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刘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62-1964,1978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构建了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综合评估了白龟山水库湖滨带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龟山水库湖滨带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已经严重影响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其中建设用地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在4、5、6、7、8月末研究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盐碱地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荒地、林地、葡萄地、棉花地)土壤水盐含量及动态变化特征,旨在为该流域盐碱地的改良、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在不同月份间,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含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影响较大且复杂。棉花地、葡萄地、林地的土壤p H值在每个月间均显著低于荒地,而含水率显著高于荒地。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离子构成以Na+、Ca2+为主,HCO3-、CO32-普遍缺乏,总体为:Na+Ca2+Mg2+K+SO42-Cl-HCO3-CO32-。棉花地、葡萄地、林地的土壤Na+、K+、Cl-、CO32-显著低于荒地,并在不同月份间其含量变化较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盐碱土壤水盐含量和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影响较大,但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该地区盐碱土壤水盐含量。  相似文献   

3.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差异日趋凸显,探讨土地利用分区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寻求自身发展优势和平衡国土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土地利用适宜度指标,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划定主体土地利用类型区并诊断其障碍因子.首先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测算县域土地利用适宜度并分析其交互作用,随后运用三维魔方法、障碍度模型进行分区域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土地利用适宜度呈现出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城镇建设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农业发展高值区集中连片分布于河南省东部,生态利用高值区则集中分布于河南省西部地区;(2)河南省多数县域在适宜度交互作用分析中为单一土地利用优势区,且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适宜度间具有明显负相关性;(3)基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与交互关系可将河南省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单一导向区、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城镇建设障碍因子主要围绕人口密度、固定资产投入等指标,农业发展障碍因子则包含土地垦殖率、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生态利用障碍因子则集中于森林覆盖率与生态旅游资源质量指标.研究结果能够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河南农药种子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农药植物有63科133属190种3亚种23变种,其中以双子叶植物为主有56科120属172种3亚种23变种,单子叶植物有5科11属16种,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河南农药植物区系组成中,以北温带、泛热带、东亚分布、世界广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6种为主,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约为温带成分的3/5。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方法]以2000和2015年金钱河流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叠置分析得到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移矩阵;利用Fragstats软件在景观格局分析中采用了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别选取不同景观指数,系统分析了金钱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近15年来金钱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明显变化,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620.33、386.58、45.32 km~2,而水域、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55.34、452.71、44.17 km~2。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始终占据优势,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且破碎程度降低,分布呈现集中化,水域周边的景观要素增多。[结论]流域内水域面积减少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地面积增多,主要转入类型为水域,多为断流的河流以及变小的河道;林地面积的增多以及耕地面积的基本平衡与政府施行的退耕还林、林地耕地保护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短时间内政府政策的导向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景观格局的数量分析上研究区的破碎程度降低,景观呈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山区村域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旨在利用山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进行景观生态设计,达到资源持续利用和繁荣山区经济的目的。该文指出了山区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的原则,分析了山区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在黄安坨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获取7个典型土壤样点,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钾、速效磷、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等。根据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影像图和土壤样点数据4个图层提供的信息和野外调查的结果,对黄安坨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把研究区分成4个区域:农田区域、经济林牧草地区域、林地保护区域、居民点区域,根据区域特点,阐述了每个区域的的土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绵阳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95年TM卫星照片和2005年IKONOS卫星照片作为遥感数据源,阐述了长江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官司河流域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1995~2005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运输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有林地.在短期内,社会经济进步和宏观政策的制订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牛德利  覃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9-17700,17709
目前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优化,而对于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程度或者说满意度的定量评价相对空白。鉴此,尝试在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等方法对村域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
沈宁娟  王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56-11558
从河南省城市化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间的联系,分析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运用DEA-CCR和SBM-Undesirable模型分别计算并对比分析2005—2014年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效率结构变化,设定效率非有效城市的变量改进目标。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程度的失真;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受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影响,时间上具有"先降后升"、"稳定高效"、"回落渐升"3个变化阶段,空间上呈现出"中部聚集—边缘分散"的特征;效率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变动,全省呈微弱进步态势;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不当导致投入冗余、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增加,需按相应比例改进。  相似文献   

11.
以甘南县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相关文献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利用景观这一尺度单元对甘南县域系统土地利用类型按照权属和行政区进行景观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体特征上,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相比,斑块体面积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破碎程度较弱;各行政区中,以甘南镇斑块体面积最小,密度最大,农牧渔场区斑块体面积最大,密度最小.在景观格局特征上,国有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集体区域高,而优势度指数较集体区域低;各行政区中,巨宝乡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平阳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从景观类型分布看,县域整体景观特征是以农牧景观为主体,其中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也都如此,只是分布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各行政区中,国营林场区以林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农牧渔场区以牧草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其余各单位皆以耕地景观为主要类型.从区域景观总体特征看,其东南及南部冲积平原区斑块体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破碎度较弱,而西北及北部丘陵区及漫岗区斑块体较小、密度较大,景观破碎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豆科植物根瘤菌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河南省根瘤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选取 2 9株快生根瘤菌和 34株参比菌株 ,进行了 10 2项表型性状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地理来源、甚至同一地理来源或同种寄主的不同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抗性、耐逆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有 7株菌对链霉素、青霉素和白霉素有较强的耐受性 ;有 2 3株和 2 5株菌可分别耐受 2 .0 g/ L的香酚兰和中性红 ;有 2株菌可在含 5 0 g/ L Na Cl的 YMA培养基上生长 ;有 6株菌在 p H值 11条件下能够生长。在 84 %的相似性水平上未知菌株构成了 2个独立的表观群 ,其中 Cluster 1有 7株菌 ,中心菌株为 H 0 38;Cluster 2有 3株菌 ,中心菌株为 H0 2 6。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系统、物种、遗传 3个层次对河南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南省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等措施 ,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河南省的农业生物资源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2009、2012和2015年这18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和2015年河南省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均值分别为0.957、0.961、0.976,表明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差异不大;影响河南省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面积存在大量投入冗余,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2009年多数城市规模效益处于递减状态,2012—2015年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边缘低、西部地区高东北部地区低的格局,且存在微弱的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合理配置要素投入情况,改善松散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提高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何源浩  李霞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9-14051
采用2004~2008年河南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数据,研究了河南省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年河南省碳排放量的走势以及区域性差异,并结合河南省碳总排放量和碳总吸收量的比较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土地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究昭通龙树河流域废弃稻田湿地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方法]选取水磨、龙树、新街3个乡(镇)有代表性的废弃稻田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度、频度、重要值Ⅳ等作为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指标,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对稻田湿地内的水生植物种类及种群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龙树河流域废弃稻田湿地内现有植物49种,隶属于1...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刻画人类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性的关键指标。以四明山区域2000、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基础,运用多样化程度指数、区位指数以刻画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研究发现,四明山区域土地利用多样化水平和强度比较低,利用类型单一;各镇间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受地形制约较大;60%以上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提升,耕地林地呈现减少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呈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满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固始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对该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优势和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固始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并提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方法,对河南境内黄淮海平原10县(市、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调查到9个系统类型、19个亚系统类型、39个生态系统类型;由其所构成的景观格局中,林农系统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为景观基质,与廊道系统等共同构成了效益良好的农田防护林,为该地区农业的高产、稳产提供坚实保障;景观多样性指数1.053 5,均匀度指数0.479 5,但各斑块的破碎度指数均较大,平均斑块分维数较小.典型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主要受其中草本层的影响;研究结果也表明了河南省黄淮海平原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具有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典型样地法和生态学分析与统计,研究了伏牛山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群落类型内的乔木共有31科48属68种,灌木共有39科68属106种,草本共有37科65属72种;随海拔的升高,乔木、灌木和草本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海拔升高,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降低,且灌木层多样性指数相对于乔木层和草本层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