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区域集中度测算2003—2016年中国林产工业两位数产业集聚水平,并实证分析林产工业两位数产业集聚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1)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处于中度集聚状态,而造纸与纸制品制造业处于低度集聚状态;2)木材加工业集聚度呈上升趋势,而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与纸制品制造业集聚度呈下降趋势;3)中国林产工业主要集聚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广东、山东和浙江等沿海省份,但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分别在广西和四川有较快增长趋势;4)木材加工业集聚水平与其产业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与纸制品制造业集聚与其产业经济增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江西欠发达地区油茶产业发展思路——以江西上犹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出台后,全国各地积极推动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上犹县作为地处江西省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自2009年将油茶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以来,短短两年内,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对上犹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专题调研,探讨欠发达地区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9~2011年吉林省林业产业及其内部三次产业与地区GDP间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对吉林省林业产业与地区经济间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确立了林业产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利于吉林省林业三次产业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米易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提出了壮大区域内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经营加工能力的措施,旨在为攀西地区开展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核桃产业在南方武陵山区大力发展已有年头,栽植规模庞大,仅清江流域的长阳县就号称“百万亩木本油料大县”.以此县为例,多角度分析了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低碳经济得到的重视不断提高。发展林业产业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通过优化,确定了主导产业。但面临产业规模小,增速慢,资源约束等问题。为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探索建立森林碳汇业、拓展外向型经济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促使黑龙江省林业产业早日实现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和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研究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有利于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文中基于2006-2016年我国林业产业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发现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并通过莫兰指数验证了其空间相关特征;使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对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林业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林业综合技术效率途径来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对林业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城史。作为位于仙霞古道发端与钱塘江上游的四省边境城市,衢州成为了北宋末孔氏南迁的驻地与自古商旅必经的中转枢纽,而被衢江三面环绕的古代衢州府城也发展出了复杂的城市河道水系。本文通过对衢州内湖——菱湖的历史变迁探究着眼,记述菱湖入城、扩建、繁盛、衰微与新生的发展变化史实,展现衢州城市水系对社会及经济文化的影响,作为研究江南城市历史发展的新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正>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积极从城市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了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而且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途径之一。只有将文化的延续性与都市生活的现代性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城市园林新文化。因此研究城市园林设计中地区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意义重大。北京园位于七博会室外展区的南侧,是距离入口主广场最近的地方展区,是进入主环路后首  相似文献   

10.
浙江安吉位居"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安吉竹产业在全国竹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安吉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提出安吉竹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浙江省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常宏达  董军 《绿色科技》2019,(2):143-144,151
指出了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房屋建筑陈旧、人居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保护区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建筑修缮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等问题的方法。目标力争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体系,为建筑状况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我国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导入期—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的产业发展模式, 并指出在产业发展模式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促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西部地区的特点和生态建设的性质 ,提出创新产业机制 ,挖掘人才 ,以生物高科技为核心技术 ,充分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构建生态科技产业的途径。提高西部风蚀沙化地的利用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化进程 ,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马沟河河流概况、水环境恶化成因、水环境整治的条件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厌氧+好氧+组合生态技术治理河流污染,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与工业尾水处理的问题。实现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与河道整体景观的和谐统一,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China is globally acknowledged as "Kingdom of Bamboo",and Zhejiang Province is nationally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province of bamboo in China.Systematic and overall analysis is made by the approach of case study on why Zhejiang can get such a marvelous achievement so as to provide significant references and instructions for bamboo development for other countries who desire to learn technologies and know-how from China.The main contributions are concluded as below:1)Quick progress of bamboo technology provides a strong back-up for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2)Governmental supports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including favorable policy,financial support;3)Good relation of bamboo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4)Special soci-economic and humanitarian advantages for bamboo development,including good export environment,dynamic private economy,bamboo industry zone,excellent talents of bamboo;and 5)Quick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mboo market stimulates and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竹产业是我国南方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竹产业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岭西村的竹产业精准扶贫为例,总结了西岭村在依靠发展竹产业进行脱贫中的具体做法,包括:通过低产毛竹改造项目培育竹林资源,成立竹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竹产品品牌,与电商销售平台合作推广竹产品;由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开发竹林休闲生态旅游等。岭西村竹产业的发展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林农收入,消化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岭西村的实践为竹产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植物季相角度分析了植物主题景区游赏受限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包括通过植物配置的方式延长植物观赏的花果期,合理套种观赏植物、开展节庆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以期营造出可供游人长期游赏的植物主题景区。  相似文献   

18.
以龙游县为例,分析了竹业富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绿化和景观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农民素质提高等竹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竹林立地生产力衰退、竹产业链环节的利益分配、竹业生产中的环境恶化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