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晚播覆膜麦,在揭膜前后麦株体内氮、磷、钾养分均高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麦株体内糖的含量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越冬期,一个在揭膜后持续10 d左右,而露地麦只有一个,在越冬期。揭膜时,覆膜麦正值二棱期,有机物质充足,有利于形成更多的穗数。  相似文献   

3.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17-18719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麦,而单茎性状则优于适时麦;幼穗分化,不仅比同期播种的露地麦经历时间长,且在决定每穗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穗分化主要时期,还长于适时麦;产量结构,优于晚播露地麦,而与适时麦相当。[结论]晚播覆膜麦比晚播露地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获得适时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覆膜麦的晚播极限为封冻前,比霜降至立冬播种的适宜覆膜麦出苗时间晚,主茎叶片少,分蘖时间短,穗分化前期差距大,生育期推迟.因此,介绍了相应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减少因晚播而引起的减产.  相似文献   

5.
在小麦播种期间,有些年份由于连续降雨较多或其他原因,影响了秋作物的正常收获和小麦的适期播种,造成大面积小麦晚播,有的推迟播期10至15d,最晚的在春节前才播种。针对这种晚播小麦的特殊情况,笔者进行了系统的田间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不良天气如小麦适播期持续阴雨等,或前茬作物茬口的影响,每年总有一定面积的小麦不能适时播种。小麦晚播,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幼苗发育不良,不仅成穗数减少,而且对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不好,易造成小麦减产严重,品质下降。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提高晚播小麦的产量,我们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晚播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应变管理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2003~2004年度小麦播种期间,偃师市由于连续降雨较多,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增加176.5mm,严重影响了秋作物的正常收获和小麦的适期播种,造成全市大面积小麦晚播,一般推迟播期10~15d,最晚的在春节前才播种,晚播面积占总麦播面积的60%以上。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进行了系统地田间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1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1.1冬前麦苗生长慢,根系弱,分蘖少,不健壮,抵御低温能力降低据气象资料记载,小麦播种至越冬前,由于播种晚气温低,冬前积温明显减少,特别是11月份正值小麦分蘖期,上旬突降大雪,日平均气温由10℃以…  相似文献   

8.
介绍小麦适期晚播获高产的措施,即选用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相结合、适当提高播种量、机械化种植与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等,同时阐述了小麦适期晚播获高产的启示,以供小麦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9.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河南省一般把从播种至越冬前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或晚茬麦,这种小麦单株只有4片叶。有1个分蘖或无分蘖。  相似文献   

10.
<正>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下,经小麦栽培学的多年研究而形成的技术。可获得与早茬、中茬小麦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栽培学上把年前主茎叶片仅4片以下,仅有一个或以下分蘖,冬前积温低于420℃的小麦称作晚播或晚茬小麦。聊城市一般指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该技术适合聊城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与夏玉米直播晚收技术配合使用,可实现小麦、玉米的周年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旱地冬植和宿根甘蔗的地膜覆盖试验,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生态环境及蔗苗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降低土壤容重和固相体积,提高总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保水性能,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酶活性,从而为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甘蔗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小麦高产品种幼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关中,黄淮麦区大面积种的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和具有高产性状几个品系的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表明,在幼穗分化过程中,提高单棱分化速率,增加单棱分化数目,延长二棱分化时期,是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发育基础,促进分蘖穗与主茎穗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同步分化,是形成穗匀发育基础,也可做为育种实践的相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冬小麦(Triticum activum L.)地膜覆盖增加穗粒数是由于促进了小花的分化和发育,覆盖提早了小花原基分化时间,延长了小花分化发育持续期,提高了分化速度,显著增加了小花原基数量覆膜还促进了上位小花的退化,从而改善了中下位小花的营养条件研究还表明:覆膜植株体内的碳、氮营养充足,碳氮比高,这为小花的分化和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农大139等5~6个冬小麦品种观察表明:春一、二叶伸出4~5 cm 左右时,分别与单棱、二棱两个穗分化始期相对应;春三、四、五、六叶伸出9~10 cm 左右时,分别与小花、雌雄蕊、药隔形成和覆盖器官伸长四个穗分化始期相对应。一般趋势为当每片春生叶片伸出2/5~3/4全长时,分别可与相应的穗分化始期相对应。四分体的分化都在旗叶展开以后;当花药黄绿色、长度为1.5(±0.1)mm 时,发生四分体的机率可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L-蓝光膜是中国科学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大田作物覆盖薄新产品。采用L-蓝光膜覆盖水稻秧苗,阴天膜内日均温比透明膜高0.3℃,比露天处理高1.8℃,而晴天分别高0.8℃和2.9℃,增加苗干重、苗根活力和秧苗成活率。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光还原活力、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可溶性糖、淀粉、NO-2-N、NH+4-N蛋白质含量、RN活性均比透明膜及露天处理的提高。秧苗覆盖处理的孕穗期植株仍有良好的生理效应,且抽穗期比透明膜早3d,比露天处理的早5d,穗粒性状改善,谷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穗分化期均受到光照长度的控制,在全期短日照条件下,二棱期、护颖期、雌雄蕊分化期的出现受到强烈的抑制.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不同时间转入短日照后.随时间后延,短日抑制效应减弱.雌雄蕊期由长日转入短日时,依品种、温度及前期长日照的日照长度不同,穗分化进程所受抑制程度有差别,光周期不敏感品种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基本不受影响.小麦幼穗分化对光周期变化的反应具有'滞后"现象.本文认为,随品种、温度及日照长度的不同,小麦对光周期反应的要求可能在二棱-抽穗的任一时期内完成.不宜用某一特定的穗分化期来标志光照阶段的开始与结束.  相似文献   

17.
高寒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覆膜集肥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寒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和养分低的状况,进行了马铃薯覆膜集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覆膜集肥可明显加大土壤养分消耗和活化,在马铃薯生育前期和后期可提高土壤温度,在降水少时表现较好的保墒效果,从而显著地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少、免耕小麦百公斤籽粒耗氮量较翻耕麦低,在同等产量水平下,植株总吸氮量较少。少耕、免耕小麦前期群体发展快,发根早、吸收氮、磷、钾量比翻耕麦多,这段时期在其一生中,吸肥总量的比例高;但中后期的吸肥量下降。稻茬少耕、免耕后,0-40cm土层的供氮量一直低于翻耕地;但其0-10cm的表土层供氮能力在拔节前相对较高,拔节后下降。因此,少耕、免耕麦应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早施苗肥促早发,重施拔节肥防早衰。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晚播高产独杆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证明:通过以苗保穗,配合以特定肥水管理措施,构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独杆栽培技术体系,能够较好地达到晚播不晚熟、重施氮肥不贪青、大群体不倒伏等目的;而且,经济产量形成期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日增量大、净光合生产率高、无效损耗少、经济系数高等特点,是一条晚播高产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生长箱控制条件下,利用6个春麦品和3个冬小麦品种进行春化实验,着重研究了春化处理对小麦穗分化各个阶段的效应.结果表明,①伸长期:春化处理使伸长期所需积温值降低,叶龄值减少,但延长出苗-伸长期持续天数;②伸长-二棱初期:该期的实际天数、所需积温值及二棱期的叶龄值均随春化处理而降低,其实际天数与出苗至抽穗期的相关系数达到0.9708;③二棱初期-护颖期:该期实际天数、所需积温值及护颖期叶龄值也随春化处理而降低,其实际天数与出苗至抽穗期天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986.因此,春化效应不仅表现在促进小穗原基分化的开始,而且加快小穗分化的完成.春化处理对护颖期以后的穗分化过程影响很小.本文认为.应将护颖分化期视作春化效应结束期而非春化阶段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