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依然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需求不足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有必要探寻制约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所在.基于内在机理分析,结合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结果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变化不仅受收入增加、城镇化、工业化等因素的积极影响,政府民生性支出也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明显,其影响效应存在着地区差异和类别差异,从而表现出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并存.其中,政府社会保障民生性支出的挤入效应更为明显,并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而政府医疗卫生民生性支出的挤出效应更为显现;政府财政教育科学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刺激作用较为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消费总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2.
采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9—2013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建立文化消费函数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发现,整体来说,文化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超过了纯收入、文化价格和居住;这些因素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即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最大,文化消费习惯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对文化价格变动最为灵敏;居住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较小。并提出培育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各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加大对西部、中部农村文化供给的财政支持力度,对农村居民进行文化知识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28个省市(不包括上海市、辽宁省和西藏自治区)1995-2013年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资料,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浙江省除外),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的省市要多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挤入效应"的弹性系数大于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4.
采用1985-2010年中国各个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数据特征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从1985年到2010年间整体上呈持续扩大趋势.构建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计量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1—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运用Stata软件,对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该成为新消费刺激的热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观念的改善和城镇居民消费示范效应的显现,农村的消费更加多元化,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未来建立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于刺激新消费热点,以及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来说一直偏低,选取我国1978~2013年的农村人均消费、人均财政支出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通过OLS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总量和分类支出的视角,从宏观层面对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尤其是对以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为主的发展享受性消费的挤入程度要大于以衣食住为主的基本生存性消费;但在民生财政具体分类支出方面影响却存在着差异,即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影响微弱。因此,在稳步扩大民生财政支出比重的同时,应注重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等,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但开拓农村市场需要明确其中长期发展潜力有多大。这样,才能找准开拓的着力点,才能产生明显的效应。不同地区消费需求不同。1998年,由于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上年的1.95:1.37:1缩小到1.94:1.35:1,表明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差异缩小,而东部与中部间的差异扩大。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多年来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消费层次:温饱型、温饱向小康过渡型和小康型。以人口数量计算,这三种消费层次所…  相似文献   

9.
政府支出对扩大农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到底会产生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再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本文运用可变参数模型就1992~2006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992~1994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1995~2006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挤入效应,且这种挤入效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总体来看政府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韩秀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70-17871
基于ELES模型分析了1990~2007年山西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将2008年山西省农村居民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的横截面数据分组后代入ELES模型,分析了2008年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发生的变化;并且用2008年各项消费支出的数据定量分析山西省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的相互价格弹性,来分析山西省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受其他类型消费品价格的变化的影响。最后,从实证中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多方式、多渠道地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利用2009—2014年度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以产出为导向的三阶段DEA模型,综合评价了中国各省份(不含港澳台)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供给效率水平为0.877,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国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绩效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即呈现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又高于中部地区的格局;各省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供给效率值更加集中,呈逐渐收敛趋势;人均GDP、财政分权度、人口密度、地理区位等因素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绩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魏亚男  李飞  卫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38-16239,16247
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阶段辽宁省农村居民各项消费对人均GDP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居住支出处于消费支出的主要地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占重要地位;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缓慢;医疗保健支出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弱。提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扩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政策建议,以此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1990-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基尼系数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基本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的波动性并不是很明显,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全国4大地区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最大,远远超过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因此,加快缩小4大地区间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7~2013年统计数据,选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年期存款利率等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新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利率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有非显著抑制作用;目前抑制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持续增收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为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消费新热点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建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857-6858
基于统筹城乡视角,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选取1985~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性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建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运用计量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滞后1期的消费、滞后1期的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短期均衡关系,当期收入是决定本期消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建议,以提高我国农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筹城乡视角,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选取1985 ~ 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性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建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运用计量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滞后1期的消费、滞后1期的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短期均衡关系,当期收入是决定本期消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建议,以提高我国农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胡宇 《江西农业学报》2023,(12):240-246
基于2005—2017年我国2516个县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和县级层面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县域层面示范区设立与农村居民增收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且经过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西部地区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对东部地区县域农村居民收入为抑制作用;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在中位数以下地区的农民收入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收入在中位数以上地区的农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段冲冲  吴杰 《湖北农业科学》2016,(4):1073-1078,1083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改善民生、刺激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985-2013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建立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曲线,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期范围内,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有微弱的挤入效应;短期来看,也同样具有挤入效应,但存在一定的时滞。在加入城镇化这一变量后,这种挤入效应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的淡漠和疏离,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依附性而产生的预期收入不确定性,以及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产生的以预防风险为目的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则是适合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不多,金额偏小以及对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知之甚少。其制度安排应当引入农业生产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损失,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储蓄,增加农户当期消费。一、农村消费信贷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经济学分析农村消费信贷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一方面是通过农村居民消费效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是通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间接改善来影响农村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机制的微观基础出发,运用协整分析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