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紫斑牡丹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var.Papaueracea)又名野牡丹,是牡丹科牡丹属落叶灌木。根为常用中药丹皮的原料,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痛、镇静通经的作用。花形大,花色洁白,花瓣基部独生紫斑,是秦岭林区一典型野生观赏植物,与栽培牡丹亲缘相近。1 紫斑牡丹生物学特性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林区、陕 相似文献
3.
紫斑牡丹种苗快速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名花牡丹的关注与日俱增。紫斑牡丹是我国栽培牡丹的重要原种,对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甘肃的定西、临洮、临夏、兰州等地,紫斑牡丹栽培较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但种苗的快速繁育仍是优良品种产业化的瓶颈。解决这一难题并降低繁育成本,满足市场需要,对促进紫斑牡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甘肃紫斑牡丹大田催花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春季开花两个月后,采用乙烯利促使提前落叶,赤霉素处理花芽,过度追肥及遮荫等技术措施,使甘肃紫斑牡丹品种于9月下旬至10月初在兰州露地二次开花获得成功。处理植株的平均株着花量可达4.5朵。 相似文献
6.
紫斑牡丹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是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原产于中国中西部海拔1 000~2 800 m的山地.榆中和平牡丹园从1967年以来引种收集传统品种,大量杂交培育新品种,在新品种(系)数量上具有了一定规模,在近40万株实生苗木,已筛选出1万多个优良单株,申请登记保护的有500多个品种,像冰山雪莲、捧雪、雪海冰心、关山侠女等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新品种证书,书生捧墨、白碧蓝霞、蓝墨双辉、灰蝶等品种在美国牡丹学会登记注册.从1998年开始榆中和平牡丹园偿试着用芍药根砧嫁接紫斑牡丹育苗获得了成功,且用芍药根砧嫁接苗成活率高,成苗快,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已出圃紫斑牡丹嫁接苗6 hm2,3万多株,苗木均出口国外,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紫斑牡丹种子繁殖的适宜时间及覆盖材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紫斑牡丹适宜播种的时间为8月30日左右,对于适期播种的紫斑牡丹来说,地膜+麦草覆盖是播种繁殖理想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9.
10.
临洮紫斑牡丹繁殖实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斑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因花瓣基部有一明显的色斑而得名,是中国牡丹四大品种群之一。野生品种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和河南西部,栽培品种主要集中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紫斑牡丹是落叶大灌木,有“牡丹王国的巨人”之称,历来有“高可过丈”、“墙里开花墙外红”、“坐在楼台赏美容”之说。3m左右高的牡丹配以直立的的花朵,展示出伟岸挺拔、雄壮威武的形象和昂首挺胸、奋发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辽宁紫斑牡丹不同品种引种适宜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从甘肃兰州引进10个6年生紫斑牡丹品种,种植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内,通过对其物候期、枝条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定期观测,结果表明,物候期延迟了大约15天,青春品种萌动最早,为4月3日;枝条年平均生长量为24.3 cm,比原产地缩短约10 cm;花径平均大小为14.5 cm,比原产地短约5 cm;成花率平均为88.7%,其中玉狮子最高,平均为92.3%.不同品种紫斑牡丹在营口地区都能够良好地生长并开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紫斑牡丹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紫斑牡丹2种主要病害(牡丹灰霉病和根腐病)和2种主要害虫(吹绵蚧、蛴螬),同时介绍了上述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在生产上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丰富景山公园的牡丹品种及其花色,对兰州地区的52个牡丹品种进行了引种,并进行了山坡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牡丹枝条的年生长量为15.00~35.50 cm,叶长为27.50~40.50 cm,叶宽为18.50~40.50 cm,花径为7.50~19.50 cm。紫斑牡丹在景山公园的生长情况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萌芽期(03-25~04-05),4月上中旬是枝条的旺盛生长期(04-05~04-15);4月下旬花蕾初现(04-15~04-25),5月上旬为开花期(05-01~05-10);11月上旬进入落叶休眠(11-01~11-10).试验表明,山坡栽培,紫斑牡丹可以在景山公园内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甘南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通过多年栽培研究,对紫斑牡丹的生长及生活习性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并对其从繁殖、栽培、管理等技术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