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2.
龙廷位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7(2):18-21
云南省2000—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省级复查成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历年任务完成率高,面积核实率较好,面积合格率较高;但也存在荒山荒地造林成效差,作业设计质量不高,未能严格按设计施工,自查验收工作不认真、材料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完善作业设计制度、严格检查验收、不断创新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泽州县退耕还林现状的论述,归纳总结了泽州县退耕还林的几种类型,分析了该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为下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工作打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将在今后10年内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按照规划,到2009年,全省退耕还林(草)547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093万亩。增加林草植被1640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256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5.
王钟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1):134-136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政策性最强、工作程序最多、涉及面最广、投资量最大、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一。普洱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时,不同程度的暴露出一些影响退耕还林后续发展的问题,文章对此做了以下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是退耕还林工程跟踪监测的第3年。在2004年度监测资料已收集整理完毕的情况下,为了把握工程实施的真实情况,文章选择陕西省的宁陕和蓝田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干部群众举双手赞成退耕还林政策,工程进展顺利,有关政策落实基本到位,农民生计的依赖性多样化发展,退耕的后续政策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文章指出了县级调查表填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所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宁陕县退耕地区8年之内还林时间太短,应延长补助期限;建议国家单独设立鼠兔防治经费;在预算中必须单列管理经费以保证后续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乌盟11个旗县市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紧紧围绕盟委、行署提出的林草业发展创新思路,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8.
9.
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工程建设总面积81.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4万亩,荒山造林37.3万亩。工程涉及全市6县(区)69个乡(镇)和58个国有(个体)农林牧场、364个行政村,有5.01万户农民(职工)、20.1万人受益。工程建设三年来,我们坚持“大地增绿,河川增水,农民增收”的目标,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一、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改变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首要问题,特别是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粗放经营的边远、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度更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成为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0.
永定区地处张家界市府所在地,区内有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茅岩河风景区等著名旅游景点,具有服务区与景区、城市与农村的多重特性。因此,研究总结永定区实施退耕还林的实践经验,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张家界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意义特别重大永定区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实施退耕还林。该区虽属全省重点林区县,但由于地处澧水、沅水两河流域中、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山高坡陡,溪谷密布,加之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开垦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以及森林的过量采伐,致使植被破坏严重,水…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树种碳汇潜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省2000-2007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设定了2008~2010年间的4种年度造林面积情景。再依据贵州省森林资源清查中不同树种的的历史数据和生长参数建立生长方程,并结合生物量扩展系数、木材密度和碳含量等参数,预测出贵州省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退耕还林主要树种树生物质碳储量及变化。结果表明在2010、2020、2030、2040、2050年,6大造林树种的总碳储量分别达到4.54~4.82TgC、11.02~13.47TgC、14.77~18.92TgC、10.69~21.83TgC、12.52~23.47TgC,占总退耕还林工程的43%-5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榆阳区地貌特征、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状况和植被自然分布特点,介绍了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的10种高效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其中丘陵山区5种,风沙区5种,以期为其他地区退耕还林(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以偏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调查退耕还林地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偏关县退耕地植物共有34科,77属,95种。2000年,2001年和2002年退耕地的植物高度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19.8cm,16.2em,7.0cm;植被相对盖度分别增加了47.6%,42.4%和33.1%.退耕地的植物生长发育速度比对照区快。 相似文献
15.
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其生态综合效益,对后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相关政策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宜昌市2000~2013年退耕还林情况,并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空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为评价指标,系统评价了宜昌市退耕还林情况。结果表明,宜昌市共退耕还林12.21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4.9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97万hm2,封山育林0.29万hm2。造林林分以生态林为主,其次为经济林。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接近,近成熟林面积最大。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表现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地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年生态价值总量为79.07亿元,其中,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为32.19亿元、45.03亿元和1.85亿元。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对忻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志平 《绿色中国(A版)》2005,(16):34-35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形成和培育关系到退耕农户生产、生活以至生存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扶持和培育。应通过退耕地上增加收益、大力发展饲草种植加工业、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就地转化和输出劳动力等方式,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和农民的增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