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研究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及其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0~40 cm土壤坚实度明显低于平作,0~20 cm土壤体积质量较平作降低2.52%.0~10 cm日均土壤温度较平作提高1.41℃,且随春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三叶期0~10 cm土层质量含水量低于平作栽培,挑旗期至成熟期0~120 cm土层质量含水量高于平作栽培.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产量较平作增产7.27%~34.6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7~4.71 kg/(hm2·mm),节水750 m3/hm2.垄作沟灌栽培对土壤坚实度、体积质量、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是春小麦节水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定额灌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膜和灌水方式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发展节水、高效制种玉米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半膜平作漫灌(A)、半膜垄作沟灌(B)、全膜垄作沟灌(C)和不覆膜平作漫灌(CK)4种栽培模式,从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栽培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依次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全膜垄作沟灌处理较半膜平作漫灌、半膜垄作沟灌处理分别增产24.5%、9.3%,较不覆膜平作漫灌增产高达34.9%;水分利用效率全膜垄作沟灌处理最高,达1.79 kg/m3,其次为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由此可见,全膜垄作沟灌技术是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推广的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麦-肥-玉种植模式下,通过改变土壤微地形和覆盖种植,设置了不同垄作方式,覆盖地膜和小麦秸秆处理。研究表明:垄作和覆盖栽培处理的产量比平作露地栽培的高,增产幅度和垄作、覆盖的方式有关,以绿肥垄作覆盖地膜的产量最高,绿肥垄作覆盖秸秆的产量次之。增产幅度为587.15~1322.15 kg/hm2,增产14.2%~58.1%。在玉米栽培时垄作和覆盖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垄作和垄作覆盖处理的土壤容重比平作减少0.05~0.08 g/m3,孔隙度增加2%~4%,土壤全氮、有机质略有下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所上升,以覆盖垄作地膜处理的变化较大,在垄作覆盖下,作物产量明显增加,耗水量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垄膜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灌水量相同条件下,试验观察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的节水保墒及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玉米综合性状好,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3186.5 kg/hm2,较对照半膜平作增产10.6%,灌水效益为2.93元/m3,较对照增加14.4%;全膜垄作垄播、全膜垄作侧播灌水效益分别较对照增加4.7%、7.0%。3种栽培模式均具有节水、增收、增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张掖市制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在张掖市进行了制种玉米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3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的折合产量最高,为10125.0kg/hm^2,较传统半膜平作增产13.55%,水分生产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0.794kg/m^2,较半膜平作节水2850/hm^2。半膜垄作沟灌折合产量为9666.7kg/hm^2,较半膜平作增产8.41%,水分生产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0.418kg/m^2,较半膜平作节水1800m3/hm^2。综合考虑认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2种种植模式可在张掖市制种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微垄沟灌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微垄沟灌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垄沟灌处理的产量最高可达12 819.0 kg/hm2,较平作对照增产744.0 kg/hm2以上.微垄沟灌种植方式的节水效果显著,可节水1 50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提高1.35~3.15 kg/(mm*hm2).  相似文献   

8.
张掖市甘州区农技中心大力示范推广制种玉米垄作沟灌节水种植技术。该技术在甘州区示范推广以来,经测产和实打产量调查统计,制种玉米较平作漫灌增产472.5 kg/hm2,增产6.5%,节水约900~1 200 m3/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9个春小麦品种(系),研究其在垄作与平作两种栽培模式下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密度、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垄作与平作栽培模式在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物理性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垄作栽培模式节水效果显著,栽培密度以600万粒/hm^2为宜,垄作小麦生育期、株高、田间个体、群体与平作间存在明显差异,但产量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初步筛选出4个适宜垄作栽培的小麦品种(系),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垄作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凉州区地膜玉米套种豌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套种针叶豌豆栽培模式是武威市凉州区吴家井、长城等乡(镇)农户创新的一种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具有作物共生期相互影响小、生产成本低、种植方法简单等特点,豌豆产量达3000kg/hm2,玉米产量可达12000kg/hm2,纯收益可达3万元/hm2,近年来已辐射凉州区所有玉米种植区,种植面积达0.7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滴灌效应及其灌溉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作物根区水热气状况、高效的化肥和农药管理以及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害发生等方面论述了滴灌的节水增产效应,分析了普通地表滴灌在作物生长早期土壤蒸发损失大的问题,并对地下滴灌、沙管滴灌和膜下滴灌等改进的滴灌方式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分析蒸发皿、土水势、叶水势、冠层温度等灌溉指标在滴灌水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滴灌应用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晟 《北京农业》2011,(3):169+172
农业是我国基础的产业经济,但在农田灌溉中常常会消耗大量的水源,若不采取正确的节水措施往往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收益。重点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毛管供水长度与管径、供水压力、蓄水时间、不同规格末级导水微管水量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关系.[方法]通过不同低压条件下单条供水毛管上各蓄流灌水器的流量观测试验,得到不同的供水管长度与直径,不同的供水压力下的蓄流灌水器出水流量值以及分析了蓄流灌水器出水量均匀度.[结果]当其它影响因素相等条件下,灌水均匀度随供水毛管铺设长度的减少而增加,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灌水均匀度随供水时间延长而增长;末级导水微管管长为3.5m,管径为4 mm的微管最合理.[结论]当供水压力从30~ 60 cm变化时,供水压力对灌水均匀度没有太大影响,并且灌水器均匀度都能达到0.9以上.这表明蓄流灌溉方式是解决和处理自然低水头微灌系统灌溉均匀性差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了节水灌溉(喷灌)、抽水灌溉(漫灌)对甘蔗生长和蔗茎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采用节水灌溉(喷灌)技术,在实际用水量仅为抽水漫灌用水量一半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满足甘蔗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甘蔗在株高、有效茎数、蔗茎产量等农艺指标上与抽水漫灌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在灌水前后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测定不同生育期的花铃数及株高等生理指标.[结果]低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水周期对棉花株高影响不明显,随灌溉定额的增大,株高逐渐增大;当灌溉定额一定时,随灌水周期的增大,株高减小;灌溉定额为3 30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时,棉花结铃数最多,对提高棉花产量有利,灌水周期为10 d的结铃数最小.[结论]灌溉定额为5 100 m3/hm2时,灌水周期为10 d可使棉花提前现蕾;灌溉定额为4 688 m3/hm2,灌水周期为8 d时,产量最高,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架式自动化微喷灌(包括施药和施肥)和传统灌溉(传统施药和施肥)方式比较试验表明,高架式自动化微喷灌在水、肥、药有效利用方面均优于传统灌溉,分别提高33%、19%和22.9%;上海青(瓢儿白)生育期缩短14 d,产量和商品率分别提高43%和12%,劳动生产率提高约49倍,利润近11.7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大田种植由粮食作物变成大棚种植经济作物。如何充分利用节水技术,改变原有的灌溉方式,成为当今灌区改革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进行不同入沟流量的田间灌水技术试验,以灌水均匀度(Ed)和灌水效率(Ea)为指标对蟠桃沟灌和蓄水坑灌的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沟灌条件下入沟流量对Ed、Ea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Ed、Ea随入沟流量的增加而增高,在相近条件下宜采用较大的入沟流量;蓄水坑灌条件下两种入沟流量的Ed和Ea差异较小,表明入沟流量不是影响蓄水坑灌灌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土壤、地形等灌溉条件较差地区,蓄水坑灌法是适宜于果树的地面灌溉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he uni-formity of soil water under 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 in spring maize field in Gansu Province. Resultsshowed that during the crop growing season, alternative drying and wetting furrows could incur crops to en-dure a water stress, thus the adsorptive ability of root system could be enhanced. As there was no zero fluxplane between irrigated furrows and non-irrigated furrows under 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 lateral infiltra-tion of water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thus decreasing the deep perco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irrigation, although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 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 was reduced, the uniformity of soilwater was not obviously affected.  相似文献   

20.
农田灌溉工程及灌溉工具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业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以一个新的视角,展现了灌溉工程及工具的发展,其中的科学灌溉论和节水发展观,对研究科学的灌溉和建设现代化的灌溉农业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