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七星分公司通过利用水稻、鸭子共育,实现生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和鸭子养殖。鸭稻共育生态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鸭子之间同生共长关系构建起来的一种立体种养生态农业系统,在水稻分蘖盛期时将鸭子放入稻田中生活,直到水稻抽穗期将鸭子赶出稻田,通过以田养鸭,以鸭促稻,兼顾鸭子的成长和水稻的生长,达到动物和植物同生共育,改变传统稻田单一种植模式,实现"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零增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水稻与鸭子双丰收,从而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株,并将粪便排放在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的目的,而且生产的稻米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技术是根据水稻生育期内特点和鸭子喜水好动觅食生活习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种养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稻鸭共育互促、互补作用,最终达到稻、鸭双丰收。通过鸭子在稻田的活动觅食,起到除草、防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嬉戏、觅食、养身长肉的栖息环境,田内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降低了养鸭成本。鸭粪肥田、避免污染环境,并为水稻健壮生育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鸭子不问断的活动可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应;同时以鸭粪便肥田,实现稻鸭双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07—2009年以来,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进行了稻鸭共作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稻鸭共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总结稻鸭共育生产技术的优点,介绍该技术的实施要点,包括稻田选择、鸭子和水稻的品种选择、水稻栽培技术、鸭子围养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促进稻鸭共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效果 ;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 :将雏鸭放入稻田后 ,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 ,无论白天和夜晚 ,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 ,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 ,日本鹿儿岛市桂…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闽北单季稻田稻鸭共育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生产绿色稻鸭产品为目的的稻鸭种养复合新技术。即利用鸭子在稻株间捕虫、吃(踩)草、耕耘,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并刺激水稻生长发育,同时利用鸭子排泄物作为稻田的追肥,促进水稻健壮生育。2004年6~9月,我们在光泽县崇仁乡池湖村单季稻田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试验,面积4086m^2。  相似文献   

10.
<正>稻田养鸭是一种生态型的种养技术,就是利用水稻田的特殊环境,在水稻无需治虫除草的前提下,及时放养一批肉鸭,形成与水稻共育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把雏鸭适时放入稻田里,既能刺激水稻生长,又降低鸭子养殖成本,是实行稻鸭共栖双丰收的一项种养配套新技术。通过互利互补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生产出食味好、绿色生态的优质稻米,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  相似文献   

11.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育是一项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为中心、家鸭放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种养模式。通过稻田放养雏鸭,让其在稻株间自由地觅食杂草、昆虫等,使鸭子可以少喂饲料,鸭粪成为稻田有机肥料,同时鸭子不断搅浑水面,起到增加土表氧气、促进水稻发根分蘖的作用,形成稻鸭互相依存,共同生长发育。最终获得无公害稻米和鸭肉食品,实现稻鸭双丰收、双增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有机农业生产新模式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是,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育技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稻鸭共育是一项能帮助农民现实双赢的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有利于减少稻谷害虫,种植优质稻米,鸭子在稻田中获得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健康无污染鸭子。本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几点合理的技术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育了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的研究成果。该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通过在稻田放养雏鸭,让其在稻株间自由觅食杂草、昆虫,鸭子可以少吃饲料,粪尿成为水稻肥料,使水稻少施农药化肥,成为稻鸭互相依存,共同生长发育的复合生态农业,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稻米和鸭肉产品,达到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畜禽种业》2008,4(16):69-69
“稻鸭共育就是在稻田里养鸭,以田养鸭.以鸭护稻.这样既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鸭子长成后,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态农业。”自去年紫阳县农业局在双安乡示范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以来.使该乡的100多户农民尝到了甜头。双河口村的50多户农民在自家的稻田里发展了80余亩稻田养鸭,共喂养鸭子800余只。  相似文献   

18.
正稻鸭共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排出的粪便作为水稻的肥料,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鸭肉,实现稻、鸭双丰收的目的,是一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高产高效生态农业模式~([1-3])。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鸭是一种新型生态栽培技术,主要利用鸭子的生活习性,把经过驯水锻炼的雏鸭日夜放养于移栽不久的水稻田中,为水稻治虫、施肥、中耕、除草,少施化肥、农药,只给鸭子喂少量饲料,让鸭子、水稻在自然状况下共育同长,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20.
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水稻抽穗才提上来,充分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吃掉田间的杂草及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对水稻起“按摩”作用,同时,鸭子不停的活动起到了增氧的效果,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稻谷及鸭肉,它是一项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稻田养鸭不是同一个概念和内容,后者是当稻苗生长分蘖末期时,白天把鸭赶入稻田,晚上收上来,放鸭时间短,鸭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化肥、农药、除草剂必需施用,另外,鸭的品种是一般的家鸭,不是专门役鸭。稻鸭共作技术由江苏省引智系统自日本引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