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明胶+麦芽糊精+葡萄糖(1∶1∶1)为复合壁材制备益生菌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对包埋时间、壁芯比、温度以及磁力搅拌转速等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温度35 ℃,转速250 rmin,壁芯比12∶1,时间60 min,此条件下,包埋率92.97%。电镜扫描显示,该微胶囊呈不规则片状,且绝大部分的活菌都被包埋在微胶囊的内部。以明胶代替乳清分离蛋白为壁材制备微胶囊,可显著降低微胶囊的吸湿性,提高微胶囊的耐贮性;微胶囊显著提高了活菌耐受胃酸与胆汁的能力,且对肠内溶解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d,WPI)、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和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d,PPI)分别与麦芽糊精作为复合壁材,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将微射流处理后的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对3种蛋白制备的鱼油微胶囊性能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乳液的粒径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SPI、PPI、WPI,乳化性质从优到劣依次为WPI、PPI、SPI; WPI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微胶囊的包埋率最高、氧化稳定性最好; WPI制备的微胶囊呈球形,表面较为完整,SPI和PPI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存在凹陷和少量孔洞; WPI含有高含量α-螺旋和无序结构,更有利于包埋; 3种鱼油微胶囊在200℃以下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满足一般食品的加工条件,而SPI制备的微胶囊热稳定性最高。因此,除热稳定性外,以WPI制备的鱼油微胶囊性质明显优于SPI和PPI。  相似文献   

3.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核桃蛋白,用木瓜蛋白酶对提取的蛋白进行水解,制备核桃蛋白肽,并应用微胶囊化技术制备核桃蛋白肽微胶囊。本研究主要对蛋白肽的微胶囊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为1:3:2的阿拉伯胶、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时包埋率最高,达到83.7%;喷雾干燥生产微胶囊核桃蛋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200℃、进风流量120m3/h、出风温度110℃、进料浓度24%,此条件下微胶囊的成品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4.
以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超声法制备肉豆蔻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芯材比11.3g/g、包埋温度55℃和包埋时间79min,在此条件下实际包埋率为81.01%,与模型预测值80.31%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3个因素中,壁材芯材比对包埋率的影响极显著,包埋温度和包埋时间影响显著。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肉豆蔻油微胶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海藻酸钠制备八角茴香油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八角茴香油为心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对八角茴香油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3.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氯化钙质量分数为2.0%,壁材与心材质量比为1/3,pH值为5.0时,制得的八角茴香油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51.05%。  相似文献   

6.
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筛选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日光温室相变集热,研制可用于制备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微胶囊相变材料,以硬脂酸丁酯、相变石蜡为芯材,蜜胺树脂、聚脲树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制备了3种不同壁材相变微胶囊进行实验,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热失重和热效应测试等对制得的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3种壁材微胶囊相变材料中,蜜胺树脂微胶囊的成球效果最佳:颗粒囊壁光滑致密;胶囊粒径在1μm左右,分布集中均匀,胶囊团粒平均粒径为75.15μm;微胶囊颗粒耐热温度大于100℃,满足温室应用要求;热失重剩余率超过50%,远大于聚脲树脂微胶囊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因此,蜜胺树脂壁材的微胶囊可以作为制备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材料,日光温室集热系统中利用其作为液态换热介质进行太阳能辐射热的收集、输送与释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速溶芹菜粉干、湿法加工工艺的研究,评价了不同方法生产芹菜粉的质量。湿法加工试验结果表明:芹菜段经0.15%CaCl2溶液护色效果最佳,芹菜段经热烫后打浆、高剪切均质和酶解等工序处理,浆液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50.68%、42.12%和24.06%,进一步加入麦芽糊精调配后进行高剪切均质,再经喷雾干燥制成速溶芹菜粉,该产品与传统干法加工的芹菜粉相比,芹菜粉纤维平均长度由0.25mm下降到0.12mm;芹菜粉的速溶率提高了15.66%,达到了96.16%,产品冲调后基本无明显的沉淀物残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新鲜生姜为试材,以麦芽糊精、环糊精、阿拉伯胶为助干剂,以生姜粉得率、含水量和姜辣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助干剂添加量对喷雾干燥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芽糊精、环糊精、阿拉伯胶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8 g/30 m L,0.26 g/30 m L,0.162 g/30 m L。  相似文献   

9.
微波-乙醇沉淀法制备抗性糊精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胜旭  徐勇  寇秀颖 《农业机械》2011,(17):114-116
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了微波-乙醇沉淀法制备抗性糊精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乙醇沉淀法制备抗性麦芽糊精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加热时间10min、微波功率520W、乙醇浓度75%,在上述条件下制备所得的抗性糊精含量为84.5%。  相似文献   

10.
将超声处理及高压均质后的纳米乳液,直接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大豆蛋白-磷脂酰胆碱的乳化粉末,并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径分析仪、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真空冷冻干燥粉末以及复原乳液的物理化学等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冻干粉末复原乳液水复溶性良好,基本保持了与原始乳液相同的纳米级粒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冻干粉末的粒径分布显示超声和高压均质制备的纳米乳液粉末结构致密均匀,表面无裂缝和孔隙,且高压均质制备粉末的表面更为平整,粒径分布总体呈现单峰分布,粒径平均值仅为6.13μm。使用超声和高压均质制备的纳米乳液冻干粉末的包埋产率和效率均达到90%以上,同时超声制备的纳米乳液冻干粉末更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包埋,更好地防止β-胡萝卜素损失。采用红外光谱学实验验证后发现,高压均质制备纳米乳液粉末的蛋白α-螺旋与β-折叠结构含量较低。与大豆蛋白-磷脂酰胆碱纳米乳液相比,真空冷冻干燥粉末的储藏稳定性及货架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蛋白酶微胶囊制备工艺及在干酪成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优化试验,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蛋白酶微胶囊.将微胶囊添加到干酪中,测定pH 4.6可溶性氮总氮比、水溶性氮总氮比以及12%TCA可溶性氮总氮比,同时进行质构、SDS-PAGE、SEM分析.结果表明:明胶质量分数为3.8%、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3.7%、芯材添加量为6.4 mg/(100 mL)时蛋白酶微胶囊化效率达到93.4%;干酪中应用该微胶囊后使pH 4.6可溶性氮总氮比、水溶性氮总氮比以及12%TCA可溶性氮总氮比增加,酪蛋白逐渐被降解为小肽且质地改善,干酪成熟60 d后蛋白质微观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辅助7S-麦芽糊精接枝反应的响应面法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玉杰  张波  李冰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11):195-201,223
以脱脂豆粕为原始材料,分离纯化得到β 伴大豆球蛋白(7S)。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对7S与麦芽糊精进行接枝改性。以改性产物乳化活性(EAI)和乳化稳定性(ESI)为指标,采用Box Behnken模型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改性前后的蛋白样品进行了SDS PAGE电泳和电镜扫描(SEM)分析测定,验证7S与麦芽糊精发生糖基化反应。结果表明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改性条件为:麦芽糊精添加量9.5%,超声波处理时间30min,超声波处理功率450W ,在此条件下平均乳化活性为1.142,平均乳化稳定性为27.13min,相对天然未改性7S球蛋白分别提高了60.59%和57.06%。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壁材类型和用量及相对湿度对微囊化的食品保鲜剂亚硫酸盐模拟释放的影响,并用Avrami's公式分析了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为85%,壁芯比为1.0,壁材为乙基纤维素的微胶囊6d时SO2保留率为16.2%,其他壁材24d时SO2保留率为8.0%~13.8%;壁材用量对释放影响不显著;同种壁材,相对湿度85%时释放速率是相对湿度75%时的1.3倍,是相对湿度43%时的5.5~7.0倍.该保鲜剂用于玫瑰香葡萄保鲜时,与普通片剂及粉剂相比,药害率和腐烂率均降低60%左右,果实中SO2残留量降低了40%~50%.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工艺所不能解决的众多问题,生产出多种高新产品,且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质和贮存稳定性。介绍微胶囊技术的特点,壁材、芯材的类型,制备方法、原理,以及其在饮料工业、乳制品、糖果、食品添加剂以及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石启龙  王瑞颖  赵亚  刘彦爱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9):337-343,311
桑葚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与保健功能。多酚类物质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非常不稳定,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包埋是保护生物活性成分常采用的方法。但是,果汁喷雾干燥过程中极易出现黏壁现象,导致粉末回收率较低。基于此,研究不同比例乳清分离蛋白(WPI)与麦芽糊精(MD)对喷雾干燥桑葚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料液中以少量WPI取代MD能显著提高桑葚粉的回收率,WPI较高的表面活性与良好的成膜性是使桑葚粉回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随着进料溶液中WPI质量分数的增加,桑葚粉含水率增加;水分活度、堆积密度、粒径、水溶性指数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呈降低趋势,而吸湿性则无明显变化。随着进料溶液中WPI质量分数的增加,桑葚粉L值、b值增加,a值降低,色差ΔE增加。桑葚粉的总酚含量与清除自由基能力随进料溶液中WPI质量分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当进料溶液中桑葚汁/MD/WPI质量比为65∶(34.5~30.0)∶(0.5~5.0)时,既能有效解决黏壁问题,又能较好地抑制桑葚汁中多酚类成分降解,使桑葚粉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枸杞枝条发酵木质纤维素降解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及多样性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枸杞枝条粉和苦豆子茎秆粉质量比为4∶1混合为试材,采用Biolog-ECO鉴定方法,研究不同发酵因子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枸杞枝条基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在15%、19%及10%以上;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在温度为60℃、含水率为60%、添加油饼氮源及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处理条件下较高,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在18.12%~19.22%、23.55%~25.21%和13.87%~14.24%范围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增加了枸杞枝条基质发酵高温期时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平均颜色变化率分别为1.019、1.062、0.943和1.117,微生物多样性香浓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在2.321~2.365、0.930~0.941和18.78~20.33范围内,提高了枸杞枝条粉堆体中微生物对部分碳源的代谢能力,从而可促使有机质降解。  相似文献   

17.
含有丰富蛋白资源的辣椒叶长期作为农业废弃物被掩埋和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同时辣椒素作为优质的天然生物抗菌物质因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基于微胶囊技术方法以植物辣椒叶中提取的蛋白质为壁材,辣椒素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叶蛋白辣椒素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  相似文献   

18.
试验分析了黄糊精/秸秆纤维复合材料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湿率,并对复合材料的吸湿率数据进行一元非线性回归拟合得ω=α+bt~c,吸湿速率v=dw/dt=bct~(c-1),建立了吸湿率和吸湿速率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每种秸秆纤维复合材料在相同的相对湿度下的吸湿率曲线.在100 g秸秆纤维、40 g水、20 g黄糊精、热压温度为170℃、热压压力为4.2MPa、热压时间为30min和100 g秸秆纤维、40 g水、10 g黄糊精、热压温度为170℃、热压压力为9.8 MPa、热压时间为20 min两种条件下制备了的两种黄糊精/秸秆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得出上述两种复合材料吸湿率较小,表明两种秸秆纤维复合材料耐水性好.在黄糊精/秸秆纤维复合材料制备中,应重点注意热压温度因素,它对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酶法处理麻疯树籽得到酶解液中的乳状液及水解液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麻疯树籽酶解液纳米乳液。研究麻疯树籽酶解液中乳状液和水解液添加量,以及高压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分散性指数(PDI)、ζ-电位、浊度、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指数(TSI)等性质影响,确定纳米乳液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乳状液添加量15. 55%、水解液添加量45. 25%、高压均质压力91 MPa、均质次数4次。此条件下,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297. 2 nm,TSI为2. 98,乳化产率高达92. 47%。通过超高分辨显微镜观测到麻疯树籽酶解液纳米乳液粒径均一、分布均匀,纳米乳液界面蛋白吸附量高达31. 20 mg/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研究了均质次数对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结构和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高压均质2次时,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负载率提高了27.7%,平均粒径由145.20nm减小至82.00nm,浊度逐渐减小,粒径分布更均一;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的表面疏水性增大,内源荧光光谱荧光强度增强;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高压均质后SPI-维生素D3纳米复合物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当均质次数不超过2次时,α 螺旋和β 折叠逐渐转变成β 转角,均质次数为3、4次时,样品发生了不溶性聚集;经过2次高压均质处理后,样品中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显著提高,与对照样品相比,紫外线照射4h后维生素D3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66.6%。本研究表明,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是提高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