吸引着周边成千上万群众的目光,而在许多民俗学家看来,至今它身上依然是"古风犹存"。  相似文献   

11.
7月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时至小暑,盛夏已至,颇感炎热。小暑前后,暴雨日数增多,常有大风、冰雹相伴出现,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睛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时至大暑,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暴常见,高温频繁,注意蓄水抗旱、防雹防洪。  相似文献   

12.
7月农事     
进入7月份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时至小暑,盛夏已至,颇感炎热。小暑前后,暴雨日数增多,常有大风,冰雹相伴出现,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时至大暑,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暴常见,高温频繁,注意蓄水抗旱、防雹防洪。  相似文献   

13.
<正>"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民间常这样形容小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等等。民俗渊源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  相似文献   

14.
固原市原州区用30年地面观测数据计算了24节气中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值,结果发现如下特征:大寒、立夏、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冬至等节气有多个气象要素的极值出现;每个节气及邻近2天内主要气象要素存在1次~2次扰动的比例达到96%;最高气温出现的大暑比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夏至晚1个月,最低气温出现的大寒比太阳高度角最低的冬至亦晚1个月。  相似文献   

15.
正"立冬"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时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农历十月,作为节气点的立冬,就在这个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固原市24节气的气象要素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固原市原州区用30年地面观测数据计算了24节气中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值,结果发现如下特征:大寒、立夏、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冬至等节气有多个气象要素的极值出现;每个节气及邻近2天内主要气象要素存在1次~2次扰动的比例达到96%;最高气温出现的大暑比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夏至晚1个月,最低气温出现的大寒比太阳高度角最低的冬至亦晚1个月。  相似文献   

17.
7月农事     
<正>7月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时至小暑,盛夏已至,颇感炎热。小暑前后,暴雨日数增多,常有大风、冰雹相伴出现,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睛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时至大暑,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暴常见,高温频繁,注意蓄水抗旱、防雹防洪。  相似文献   

18.
正"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压轴节气,大寒的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个时节,农民在地里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做准备,在家里则忙着过年的准备。防寒:鸡汤糯米饭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营养品食用,从大寒开始吃上一碗糯米饭就算是补身体  相似文献   

19.
7月农事     
正7月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时至小暑,盛夏已至,颇感炎热。小暑前后,暴雨日数增多,常有大风、冰雹相伴出现,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时至大暑,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暴常见,高温频繁,注意蓄水抗旱、防雹防洪。该月日平均气温26.8~28.1℃左右,雨量150~205 mm左右。农事  相似文献   

20.
7月农事指南     
7月有"小暑"、"大暑"两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天气开始炎热,今年小暑时间为公历7月7日;大署是一年中最热的开始,今年大暑时间是公历7月23日.小暑前后,暴雨天数增多,有时还会有大风、冰雹相伴出现,多连晴高温天气.时至大暑,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暴常见,注意蓄水抗旱、防雹防洪.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作物生长最快,为夏收、夏种、夏管大忙季节.从一些农事谚语中可以看出7月农事重点:"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