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高等农林院校大有作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产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自《安吉共识》发布后,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迎来深刻变革和质量革命的挑战,广大涉农高校积极开展新农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必须深入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探索中国特色高等农林教育发展道路,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校(院)长联席会第二十次会议暨中外农业教育论坛,围绕“新农科建设与农林教育转型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2.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教育》2019,(3):105-106
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新农科"具有里程碑意义,本刊予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3.
新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路:构建"院+校"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提升农林教育专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多类型、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组建"三支"新农科师资团队。  相似文献   

4.
"新农科"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推动高等农林创新教育的重大举措。"新农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大多是按教育部、教育厅、高校或学院的要求,自上而下、供给式的发展。本文基于研究生需求的视角自下而上对"新农科"建设进行分析,再融入研究生培养的每个阶段,使得"新农科"建设发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改革功能等多种功能,对进一步助推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教育是基础之基础。高等农林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要认识目前高等农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要看到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农科建设是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学科和专业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迈向强国之路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农业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坚强支撑。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需要我们"农林人"思考如何建设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农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以往注重服务产业经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4个根本性的转变(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探索实现农科学生全面发展与人生价值的新农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高等农林教育迫切需要强化以新农科建设为主线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农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应融入对"农匠"精神的培养,"农匠"精神具有技艺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培养"农匠"精神可以采取专业素质教育升级与通识教育融通,产业、科研与专业教育融通,多维度的教育资源与素质教育融通的机制,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整合多重教育行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建设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从微观的层面看,实现新农科建设目标的路径是创新农科专业课教学模式,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农科专业“金课”,形成“金专”,培养面向“新农科”的创新人才。“饲料生物技术”课程采用了模块化、翻转式课堂教学,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为新农科专业课“金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镜鉴。  相似文献   

9.
"新农科"建设呼唤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高校联盟、产业联盟等的多元合作,开展互动融合式的"新农科"实践育人研究,为高等农林院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卓越农林新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江西农业大学针对“新农科”对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新农科”内涵建设;二是实施学科分类建设,提升“新农科”学科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农科”人才质量;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推动农林院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已然成为培育和建设新农科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其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重点依托于"课程设置、课程遴选、修读学分要求"等建构设计其实践方案逻辑。为此,通过正确树立农林特色通识教育观念,重塑组织保障机制,强化校院两级的经费投入,夯实教学体系等路径,进一步推动农林院校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长效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农科”建设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适配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而提 出的。为了顺应“新农科”的要求,构建了“四溶入、三平台、三管理、二次评价”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旨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深植学生服务三农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新农科"建设提上日程,指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分析新农科为地方高等农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对水产养殖专业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课程从教师自我提升、人才培养、面向产业调整课程教学架构和融合协同育人战略4个维度探讨"新农科"背景下该门课程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林教育的历史使命。文章分析了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总结其120年来在发展农林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指出新时代农林院校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树立更加主动的对外教育开放观,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着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农科教育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的系统性、脱耦性和嵌入性特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农业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涉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路径。基于"三链融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最终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崔莲花    高青山    李钟淑   《现代农业研究》2022,(11):63-66
“新农科”建设要求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三农”情怀 的复合型农业人才,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本文以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课程为例,构建 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析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 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探索适应新农科发展要求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以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主要目标,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基本需求,分析了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并指明了存在的问题。立足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及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通过管理模式、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及学生因素等方面的探索,明确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和"新文科"与传统农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举。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