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石家庄近地层垂直温度梯度、湿度和风速为研究对象,根据石家庄污染气象观测点2011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所观测的02∶00温度、湿度和风速资料以及加密观测采样数据08∶00和14∶00的近地层风速资料,对对流层垂直温度梯度、湿度、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石家庄对流层150hPa以下大气温湿变化的气象特征的认识,为河北省开展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3.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
[目的]对安徽省安庆地区2004~2008年低空风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安庆站2004~2008年L波段雷达探空气象资料,从风速廓线图、风向玫瑰图分析安庆低空风的特征。[结果]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庆,受季风影响显著,风季节变化明显。近地层常年盛行东北风,年平均出现频率为34.6%,静风频率相对较高,年平均达18.5%,夏半年西南风频率显著增多;从700 m向高空逐层风向频率分布相对分散,至3 000 m高度以西风为主。从风速廓线图上反映700 m以下风速随高度显著增大,700~2 000 m风速随高度变化相对缓慢,冬季从2 000 m以上有风速急剧增大现象。[结论]总结出安徽省安庆地区近几年的风速廓线特征和风向频率特征,可为当地空气污染及气候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21,(1)
为白云岩地区石漠化防治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省施秉县典型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耕层为例,研究土壤耕层速效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进行丰缺评价。结果表明:白云岩地区土壤耕层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表现出表面聚集特征。其中,0~10cm、10~20cm、20~30cm土层碱解氮含量分别有46.67%、60.00%和70.00%的样品处于极缺乏水平;有效磷含量分别有83.34%、66.67%和70.00%的样品处于丰富或适宜水平;速效钾含量分别有100%、100%和93.33%的样品处于极丰富或丰富或适宜水平。施秉县典型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碱解氮含量整体处于极缺乏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处于适宜水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适量增施氮肥和减少氮元素高消耗作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西太阳辐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方法]利用1995~2009年广西太阳辐射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广西太阳辐射站总辐射、日照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并利用南宁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南宁净辐射年、季、月变化特征及南宁总辐射与低云量、地温等要素的线性关系。[结果]广西太阳总辐射量低纬度大于高纬度,表现为北海>南宁>桂林;不同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幅度和季节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自北向南逐步增大,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太阳总辐射与低云量的关系为负相关,与少云的晴天天气为正相关,太阳总辐射除冬季外与地面温度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广西气候研究及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庆沿江湿地位于长江中下流平原,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地形复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制图以及实地考察,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河流、湖泊分布及其特征,湖泊水域变化规律,从而为该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保护、山区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变化、水环境以及城镇体系分布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吉林省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自东而西水热状的不同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致使吉林省的森林分布,因地势的不同而有差异。文章分析了吉林省森林的垂直分布情况:高山冻原带、亚高山冻岳桦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低叶阔叶林带。 相似文献
9.
《江西农业学报》2022,(7)
依据安庆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水文站记录、水文碑刻等资料,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元五年(44BC)至2013年的洪水发生频率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历史时期洪灾在隋唐温湿时期并不多发,而在明清和两宋的气候异常波动和冷暖交替时期,在册次数较多,且灾情严重。1440年以来,安庆地区为多灾期,特别是清后期(1840年)至民国,是安庆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31.00次/50年,明末至清朝中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19.00次/50年,元初至明朝末期,洪水发生频率为6.83次/50年;北宋中后期至元初、三国后期至东晋、西汉末年为少灾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2次/50年。从灾害程度来看,1440年以来,安庆发生1级洪灾有71次,2级灾害(偏涝)有154次;1440年以前,2级洪灾有3次,1级洪灾0次。 相似文献
10.
依据安庆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水文站记录、水文碑刻等资料,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元五年(44BC)至2013年的洪水发生频率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历史时期洪灾在隋唐温湿时期并不多发,而在明清和两宋的气候异常波动和冷暖交替时期,在册次数较多,且灾情严重。1440年以来,安庆地区为多灾期,特别是清后期(1840年)至民国,是安庆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31.00次/50年,明末至清朝中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19.00次/50年,元初至明朝末期,洪水发生频率为6.83次/50年;北宋中后期至元初、三国后期至东晋、西汉末年为少灾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2次/50年。从灾害程度来看,1440年以来,安庆发生1级洪灾有71次,2级灾害(偏涝)有154次;1440年以前,2级洪灾有3次,1级洪灾0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庐山不同海拔土壤下养分含量分布特征。[方法]对不同海拔土壤采样,测定不同海拔不同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硼、速效铜含量。[结果]庐山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随海拔升高表现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海拔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硼表现相同趋势,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而速效铜含量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再升高,且都以1 000 m左右为分界线,说明在高海拔(1 200 m),小气候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土壤养分随土层加深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庐山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渭北黄土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以及农林复合系统持续性、多样性、高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以渭北黄土区的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系统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系统土壤含水率垂直分布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核桃单作系统和小麦单作系统三个系统内0~45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总体上,在相对深层土壤,土壤含水率大小为:复合系统<小麦单作<核桃单作,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辐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观测了林内不同高度和全光照条件下不同波长太阳辐射. 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垂直方向上不同波长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雾凉季时昼间各辐射要素值均随高度的下降而递减,而干热季和雨季时,受光斑的影响,个别时刻出现了较低观测点的辐射值高于较高观测点的现象;各季节不同高度各测点的总辐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日总量值及其与全光照条件下的比值均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且各测点比值均呈现红外辐射总辐射可见光的趋势;各测点的辐射值、辐射日总量值、日总量与全光照条件下的比值,以及红外辐射和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均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且这些值在各季节间的大小顺序随测点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受林冠对可见光吸收作用的影响,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在各季节均较全光照条件下高,而可见光比值却总低于全光照条件,但无论是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测点之间,还是同一测点在不同季节之间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所占份额的比较结果均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 研究结果充分显示了热带季节雨林垂直方向上不同波长辐射的时空异质性,这势必对植物的生长、更新、演替、群落结构的形成以及森林与大气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诸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 cm土层(20.6 g·kg-1)>15~30 cm土层(17.1 g·kg-1)>30~45 cm土层(12.4 g·kg-1)>45~60 cm土层(9.8 g·kg-1)>60~75 cm土层(8.2 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杉木林地(13.6 g·kg-1)>经济林地(12.3 g·kg-1)>农用后撂荒地(11.0 g·kg-1).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40,与土壤全氮、C/N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和r≥0.87.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0月份,以新乡市16年生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按梅花型设置5个取样点,每个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用环刀分别采集0i)、平均质量直径(DMW)、几何平均直径(DGM);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毛白杨林地0~80 cm土层,土壤密度随土层加深而增大,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整体下降幅度较大,下一层较上一层的降幅分别为33.45%、44.60%、20.86%,0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安徽省内外近年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在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从中筛选出符合安徽省区试要求的玉米新品种,以郑单958为对照,对78个玉米新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考察了各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X19691、谷神玉99、伟科2122、宿单2168这4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田间长势较好,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健壮,抗逆性强,产量高,籽粒较饱满、色泽好、属半马齿型,有很大增产潜力,推荐下一年参加区试。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群落的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两个草地类型垂直分布的草地群落特征、土壤性状和害鼠危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增高,玛多地区高寒草原类草地垂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两个草地型,分别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地型和小嵩草(Kobresia pygmaia)草地型.草地的演替度逐渐减小,而物种丰富度呈上升趋势,草地质量指数以山中为最高,山底居中,山顶最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称多地区高寒草甸类草地随海拔的增高,垂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3个草地型,分别为小嵩草草地型、高山柳(Salix cupularis)灌丛草地型和矮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型.草地优势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草地质量指数和演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均以山中高山柳灌丛型草地为大.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少,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上升,速效磷的含量下降.随海拔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下降,碳酸钙和pH值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冕宁冶勒保护区位于我国四川省,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横断山脉以东,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均处于过渡区.在该保护区内有着种类多样的动植物,其中部分植物为我国境内特有.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植物,垂枝香柏的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垂枝香柏,人们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垂枝香柏这一植物的分布现状,以... 相似文献
20.
对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宁波市镇海站晴天AGHJ-I-LIDAR激光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发现355 nm波长的平均消光系数明显高于532 nm波长,355 nm波长的消光系数平均高值区可达>0.6 km-1,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出现在0.5~0.9 km的高度,时间上主要出现在9:00—23:00。消光系数>0.4 km-1区域的上边界呈现出一定的日变化趋势,中午前后与日出、日落时相比略高。632 nm波长上消光系数高值区仅为0.4~0.6 km-1,主要出现近地面层,集中分布在0.1~0.3 km的高度,时间上主要在13:00—21:00。划定不同消光系数的界限,统计超过界限消光系数的出现区域概率,结果表明,消光系数高值区的分布概率上,355 nm波长区域明显>532 nm波长对应区域;从高度分布上来看,355 nm波长高概率区域的上界和下界均比532 nm波长要高。同时,355 nm波长有明显的日变化,中午前后上界有峰值。 相似文献